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汇编
写作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有三忧:一忧没有知识;二忧知道自己没有知识,而不去学习;三忧已经学习了,却不能学以致用。
孔子所说的“君子三忧”包含着孔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能给当今莘莘学子很多启发。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国诗人屈原被楚国放逐,心地善良的窦娥被黑暗社会迫害,有理想追求的哈姆莱特被可怜命运捉弄……这些悲剧无不刺痛着人心。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悲悯不能被前进的车轮碾碎,良知不能被激流冲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
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古诗有云:“轻装策马青云路,人生从此驭长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是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例文:
勤苦求知长智慧,学以致用明人生
孔子言君子有三忧:忧已无知,忧已无知而弃学,忧已已学有知而不能致用。短短数言却让我受益匪浅,启示颇深。依我之言,当代学子也应谨思孔公“君子三忧”,勤苦求知,求知长智,学以致用,成就人生!
知识是使人立身之根基,学习是获取知识以长智心的不二法门。荀子《劝学》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者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学获知,从而知晓处世之道;无知而行则如暗夜行舟。明代大学士宋濂年少家贫却勤苦向学,不惧冬寒身着敝衣奔忙于求学路上,最终以博学之才立身于世,成为一代能臣;欧阳修年少偶得《昌黎先生文集》,便志学韩文,知古明道,提升自身才干,后世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可见,知识是我们前行于茫茫人海的船桨,是立身之基,处世之本,以学习来获取知识增长才是最便捷有效之法。当代学子应谨思“忧而无知”之忧,意识到知识对我们的重大意义,以知识为桨,奋然前行。
学习以长知识需要我们以主动态度,探索学习,勤学不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要有主动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宋代苏明允前半生游而不学,终日纵情山水,但发现学习才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始发愤读书,作《六国论》以文明道,传下“为一身谋则愚,为天下谋则智”的佳话;明代大学士徐溥年少聪慧勤苦好学,随身携带一本手抄的儒家经典语录,时时翻阅,孜孜不倦,提升修养,完善自己,终成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道,我身虽老但仍要勤苦学习,以探索那些新兴未知的知识。他们都以主动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且勤奋不殆,最终成就自我。当代学子应谨思“知而已无知而弃学”之忧,主动学习,勤苦致学,学无止境,在人生路上更好地把握前行的航向。
学以致用才是学以长智之大境界。“学有所悟,而后笃行。”知识是为我们的未来而服务的,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年少学农,充实了自己的学问知识,但他并没有选择停留在空洞的书页文字之间,而是亲身去田野,赤脚俯身,将知识运用到研究杂交水稻的课题上,学以致用,躬耕于世,解决了当时国家饥馑遍野的困境,实现了“禾下乘凉梦”,造福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刘书杰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攻克深水钻井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深水钻井勘测水平。可见,学以致用不仅充实了书本,更充实了自身,为社会为他人造福。当代青平应谨思“已学有知而不能致用”之忧,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为自身造舟,为国家社会造福。
谨思“君子三忧”,当代学子应以学习长知识,以勤学引人生,以致学谋发展。勤善求知长智慧,学以致用明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三忧”。首先审读材料:一忧没有知识。从小的方面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往大的方面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难以为社会作贡献。人们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为自己没有知识而忧愁。二忧知道自己没有知识,而不去学习。世事洞明,处处学问,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知识却不去学习是可忧的;而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面对新知识、新技能,如果拒绝学习,那必将被社会淘汰。人们应葆有旺盛的求知欲,努力学习,不断探索。三忧不能学以致用。学习了而不能运用于实践,充其量只是书呆子而已。一旦成了书呆子,就可能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错误,那于人、于己、于国家都百害而无一利,人们应做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
