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凡是不焦虑、不抑郁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再大的事也不搁在心里,再难听的话也都能一笑而过”——《战胜焦虑》
有位焦虑症学员在咨询中问:“老师,你说在调整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这个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说:“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智慧的人。你看我们的学员当中有许多自己就是心理学专业的人,还有一些是社会名人、大学教授。可以说,他们的文化学识应该是够的。可为什么他们还会被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所困扰呢?这说明并不是学识够了就可以摆脱的,它和学识什么的没有必然关系。”
学员问:“那为什么走出来的核心是勇气呢?”
我回答:“因为我们这个调整过程中,所改变的方向是逆着我们的‘人性’走的。人都喜欢好感觉、讨厌坏的体验。可是我们却要学员学会接纳那些不好的,面对它们,不跑不逃,也不对抗,而是只是知道,只是接纳。这是不是逆着我们的习性在做事?如果没有勇气的话,有几个人能做下去呢!
还有一个,人都喜欢评判、喜欢分别。而我们却要求保持平等心,既不去喜欢也不去讨厌,保持中道。你说这是不是也是在逆着我们的习性?这不需要勇气吗?
还有,咱们这个调整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调整过来的,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坚持。而人的习性就是朝三暮四,你说这是不是也是在逆着我们的习性?这不也需要勇气吗?”
学员点点头,说:“老师你说的真对。的确是这样,好像你们的方法的确是在逆着习性在前进。说一个好奇啊!就是为什么要逆着习性呢?有没有可能,顺着习性也可以呢?”
真是一个好问题。我哈哈笑了一下,说:“非常有智慧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听别人提起过,包括我自己也没有想过。从一开始学习就说这个习性不好,好像没几个人像你这样反思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啊。什么叫习性?就是我们的惯性模式和反应。比如我们刷牙,你会不会去注意这个手的肌肉是怎么动的呢?不会。你会不会注意另一只手是怎么握漱口杯的呢?不会。我们就很自然去做了。这个就是惯性模式。它给于了我们很大的方便,给我们省下很多精力来做事,让一切自然而然。
但是它给于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在制约我们。
比如当我们的注意力在手机上,而我们的脚还在惯性走,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注意不到前面正在行驶过来的汽车。就是说,惯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盲目。是依据过往的经验来反应,不会考虑现实的情况。
那在我们心理调整上,如果我们本有的惯性反应是合适的,自然就不需要调整了。而我们之所以要调整,那就是这个习性给我们带来痛苦或者麻烦了。而心理上的那些困扰原因虽然五花八门,但是根源是类似的。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原因而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对治我们的习性。
所以,有没有可能顺着习性也能心理调整的呢?
如果顺着能治愈的话,那么你就不会来咨询了。正是顺着无用,所以你才过来咨询了。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没有。”
文章最后,推荐大家一本摆脱焦虑的自愈书《战胜焦虑》,如果您想依靠自己走出焦虑、强迫、社恐,那么书中方法对你会有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