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张芷美女士因为女仕界而结缘,3年前第一次约她采访,听她娓娓讲述自己的中国&加拿大两段人生故事。她的金句箴言还萦绕在我耳边:“世上没有赶不上车这一说,因为总会有下一班”。是因为她,让我开始对从未思考过的老年生活有了一丝朦胧的想象;
今年张奶奶即将迈入90岁门槛,我们又一次相约见面,当她在和煦的阳光中朝我走来,她满头银发散发着充满质感的光芒,她炯炯有神的双目让人感到舒心和安详,她稳健的脚步似乎隐藏了一些岁月的痕迹,而手指脚趾的紫色美甲透出一丝可爱和俏皮。我们轻轻拥抱行贴面礼,我们品尝美食谈天说地。这一刻,也是因为她,如果我能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所具象,那我希望就是眼前她的样子。
张奶奶最近可没闲着,她依旧居住在法裔聚集的老年公寓,上半年中文自传文集得以出版,近期她也在筹划自己的下一本法语文集,在这期间还拍了不少广告,以及积极参加众多本地公益活动。她的生活既有向内探索也有向外延展,过得充实又潇洒。我想知道来到加拿大40年的她是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张奶奶笑着告诉我,她的异国新生活之初也经历过不少坎坷。从刚开始也想要所谓“融入”,但后来愈发发觉这是个伪概念;而自己来到加拿大这40年,一直“生活在生活的航道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是怎么探索自己生活的航道的?让我们和张奶奶一起回溯这段奇妙的旅程吧。
01.
早年经历,年过半百移民
初期融入,努力让自己通过考验
张芷美出生在1935年,从小在北京长大。彼时的中国社会动荡,风雨飘摇,然而凭借着家庭的关系,她度过了一个相对稳定快乐的童年,在教会学校完成了自己的教育。在这里,年少的她接触了国外的文化,也打下了她的英文基础; 1951年,16岁的她谎报年龄18岁,在一家国营进出口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同年,中国开始与东欧开展贸易。凭借着工作关系,她被派驻到东柏林两年多,见识到了不同的世界。
在柏林
在那个时代,人的个性注定是要被覆盖在集体主义的外壳之下的。对于张芷美来说更甚,因为无可改变的出身背景,她被排挤被噤声,无力抵抗大时代;然而随波逐流不是写在她基因里的东西,终于在她50岁那年,待世俗赋予的所有人生角色都履行过一遍后,她决定要出国。虽然她不知道新世界里等待她的究竟有什么,但心底的勇气鼓舞她,一定要迈出这一步,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对于张芷美放弃国内一切移民加拿大这件事,身边的人都认为她疯了。但她很清醒,她知道自己没有语言障碍,但有着可以接纳一切发生的决心,想要安身立命不会是大问题。当然她也很幸运,来了不久就被蒙特利尔一家国际领先的咨询公司录用,之后就顺其自然留在了魁北克省。当新的人生篇章就要徐徐展开时,她的心里也在打鼓:虽然已经在中国工作过三十多年时间,但是加拿大的职场环境是怎样的呢?自己能做好这份工作吗?
参演话剧《爱情是饺子》
“想当年在中国时,工作都由领导安排,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公认的度。来到外国,这个标准在哪儿?领导怎么才能喜欢我,这真是一个挑战。刚开始我很局促的,只能是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怎么做,别人加班自己也加班,还能多赚一点钱,而那个时候我确实也需要钱。我告诉自己,我必须得保住这份工作,毕竟找到这份工作时已经51岁了,我把它看成上天的恩赐。万一丢了再去找别的可是难上加难,所以领导和同事让我干啥就干啥,没有把自己放得太重要。”
后来熟络了之后,张芷美也好奇去问老板当时为什么会招募一个五十岁的新移民中年人。老板笑着答复说当时也有对她暗中观察,但没想到这个东方女性可以做到如此向上努力。可以说在中国练就的勤劳本性让她胜任了工作,也协助她在移民初期做了很好的融入。在这家公司工作期间,她还曾被外派到中国5年,参与建设了当年知名的引黄入晋工程。在山西工作期间她收集了很多丝绸制品,后来回到加拿大几乎全部捐给了当地博物馆,也有了后来“纯丝魁北克人Québécoise pure soie”这段佳话。
在中国工作时在地摊上“淘宝”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长了半个世纪的人,虽然从小接受的英文教育让张芷美没有太大的文化差异之感,但价值观细微处的重塑也曾让她惶恐无措。当年有一年她因为政府层面的原因失掉了工作,按照本地人的做法,那就一边领失业保险一边重新找工作呗,但她说那是自己人生中“最恐慌的一年”,“就像丢了魂一样”。从16岁投身社会就再没体会过没工作的状态,虽然那一年做自由职业者让她赚到了更多的钱,但她形容自己当年的感受是“很丢人”。这种中式思维带来的弊处还需要慢慢去消化和调整,但不论何时,她说自己没有后悔过。后来工作恢复,她也依着自己看到的样子更加努力去工作去生活,一度也觉得自己融入了主流社会。
张奶奶说自己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对加拿大本地的思维方式并不陌生,没有culture shock的感受。她当年体会到的最大的差异,居然是发生在卫生间里小小的淋浴头上。她说这边的淋浴头的拧法儿太多了,有的是左右,有的是上下,自己试着拧突然被冷水浇着吓一跳不说,最怕是给人家拧坏了。。。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笑弯了腰。
-扫码二维码获取2024 Grand Impact Awards入场券-
02.
