剑与犁的交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程

文摘   历史   2024-10-08 19:01   北京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从几十万大军就地转业到“八千湘女上天山”,从放牧巡边到在边境线上构筑起2000余公里的铜墙铁壁,从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到2023年生产总值接近3700亿元,从戈壁滩上崛起“年轻的城”到12座屯城分布天山南北……兵团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炎黄春秋》于2020年第3期刊发文章《剑与犁的交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程》。

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批准组建的新疆兵团,是20世纪我国13个兵团中的“长子”,同时又是13个兵团撤销后唯一被恢复的兵团,因此成为共和国的“独子”。自兵团成立以来,数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忠诚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创造了边疆长期稳定、边防更加巩固、民族日益团结、荒漠惊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奏响了一曲曲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的壮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新疆
十万大军生产忙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王震率领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六两军挺进新疆。进疆官兵一到驻地就开始进行生产。1950年,新疆军区命驻疆部队参加大规模生产建设。在此基础上,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兵团成立后,推动了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巩固了西北边防安全。

 

王震和战士们在一起

1949年11月,二军六师师长张仲瀚(后任兵团主持工作的副政委)到达焉耆后,看到一望无际的荒滩、草原,对时任二军六师十七团团长的谢高忠说:“老谢,高兴吧!比南泥湾棒多了!天助我也。夺取政权搞建设是最高的目的,这千古荒原,我们守定了,坐定了,干定了。”

从1950年春开始,进疆官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到1953年,便开辟了32个军垦农场,不仅解决了部队用粮困难问题,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支援地方,稳定了新疆的经济。同时,驻疆部队还创建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水磨沟火力发电厂、苇湖梁火电厂、新疆第一水泥厂、新疆第二水泥厂、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等新疆第一批近代工业。到1953年,全军共建立工业企业76个,工业总产值达4257万元。

 

七一纺织厂投产时的情景

为使十几万驻疆部队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在新疆屯垦戍边,1954年8月6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批复同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公布了《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命令》,新中国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诞生。兵团由进疆二、六军大部,民族军改编的五军大部和新疆起义部队改编的二十二兵团组成,下辖十个农业建设师、两个生产管理处、一个建筑工程师、一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人。

 

屯垦戍边

兵团成立初期,党政工作受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领导,生产管理工作受新疆省政府有关部门指导。195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农垦部统一管理全国的国营农场,兵团成为农垦部管理的最大垦区,相关业务受国务院农垦部领导,党政工作则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领导,形成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的模式。

艰苦奋斗创辉煌

1954年,为加快新疆发展和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大批农副产品,兵团决定加速国营农场建设。1957年至1958年,兵团抽调两万余人开赴塔里木河上游,支援农一师开荒建场;1958年3月,农二师抽调上万人进入塔里木河下游开荒建场;1957年至1958年,农八师抽调上万人进至莫索湾开荒建场。

 

茫茫戈壁上,兵团人通过“人拉犁”的方式开荒造田

开荒建场工作非常艰辛,军垦战士进驻莫索湾后,住帐篷、地窝子,吃咸菜,喝碱水,每日生活用水只有一茶缸,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军垦人的生产热情。比如安登魁带领先遣队从下野地前往奎屯开荒建场时,由于戈壁滩上没有路,70多公里的路程,汽车整整走了一天。“没有饭吃,没有水喝,饿了啃点儿干粮,渴了抓把雪吃,大人还好,车上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妈妈没有奶水,只能煮糊糊喝,饿得哇哇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在戈壁荒原开辟了大批农场。截至1966年,兵团农场从成立时的34个增加到了137个(另有21个牧场)。

 

当时的地窝子

同期,兵团在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兴办起了大批工业。1960年的石河子八一棉纺厂,“厂房没有结顶,门窗尚未安齐,更无取暖设备,偌大的车间冷如冰窖。别说是织布纺纱,就是在车间站一个小时也冻得手脚发麻……最后,不得不打破纺织厂严禁火源的规矩,派专人在车间生起火炉,同时手提灭火器,随时准备灭火。”截至1966年,兵团人兴办了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红山嘴电站、跃进钢铁厂、通用机械厂、天山食品厂、天山化工厂、合成氨厂等大中型工业企业。

 

在戈壁滩兴修的十八团大渠放水仪式

为增强民族团结,兵团抽出人、财、物,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1964年—1966年,兵团拨款2393万余元,帮助58个县市的87个人民公社进行规划建设。还选调李正肃、张兴汉等178名干部支援甘肃组建农业建设十一师;抽调王季龙、郑昌茂等272名干部和技术骨干,支援宁夏、青海、陕西的农业师建设;选调2035人组成一个建制团,在波密地区帮助西藏建设国营农场;抽调167名干部组成一个现役建筑工程师的全套领导班子,支援甘肃酒泉钢铁厂建设。

 