导写语界定了写作范围,即只能围绕“‘君子三忧’给学子的启发”来写;同时,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即“当今莘莘学子”。行文过程中,写作者的身份特征要鲜明,要有时代意识。
写作时可以侧重写其中一“忧”,也可以三者并重。要写清楚“忧”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为何而忧,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发展,站位要高远,思考要有时代感,孔子时代的“忧”与当代的“忧”是不同的,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知识变化的特点以及作为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来分析为何而“忧”;最后重点在于如何“解忧”,即着眼于怎么做,从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去伪存真,筛选自己需要的真正知识出发,从学习的态度、方法、最后如何实践等角度来论述。
立意:
1.乐学善学而不辍,活学活用长才干。
2.以“三忧”反省自我,做新时代新青年。
3.破“三忧”,行致远。
4.感“君子之忧”,悟学习之道。
5.知行合一,君子无忧。
山东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引用鲁迅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点出了悲剧的实质,一是“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说必须是美好的、善良的、有意义的东西,是符合优秀民族传统的东西;二是“毁灭”,是“彻底破坏或消灭”的意思,这是一个总括句。第二句主要由三个例子组成,涵盖中外,爱国诗人屈原被楚国放逐,心地善良的窦娥被黑暗社会迫害,有理想追求的哈姆莱特被命运捉弄,这些悲剧无不刺痛着人心。具体阐释了悲剧的现实表现,引起了人们对悲剧的具象认识,而“……”则告诉学生可以展开联想,丰富文章的内容。第三句是一个总结的句子,强调了我们学习“悲悯”与“良知”的时代意义,心有良知,胸怀悲悯,让人脱离低俗,让社会更加美好,让历史少走弯路,让文明得以真正绽放光芒。这是命题人的意图所在,这是对当代青年的告诫与期许,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材料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意在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的利害选择时,面对他人不幸时,要坚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启示当代青年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心怀悲悯与良知。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心怀悲悯,坚守良知。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当身边的动物已是濒危,请放下你的屠刀;二、当身边的弱小身处困境,给点物质的帮助,给点精神的鼓励。三、坚守良知,坚定脚步,在时代的洪流中恒持已路。
立意:
1.内怀良知以正身,外化悲悯以济世。
2.守良知,怀悲悯,致远行。
3.心怀悲悯,坚守良知。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例文:
做一个聪明的愚人
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一首《洗儿诗》说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一生因为遭遇了诸多不顺和厄运,故有此负气之语,但这也给我们以启示,什么是真正的聪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聪明?
现实中,聪明和愚蠢是相对的。但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聪明,更知道别人比自己还聪明。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够找到若干比自己聪明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者学习的榜样。同时,他们也会比一般人更了解自己的愚蠢和缺点错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所以他们善于反思自己的愚蠢和缺点,并在反思中勇于改变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一些他们认为愚蠢的做法。一句话,聪明人能够听取他人意见,并不断反省自己。他们是聪明的愚人。
有些人通常只知道自己的聪明,不知道自己的愚蠢,他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更不会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这些人总能找到至少一个比自己还要愚蠢的人,或者至少在某一方面比自己愚蠢的人,来抬高自己,想方设法使自己高大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总是正确的,所以也就没有改正缺点错误的必要,因此他们总是错上加错,离目标越来越远。他们是愚蠢的聪明人。
聪明分大小,愚蠢也一样。聪明的愚人开明大度、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埋头苦干,他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看似吃了亏,是愚笨的,其实,他们属于小愚蠢、大聪明,这类人是国家的顶梁柱;愚蠢的聪明人工于心计、口是心非、阿谀奉承,遇到困难习惯于躲避,爱走捷径,总想着出小力,得大利,最终看似他们得了利,其实他们失去的最多。他们属于小聪明、大糊涂,他们通常都是蛀虫。
