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近三分之一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存在听力受损。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延长自己听力的“保质期”呢?一起来看今天的分享。
听觉是人的主要感觉功能之一,俗话说“一聋三分痴”,可见听觉对人的重要性。中医讲究治未病,即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下面就介绍几个日常保养耳朵的小诀窍。
1、避免噪音伤耳
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等各种噪音,容易使人听觉疲劳,导致听力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因此,平时应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如难以避免,应选择专业的噪声防护工具。
2、戒除挖耳习惯
有些人经常用耳勺、棉棒等细长的硬物掏耳朵,这样很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甚至可能损伤鼓膜,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总是觉得耳朵发痒难忍,建议及时去耳鼻喉科就诊。
3、正确使用耳机
使用耳机时音量最好不要超过60分贝,使用时间也不宜太长。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耳机学习、工作,最好选择质量较好的产品,每听半小时可以取下耳机休息一会儿。相比入耳式耳机,使用头戴式耳机对耳朵更加“友好”。
4、谨慎用药
应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应用不当容易损害听力甚至导致耳聋。
5、心情愉悦
中医认为,如果突然处于恼怒、急躁的状态,情志过极则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循肝胆经脉上窜耳窍,可发为暴聋。因此,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学会适当调整节奏,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6、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衰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年老体虚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补肾的药物,也可常喝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对于保护听力颇有裨益。
鸣天鼓
鸣天鼓源自晋朝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几经流传后,曾被易筋经、八段锦等功法所吸收。
不同古籍对该招式的做法记载不一,但现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
将双手掌搓热,将两掌心紧按两侧耳廓,使两耳听不到外界声音。再将食指按压在中指上,然后用力使食指滑下,叩击脑后高骨(后脑部骨突出处,即枕骨最高处),叩击时可听到“咚咚”如击鼓的声音,共叩击24或36次。
叩击时须有节奏,不可过快,同时凝神静听敲击的鼓响,不宜分散注意力。可于每天睡前和起床后进行。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鸣天鼓可以起到强肾固本、祛风通络、通利耳窍、醒脑提神等功效,对头晕、健忘、耳鸣、耳聋等症状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尤其适合老年人肝肾亏虚引起的上述症状。
耳朵上面分布着很多穴位,通过按摩相关穴位和反射区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理身体各部位及脏腑机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提拉耳朵
用拇指、食指先向上提拉耳廓顶端10余次,再用拇指、食指夹捏耳垂部向下拉10余次。练习此动作有镇静、止痛、清脑的功效,可防治头晕、眼花、耳鸣等症。
2、弹风府
双手掌掩耳,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叩击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两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再用食指塞耳窍(耳朵眼)。坚持反复做此法,有增强听力、醒脑通窍的作用,能防治头晕、耳鸣、耳闭、脑鸣等疾患。
3、搓耳根
双手分别放在两耳根部,食指和中指分开置于耳朵前后,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后,然后从耳垂开始,夹持耳朵向上推动,注意要有一定的力度。经常搓耳根有防止耳朵冻伤、振奋精神、保护视力等功效。
许多人在听力严重下降前,可能有一些轻微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其实这是身体给出的预警信号,一定要细心捕捉。
具体可有以下表现:
四是日常生活中过马路没听到汽车鸣笛、对门铃声没反应等。
耳鸣、耳聋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尤其是突发性耳聋,发病一周内治疗有效率比较高。一些耳鸣患者初期可能并不伴有听力损伤,但是此时的内耳毛细胞功能已有了下降,所以也应尽早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临床发现,病程不超过3个月的耳鸣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大于病程超过3个月者。
另外,长时间接触各种噪音环境的人应多加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听力检查。
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耳部都有对应的位置,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起到调理全身的作用。
耳部保健操来源于中医的按摩导引法,主要针对耳部经络进行按摩,可以刺激耳部及耳周穴位,促进头颈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痉挛,使局部血液循环通畅,以此改善耳内缺血、缺氧状况,可以较好的预防和治疗耳鸣症状,对于治疗头胀耳鸣、耳胀堵塞等症状,同样有着不错的功效。
人人均可做耳部保健操,每天坚持做两次,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劳逸有度,就能对我们的听力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广东省中医院、中医健康养生等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