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文辉新作《题〈山居笔记〉》:
当思吕望长垂钓,
莫羡渊明便挂冠。
秋雨先生言在耳,
一般不明就里的读者若不是对照《山居笔记》的文字,不大容易明白这首绝句所指,所以胡在公众号文中放了余秋雨书页截图。
余秋雨错用“致仕”一词,以为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就是致仕。这个错不说是世人皆知,也可说耳闻者众了。不过,“致仕”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辞官(告辞官职如陶渊明,或辞拒官职如姜太公),致仕是有一定条件的,有点类似现在拿退休金,要工作一定年限、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拿得到,同样,官员要到了一定年龄一定级别才能“致仕”。“致仕”在各个朝代的条件不一:
汉代: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后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而品级低的官员退休后一般没有俸禄。
唐朝《选举令》规定:“诸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听致仕。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
宋朝,真宗诏令:“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
元朝,三品以下官员七十致仕,而三品以上的官员则不用致仕,有的官员甚至老死在任上。
明朝初年,规定官员60岁致仕,朱棣登基后改为70岁。
清朝中,有些文官55岁可致仕,武官副将60岁必须致仕,级别再低一点的致仕年龄更低。
因此严格说来,姜太公和陶渊明都不算致仕,后者官职太小,不够致仕的级别,前者虽被文王礼聘为师,但并不是官职,当然后来文王授其大司马一职,相当于国防部长,但后来也无所谓“致仕”,而是被封齐地,是一国之首了。
诗云:
吕望为师非出仕
陶潜县令可归田
登科起步官途远
厚俸年高致仕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