在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需要他们是聪明的愚人而不是愚蠢的聪明人。前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孙茂芳从70年代起开始学雷锋,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40多年来,他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先后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用自己的收入建立家庭助困金,用于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先后资助了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累计捐款已达39万多元。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100个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京城雷锋”。有人说孙茂芳傻,但他却认为,老百姓可信可托的“傻子”越多,社会就越和谐,人民就越幸福。孙茂芳愿意当一辈子人民可信可托的“傻子”,他说自己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去做一个“傻子”,做一个好人。孙茂芳就是这样的聪明的愚人。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法律道德的完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做一个聪明的愚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甚至人类生活的地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作为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两句话,一句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愚蠢和聪明本是一对不兼容的词,更不能同时来表述一个人是愚蠢的聪明人或聪明的愚人。这让我们想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大智若愚”,常用的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既然打破了常规来这样说,这就表明了“愚蠢”和“ 聪明”在此语境下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这里,“聪明人”更多的是指,不肯吃苦,不想吃亏,只想走捷径,整天想着弯道超车的人,而“愚人”则多指埋头苦干,只知奉献,少有索取的人。另一句话则是材料的关键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立意的方向,一个人要想有所所获,有所发展,获得成就,必须学会下“笨”工夫,学会做一个“笨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强大,必须有踏实勤奋的精神,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摒弃浮躁的社会风气。题干要求写出“身处这个时代的你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作文具有时代性,指向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导向。
在行文过程中,文章可以小到写一个人、一件事,体现出”智”与”愚”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剖析一个社会、纵观一个时代、透视一个领域,揭示出被“聪明”掩盖着的“愚蠢”和貌似“愚蠢”的“智慧”。题材可大可小,至于体裁,议论文、记叙文、哲理性散文皆可使用。
【立意】
1.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傻子
2.有时候显得愚蠢是一种聪明
3.经过了愚笨才会变得聪明
4.什么是真正的聪明、真正的愚蠢
【素材】
【精彩片段】
“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杨修恃才放旷,最终却招来了杀身之祸。他所谓的聪明,在大智慧的人面前,只能算是皮毛的小聪明。如果杨修知道自己的聪明会招来杀身之祸,我猜他也一定不会做这样的聪明人。多年中,他被提拔速度是越慢的,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对此他却并没有意识到。曹操渐渐对他心生厌恶,疑心也越来越重,他也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真正该聪明的时候,他却十分的糊涂。如果他能迎合一点,将自己的聪明隐藏,在一定的时间内,看情况来表现自己的才能,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成功。人们常说,杨修之死,好像罪在曹操,是因为曹操的猜忌,其实不然,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死在了自己的聪明上。
【故事】
1. 美国的一位前总统,在他小的时候,别人总是拿一张10美分的钞票和一张5美分的钞票要他选,他每次都拿那张5美分的钞票,别人因此笑他傻。有一次,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拿那张10美分的钞票,要知道10美分的钞票要比5美分的钞票大啊。”他说:“要是我拿了10美分的钞票,那以后他们还会再给我零花钱吗?”