融入是假象?
退休后重新修炼routine,不往前就后退
2002年,张奶奶从工作了16年的岗位退休。因为公司规模很大,工作的性质使然也让她踏足了很多本地人不曾去过的地方,这让她产生了一种误解,当然这是她后来才意识到的,那就是似乎自己已经融入了本地主流社会。
当时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公司算是在主流,我就认为自己也进入主流。然而在退休后,原来熟络的同事们朋友们一下子都不联系了,我才发现原来的圈子是建立在平台之上的。我一度有点失望,但这给了自己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什么是真正的融入?融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融入不是削足适履,而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说当年工作是被迫融入,那么退休后我更有了主动融入的心态。但从哪里突破呢?在魁北克,这个突破口是法语。我要给自己的生活找到新的routine,因为我相信,生活要有内容,不只是吃饭睡觉。人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你不往前走,就会往后退。
图片取自加拿大国际广播对张芷美女士的采访
以下是张奶奶自述:
03.
退休后,从头开始学法语
融入有很多层级,工作只是其中一层。在魁省生活了近40 年,起初我以为这是个双语省份,后来才得知加拿大唯一的双语省份是 New Brunswick 省。在蒙城工作的20年,应对的顾客来自中国,只用英语,用不上法语。我整天忙于工作、出差,没有时间顾上学习法语。2002 年退休后,为了充实生活,把学习法语放到了首位。
我和讲英语的人很容易打成一片,没有陌生感,但和法裔则情况就大不相同,因为我没有语言。我意识到如果想融入一种文化,打破障碍,得先从语言下手。我参加了新移民的学习班,从头开始学习法语。我不是为了找工作或是生存,而是为了改变在法语社会中的“局外人”(outsider)地位。我要融入,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
学习班结束后,我参加了魁北克大学举办的网上课程,学习讲述和书写自己的故事。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终于在2019年出版了第一部法语作品 Les traces d’un papillon。
著作《蝶变》发布会
于此同时,我选择了一个两千多人的小村,在那里安营扎寨,与户主Alain同吃同住一个月。我游历了魁省许多小城镇,了解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用一个初学者的法语与他们交流,尽管我说得结结巴巴,却受到鼓励与赞扬,他们认为这是对当地文化的认可和尊重。我和户主Alain交了朋友,至今还保持联系,我也多次旧地重游。
在我即将完成的第二部法语书中,有这样一个章节:《朋友眼中的我》Alain 写道:她散发的是一股正能量,这位热情满满的女性,总在不停地追求、不断地创新。离开我家的那天,她对我说:“在蒙特利尔生活这么多年,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个魁北克人。”从此,我交上了一位中国朋友。
04.
选择老年公寓,彻底走进法裔地盘
2016 年在生命进入另一阶段时,我决定卖掉房子,搬进老年公寓。无论对华人或西人而言,走这一步都是件不容易的事,也就是说,承认自己进入老年。
我原来住在蒙城西部英裔聚集的地盘,而我选择的老年公寓位于东部,几代法裔人的地盘。这所公寓的住户属可以自理的老年人,周围环境很好,出门购物很方面,临近咖啡厅、餐馆比比皆是,多路公交车近在咫尺。这里居住的人群全是讲法语的,我是唯一的华人。
起初我有些腼腆,除了打招呼,很少主动与人接触或交谈,我听说能力差,缺乏自信。人们以为我不会说法语,在他们眼中我是位不出声的“神秘中国妇女”。久而久之,我开始与同桌吃饭的人们聊家常,打开了一些冷场,随后又交了一些朋友,有一位在“朋友眼中的我”一章中写道:我们的友谊很珍贵,我将永远保留。芷美是我的中国姐姐。
著作《紫妹》发布会
学习一种外语,听与说是最难攻克的,除了练习、不断重复,别无捷径。儿童可以鹦鹉学舌那样学,但过了七十岁,难度大多了,切莫说记忆了,就是嘴部肌肉也要拉伸到适应。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项目,后又在电视 YouTube 上找到更多的项目。我直到自己的弱点是听与说,所以要坚持学习,每天至少花上两小时,然后在这个大环境中运用到现实生活。同时我也找了一位老师,以上课的形式和我对话,扩大谈话内容及词汇量,而且可以随时纠正我的错误。通过这些方式我的听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信心也随之加强,说话也比较自如了。我不再感到自己是“外人”了,我踏进了一只脚。
在加拿大生活近40年,经过不断努力,我只能说自己踏进了一只脚。我愈发发觉,我们不会成为 one of them,而且我们也不应该成为 one of them。我们的根不在这里,我们部分属于这里,但不是全部,我们自列一类,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一类。我们自傲有亚裔血统,如同在2018 年的艾美奖的颁奖礼上,韩裔演员 Sandra Oh 说: It’s an honor just to be Asian ,引起全场掌声雷动。
-扫码二维码获取2024 Grand Impact Awards入场券-
05.