兵团牧场

兵团还在戍守祖国边防、维护领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2年,伊犁、塔城地区6万余边境居民非法越境到苏联境内,使我边境大片耕地荒芜,许多基层组织瘫痪,边境形势骤趋紧张。事件发生后,兵团决定抽调两万余人前往边境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广大干部职工虽然知道边境条件更为恶劣,依然踊跃报名,短期内报名人数就大大超过了所需名额,一些没有被选上的职工当场咬破手指,毅然写下血书,要求前往边境报效祖国。

 

兵团民兵在边境线筑建工事,巩固边防

同时,党中央要求兵团沿边境线组建边境团场带,拉起一道巩固的铜墙铁壁。边境地区环境恶劣,组建农场困难重重。赵予征(后任兵团副政委)在回忆在哈巴河县组建边境农场时感叹道:“那是个什么地方呢,蚊子肆虐,是世界四大蚊区之,有一种蚊子能把牛马咬得乱蹦乱跳,把乌鸦咬得从天上掉下来。兵团战士在那怎么办呢?身上、脸上涂上泥巴,用柴点上熏,这样子坚守在那里。”

至1966年底,兵团人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边境地区共建成了边境团场38个,开垦耕地156.1千公顷。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兵团民兵根据新疆军区的命令,承担了大量支前运输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文革”爆发,兵团大批干部被打倒,遭受迫害,产生大量冤假错案,兵团经济、社会事业遭受严重破坏。因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内社会形势逐渐稳定,加之各兵团经营出现巨额亏损,1975年,中央在撤销其他12个兵团的同时,撤销新疆兵团。

改革开放探新路

兵团撤销后,内部管理混乱,职工思想动摇,发生了更大额度的亏损。与此同时,新疆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再加上大批知青要求回城、回内地。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1981年12月,党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要求“兵团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制,办好社会主义大农业,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同时要加强民兵武装等军事建设,搞好边防”。新疆兵团是唯一恢复的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共和国的“独子”。

兵团恢复后,顺应形势要求,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为推动企业发展,1982年,兵团全面开展了企业领导班子的整顿工作,初步建立了企业生产经营制度。为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1988年,兵团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要积极扶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健康发展。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兵团的各项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9年与1981年相比,粮食产量从92.3万吨增加到了137.25万吨,农业总产值从8.78亿元增加到27.07亿元,工业总产值从9.62亿元增加到35.65亿元。

 

女兵在千斤小麦丰产田劳动

与此同时,兵团加强维稳戍边力量建设,全力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参与了平息1989年乌鲁木齐“5·19”暴乱等事件,奋不顾身抗击洪水守卫国土,成为稳定新疆、巩固边防的重要力量。

稳疆兴疆强兵团

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与新疆的“三股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在新疆制造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危害着新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支持兵团充分发挥维稳戍边的特殊作用,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兵团发展壮大。

 

兵团民兵在边防线巡逻

1990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管理体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批准兵团纳入有关部门计划,实行单列。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通知》,规定兵团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明确兵团计划单列的内容和办法参照计划单列市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等。

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兵团这种既屯垦又戍边的特殊组织形式,符合我国国情和新疆实际,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难以替代的,指出“兵团是中央直属单位”。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支持兵团发展壮大是中央的一贯方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支持政策兵团同样适用,对困难地区和对口支援受援地区的政策所在地兵团师、团场同样适用。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兵团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1993年初,兵团连续出台《关于搞活团场经济几个问题的决定》《关于计划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文件,加大了农牧团场改革力度。为推进团场实行“两费自理”和土地租赁经营,扩大农业连队经营自主权,兵团印发了以“固定、自主、分配、服务”为重点的《关于深化兵团农牧团场改革的意见(试行)》及三个附件(即 “1+3”文件)。

2005年颁布《关于加快兵团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对兵团国有工交建商服企业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加大了企业改组改制和破产重组的步伐。2006年6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1+3”文件若干政策的补充意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分结合、农资和主要农产品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等问题。同时,兵团还出台政策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与时俱进立新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兵团视察工作,强调兵团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兵团的战略作用不可替代,支持兵团发展壮大是中央的长远大计。

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兵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兵团大力推进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化规模化的优势,兵团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兵团立足新疆资源和地缘优势,形成了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特色矿产资源加工等支柱产业。由兵团生产的节水灌溉器材、棉纺锭等产品驰名全国。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以城市、垦区中心城镇,一般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为发展架构,与新疆城镇职能互补,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在对外开放方面,兵团发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产业特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和物流产业,积极开拓中亚及欧洲等国际市场。

兵团始终牢记维稳戍边的特殊使命。无论是在平息二十世纪90年代的阿克陶县巴仁乡暴乱事件和伊宁暴乱事件中,还是在处置2009年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时,新疆兵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兵团战士们过着“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上牧羊牛”的生活,坚持将“团部”设在边防驻军的前面,“连队”设在边防哨所的前面,“条田路”设在边防军巡逻线的前面,始终挺立在边防第一线,确保着祖国西北边防的安全巩固。

 

战士们在巡边

新时代,兵团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正在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应有的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屯垦研究所

炎黄春秋杂志社
《炎黄春秋》杂志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