2.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带出了1000多名孩子,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有的人说我是傻子,说我特傻,我是这样想的,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支月英如是说。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3.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关于负担有两种情况,负重、轻装。综合理解这两句话,我们不难得出观点:人应该有一定的负担,在负担下的生命才会真切实在。那么,负担对于个人、国家、民族都有价值和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应该负重前行,这样才会真正获得成功。在这个观点下,就需要考生围绕个人、民族“负重前行成功”,指出负重前行对个人或者国家民族的意义以及历史上的负重前行的重要人物的事例,以此来激励人们,说服人们要这样做,如:华为集团顶住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许多不公平对待,突围而出;当前疫情下,中国政府顶住来自坚持人权要求自由的压力,实行停工停产,最后以最小的牺牲取得了大役面前的胜利。或者告诉人们怎样负重前行最有效,以及在负重前行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过重与前行的关系等等。参考立意:
①生命因负重而精彩;②负国家之重担,扬青春之风采;③适度负重有利于前行……素材:1.卡尔维诺说过:生命差点不能成其为生命,我们差点做不成我们自己。是啊!生命是有负担的,也是有力度的。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2.每次读《热爱生命》都有很多震撼,那种强大的生命力总能给我一种明灯似的指引,甚至那些生存的艰辛,都可以在勇敢的生命斗士面前变得渺小而可以忽略不计。不得不让我由衷感叹:平坦的路上,脚步固然轻巧,行程固然悠闲,宁静的溪水旁却留不下记忆的脚印和成长的足迹;泥泞的路上,脚步虽然拖沓,身子虽然疲惫,融融的月光下却镌刻了厚重的足迹,即使被岁月抚平了,依然可以留下深刻的凹痕。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翁保尔柯察金在十月革命中终身失去了战斗能力,祸不单行,他因为伤寒又引发了胃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他送回家去疗养。但是他却凭借着军人的顽强意志活了下来,此后他便开始锻炼写作本领,直至他全身瘫痪无法写作,肆虐的病魔纠缠着他,他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可他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写了许多传世之作。[参考例文]
生命因负重而精彩
在海上,一艘卸货返航的船,遇到了大风暴,船长立即让水手打开货仓向里灌水,水手不解。后来货船安全度过风暴后,老船长这才告诚自己的船员:“船在负重的时候,才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是啊,人生的旅途中,如果生命的担子太轻,养尊处优,生活优裕,反而会精神空虚,迷惘无聊,这样的人生,没有多大的价值。
刘禅肩负父王和国家的重托,却让所背负的高山般沉重的责任变得比鸿毛还轻,于是,留下了乐不思蜀的笑柄;唐玄宗贵为君王,在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下,让自己肩上的行囊空空,在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中,险些丢掉江山。没有负重的生命如同片枯叶,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就会随风而逝,负重的生命则坚如磐石,任尔东西南北风,也会稳如泰山。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压力,松松垮垮,无所事事,就会在闲散中慢慢磨去棱角,钝化志趣,这样的人生,只会有空虚、寂寞、孤独和忧愁相伴。
生命的过程不是轻歌曼舞,不是雅阁品茗,更不是海滩度假。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在于勇敢承担各种责任。负重的人生虽然会经历种种磨难与不幸,不过,这种磨难与不幸会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会让你变得更有韧性,会让你的名字像耀眼的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夜空,并在百姓的心中定格成精彩的永恒。生活中,有人追求清闲,任弼时却说,他最怕的是没有事可做;有人畏惧西藏恶劣的环境,孔繁森却志愿援藏十多个春秋有人大学毕业后,竞相奔往大城市,徐本禹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贫困的山区教育事业。岁月带来了真实的感动,他们虽然经历了苦难,却让负重的生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负重的人生注定有苦难,也注定有崇高;轻松的人生注定是优裕的,也注定是平庸的。
花儿为什么这么艳丽?宝剑为什么这么锋利?海燕为什么这么矫健?因为它们经历了严寒,经历了磨砺,经历了风雨。负重不但没有压垮人们坚挺的脊梁,反而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精彩、更加辉煌、更加坚强。人生因负重而坚强,生命因负重而精彩,让我们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吧!
【点评】结构层次:《生命因负重而精彩》,议论文文体。开篇用船行海上负重才躲过风暴的事例导入话题,亮明观点。首先列举反例论述没有负重的生命的危险;然后引用材料中的名言总结:再列举一组正例,论述负重的人生更精彩。结尾总结重申观点。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分析:抓住核心词“底线”立意,从守住底线是什么呢?(限度)为什么要这样做?(有规则,原则,立身之本,成功基石,和谐社会的基础)怎么样做?(敬畏之心,以法律之刚与道德之柔筑就底线之基)等角度写