年龄只是数字,继续生活在生活的航道中
张奶奶兴致勃勃地描述她最近的生活状态,她从那个大家口中神秘的不爱说话的东方女人,现在已经是大家口中的“sœur chinoise”(中国姐妹)。她最近的新成就是学会了本地人爱玩的好几种扑克,每天和公寓里的其他朋友们过过招,虽是新手但却经常获胜,张奶奶不失小骄傲地说,别忘了我们中国人可是会打麻将的。
我们聊到她最近的写作进展,张奶奶提到她的写作生涯深受本地一位百岁女作家的影响,这位作家之前蒙城以写“爱”,广义的爱,而著名。在她的影响下,张奶奶决定写第二本法语书,取名:À 90 ans, on m’a appelé PURPLE, (90岁时,有人叫我PURPLE)。她敞开心扉谈论了自己以前不愿深谈的情感生活,极致坦诚地讲述从十几岁的毛丫头到满头白发老妇的情感之旅。一位90岁老者眼中的爱是怎么样的?独处多年后是否遇到了情投意合的良人?漂泊许久的灵魂是否得到了知己的安抚?爱的火花与年轻时相比是否同等绚烂?我深深好奇并期待张奶奶的新作。
获颁胡子修议员Senator Oh Legacy Award
迈向90岁鲐背之年,我请教她如何看待年龄的问题。她微笑着回答我说:
年龄在我来看就是一个数字,今年开始听力下降了,手和腿也经常需要按摩,但自然规律的事我们不要想着去逆转,腿不舒服可以走慢点,耳朵听不清可以戴助听器。但是脑子是use it or lose it,我永远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我最不喜欢别人对我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不需要知道这些。。。这么大年纪了你也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儿啊。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朋友问人生中最喜欢的是哪一段,我还真觉得是我退休后这一段。我认为我一直是生活在生活的航道中,我就顺着这个道路走。我想找到我自己,活出我自己,我觉得自己达到了!
张奶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她做到了40年前踏上这片土地时对自己的期许:要做到更好的自己。张奶奶微笑着对我说,哪怕今天有人和我说你再也不能再进步了,我对现在的自己也是满意的;如果还能再好一点点,那是生活给予我额外的馈赠,也是我赚到了!我就继续生活在这生活的航道中,去拥抱世间更多的体验吧。
最后张奶奶与我分享,她年轻时酷爱随着留声机(gramophone)学唱英文歌曲,一遍一遍地反复听,直到学会并把歌词记录下来。当年虽然歌词中有许多不懂的词句,但照样跟着学唱,模仿得很到位。张奶奶分享最喜欢的歌中,有一首叫 The Last Waltz (最后的华尔兹),其中的迭句是:
I had the last waltz with you,
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I fell in love with you.
The last waltz should last forever.
而我听到的是,对于张芷美女士而言,年龄只是一个注解,过往一切皆是云烟,她曼妙的人生华尔兹还将继续优雅舞动,她精彩的人生篇章也将继续稳稳书写。今年10月27日女仕界一年一度的Grand Impact Award颁奖典礼,张芷美女士也会从蒙特利尔来到多伦多的现场,欢迎更多的朋友来参加这次活动,与张女士进行更深度的交流吧!
女仕界精心打造的年度庆典Grand Impact Awards、同时也是加拿大的华裔女性圈最顶级的社交平台将在今年10月27日举行!在这里,你能够寻找到思想同频的人进行碰撞,也能寻找到事业伙伴进行深度交流,甚至能寻得人生/事业伯乐。位置有限,请扫码购票锁定席位哦
门票$168/席早鸟价:$128/席(10月1日之前)
作者 | 王小溪
- 俩娃妈 | 中英法 | 爱写字
- 女仕界内容主编
-热爱观察。记录以及思考东西文化差异
-生活体验派坚定倡导者
-冷酷的热心人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and ourselves
- The End -
因为公众号新的推送规则
点亮“赞”和“在看”
才不会与我们走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