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苏轼《韩愈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文摘   2024-11-28 10:20   山东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圣人之道,有趋其名而好之者,有安其实而乐之者。 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论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而拒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昔者宰我、子贡、有若更称其师,以为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之盛,虽尧舜之贤,亦所不及。其尊道好学,亦已至矣。然而君子不以为贵,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之污而已矣。若夫颜渊岂亦云尔哉!盖亦曰“夫子循循焉善诱人”。 由此观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张而大之也。

(节选自苏轼《韩愈论》)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韩愈之于A圣人之道B盖亦知C好其名矣D而未能乐E其实F何者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 ) (3分)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B.乃,竟然,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相同。

C.乐,热爱,与《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的“乐”意思相同。

D.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都是贤明君主。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 (3分)

A.韩愈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强调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

B.材料一使用的句式变化多样,语气也有所不同,如“其可怪也欤!”是质疑的语气。

C.苏轼认为韩愈对儒家学说极为推崇,研究学术也极尽心,但他的言论有思想却不精深。

D.苏轼认为对待“圣人之道”,应像颜渊那样“安其实而乐之”,即心契于学说的实质。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由此观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张而大之也。

12.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而在材料二中苏轼却批评他“未能乐其实者”,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BDF

(2)C

(3)B

(4)①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②由此看来,圣人的学说,果真不在于如何张扬夸大。

(5)不矛盾。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强调的是韩愈在儒学复兴上的贡献;而“未能乐其实者”强调韩愈自身的理论有思想却不精纯。②二者强调的侧重不同,不但不矛盾,反而更全面客观评价了韩愈在儒学方面的成就。


【解析】

(1)句意:韩愈对于圣人的学说,大概也只知道喜欢它的名声,却未能做到热爱它的实质。为什么呢?

“盖”作为副词时,多用在句首,表推测语气,所以应在其前面断开。“矣”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其后面断开。“何者”是一个表疑问的句子,独立成句,故应在其前面断开。

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

(2)C.“山水之乐”的“乐”是乐趣的意思。

故选:C。

(3)B.“其可怪也欤”是带有讽刺的感叹语气。

故选:B。

(4)①是故:因此;贤:超过;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②道:学说;果:果真。译文:由此看来,圣人的学说,果真不在于如何张扬夸大。

(5)“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强调的是韩愈在儒学复兴上的贡献。而材料二中的“未能乐其实者”指的是“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强调的是韩愈自身的理论有思想却不精纯,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所以不能说是矛盾的。同时两种观点相互补充,更全面的表现了韩愈的文学成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材料二:

(对于)圣人的学说,有趋慕学说的名声而喜欢它的,有心契于学说的实质而热爱它的。韩愈对于圣人的学说,大概也只知道喜欢它的名声,却未能做到热爱它的实质。为什么呢?他提出理论的格调非常高远,他十分尊敬地对待孔子、孟子(的学说),却非常严厉地抗拒杨朱、墨子、佛教、老子(的学说)。这说明他对圣人学说的心力,也不能说不到极点了。但是他的理论有思想却不精纯,支离破碎,东拉西扯,往往违背了自己的说法却不知道。从前宰我、子贡、有若交替称赞他们的老师(孔子),认为从人类诞生以来没有像孔子那么伟大的人,即使像尧舜那样贤明,也赶不上他。他们尊崇(孔子)的学说并热衷学习(孔子的)学说,也算是到了极点的。但是君子不认为他们可贵,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够知道对圣人夸大其辞罢了。至于颜渊,难道也这样夸大其辞吗?颜渊(对孔子的评价)说;“先生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由此看来,圣人的学说,果真不在于如何张扬夸大。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