“底线”,意为“最低的限度,必要条件;事情在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现代汉语词典》讲到底线定义,就是必须坚持的最低的条件与限度。
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身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底线的外延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这材料侧重点是道德底线。
范文: 坚守底线,行稳致远
微风轻拂千年的史册,孟夫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宣言依然在风中铮铮作响,仿佛在正告所有后世之人——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即便历经千年,依然要严格坚守。坚守底线,是不忘原点、不忘本心。坚守底线,才能坚定目标、行稳致远。
底线是根,根深则苗壮,苗壮则花繁,花繁则实丰。漫溯历史长河,坚守底线之根者数不胜数。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屈夫子坚守底线,纵使举世皆浊依然保持清白、纵然众人皆醉依然保持清醒:清白如亭亭玉立的芙蓉、清醒如翱翔区宇的鸷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坚守是一株“固前圣之所厚”的底线之根,于滚滚江水中不息生长,日趋茁壮,盛开出美丽高洁的花朵,最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精神高标。
底线如磐,磐坚则质硬,质硬则性定,性定则心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古今成大事者,既有蒲苇的柔韧,更有磐石的坚定。君不见雪山草地之上,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目光如炬、脚步如钉,坚定地朝着胜利而前进。饥饿摧不垮他们的意志、严寒打不倒他们的身躯、敌人更攻不破他们的底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如磐的底线、钢铁般的意志,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百年风雨征程,中国才有如今之国泰民安。
底线似岸,岸高则水聚,水聚则渊深,渊深则流远。水有其岸,方能汇聚力量,源远流长。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滔滔之水若任其肆意流淌,不但不能润泽一方土地,更不能造福一方人民。人有底线正如水流有岸。且看官场“地震”、娱乐圈“塌房”、相处中“下头”……凡此种种,哪件不是丢掉了底线、抛却了“堤岸”的做法呢?丑与恶、假与邪之流肆无忌惮地冲刷、侵蚀着底线之岸,其人生之长河终将因此而断流。只有把美与善、真与正筑成堤岸,我们的人生长河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会汩汩东流、奔腾入海。
坚守底线,即便山高万丈亦难阻你我登攀之路;坚守底线,即便涧深千尺亦难断你我极游之行;坚守底线,即便风霜百重亦难掩你我求索之志。我辈青年于成长之路中始终坚守底线,才能行稳致远,不负人世间。
例文: 守人生底线,筑精神高线
北岛曾叹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生活中,常有人持着这一“通行证”,自降底线,自毁高线,逞一时之得意,势利地沾沾自喜。
然而,身为新时代根基的我们,应杜绝此等歪风邪气滋生,守住人生底线,筑就精神高线,以抵御“沧浪之水”的翻滚冲刷,以凛然自若的态势在浮沉中守住自我,以实现真正的价值。
窃以为,唯有坚守住自我的道德底线,延伸其道德高线,方可长守累土之积,牢筑高台之坚。
何为“底线”?何以“高线”?“底线”是为人之血脉与根基,是衡量个人道德修养的基准红线,也是自我评判事物价值的阈值下限。倘若我们突破底线的弹性限度,在歧路肆意妄为,渐行渐远,终将坠入道德的深渊;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漏洞,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终至“高线”。
坚守“底线”,一如累土之蓄,行事之本也。任天下熙熙攘攘,我独守心中风清月朗。
北大助教韦东奕守着对数学研究的一腔热忱,也守着心中坚定的底线。他是行走于尘世的万千浮华而片叶不沾身的人,他亦是穿梭于世俗名利场而活得简单纯粹的人。赴美深造予我何利?网络爆红与我何干?流量变现于我何用?正是出于这份不慕名利的底线,成就了他在数学专业上的一骑绝尘。因而,“底线”的坚守,为我们的理想追求绕开荆棘,铺就道路,使我们行稳致远。
坚守“高线”,一如高台之建,行事之往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暑往寒来,功勋人物们用草稿纸铺满戈壁的孜孜以求、抱定一把算盘一把尺也能实现“骑自行车上月球”的信念,扎根荒漠,在艰苦岁月里于共和国史册上留下厚重一笔。
坚守“高线”,功勋们正是以崇高的道德理念与价值追求,舍小我而成就大国雄威。我们也应以向上的姿态尽显自我荣光,虽萤火之微,亦可点亮高台的烛光。
诚然,坚守“底线”犹且不易,坚守“高线”更难如登天。但这绝非我们放弃“高线”甚至“底线”的借口。揆诸当下,大至日本排海,小至网红陨落、偶像失格,其背后是对道德底线的肆意蹂躏,并逐渐地丧失了道德的根基,而为社会的浪潮吞噬。相反,我们应迎难而上,坚定自己的道德底线,树立切实的道德高线,守累土而筑高台,待依栏凭望,可远眺万千山海。
守住道德底线,就守住了立身之本,守住了社会和谐之本;提升道德底线,坚持道德高线,就提升了人格之路,提升了民族文明之路,亦是提升了人类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