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太原城市布局之变化

文摘   2024-11-09 07:39   山西  

一、五片工业区的形成

1954年太原的总体规划强调功能分区,以汾河为界,将河西北、中、南和城北及北郊确定为五个工业区和相应的生活区,分别是:河西北部机械工业区、河西中部精密机械和轻纺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学工业区、北郊国防工业区、城北钢铁工业区。太原城北、北郊为旧工业区,将城市东北部和西南部定为新工业区。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故在厂房建设时以扩建和改造为主。原工业区位于城区上风向及汾河上游,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但为了响应建国初期的生产号召未改变此工业区位置,将太原钢铁厂、太原矿山机器厂等老企业扩建后投入生产。但其他四片工业区基本上做到了选址合理。如北郊工业区离市区较远,用较多的绿化防护隔离;河西北部工业区以重型机器厂为主,临近通往西山矿铁路专用线;河西中部工业区则因为轻纺工业污染较小,故选址靠近市中心;河西南部工业区为化学工业区,污染严重,考虑风向,故选择在市区西南边缘。这五个工业区与生活区截然分开,并用绿化防护带作为隔离,减轻“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和居民生活的威胁。

房屋建筑与公共场所

1950年起政府拨款,并在各厂矿企业资助下,三年内共新建房屋536984平方米,厂房57198平方米,住宅275530平方米,仓库27562平方米,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影剧院、办公室、医疗机构、商场等)136956平方米,其他39738平方米。各类大型建设项目也陆续展开,如1951年修筑太原市第一个广场——五一广场,还修建八条道路辐射周边,此地亦成为当时全市交通枢纽。广场周围相继修建公共建筑(商场、影剧院、银行、饭店、旅行社、办公楼等)。再如1955年建成太原市最大的剧场——湖滨会堂,1958年改建,结构复杂,全部采用钢屋架。至“大跃进”时期,“全市民用建筑发展大致情况为住宅、学校、行政建筑、医疗建筑、影剧院、文化宫等建筑竣工总面积两年内达到1285000平方米”。

城市交通

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的血脉,是公共建设事业的首要任务,太原市的城市道路系统是在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依托旧城,向外发展”的原则下进行的,“在旧城的基础上,把8个城门相连形成井字型,然后利用城墙外的护城河,规划了迎泽大街、新建路、建设路、北大街形成囲字型棋盘式向外辐射延伸的格局”城市道路的框架基本确定,将城市街道定为棋盘式框架,彻底改变了宋代以来太原城市内“丁”字型道路的框架结构。将迎泽大街和新建路分别定为主次轴,相继建成五一路、并州路、府西街及柳巷南路,直通大道的形成,促成了四通八达交通网络的发展。1959年,开辟了全市主要干道之一的解放路,既延续了原市区内南门街、南市街、活牛市、麻市街、师范街、大北门街一线的原貌,又使得城市交通进一步顺畅。新建与翻修道路亦推进了城市旧城区改造。同时,限定各级道路宽度,如迎泽大街宽度定为66米,为今后太原城市规模的扩大留有余地。

建国初期桥梁之建设,1952年,中央对太原市政建设的首次投资建设了城市的主要干线、横跨汾河上的迎泽大桥,全长480.5米,宽15.04米。还有两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1951年新建北涧河桥,1952年新建北沙河桥,将城北工业区交通及运输有效打通,以通往来。至1959年全市共新筑桥梁十座,与公路穿插改善城市交通。

城郊公路也有显著发展。城郊公路建设,例如从西铭至古交工矿区公路,包括西铭至河口的干线,以及从河口至解家塔、鱼龙角、马家滩等几条支线,长55.4公里,宽4.5至8米;1959年修筑从古交到狐偃山铁矿区的古狐公路,以开辟古交工矿区。

对机场、火车站的位置也重新进行了规划。1951年底,由原城北的新城机场改至城南的亲贤机场,避免了因原机场临近太原钢铁厂,烟雾弥漫影响飞机航行的问题。后因太原亲贤机场靠近市中心,城市建设和民航飞行净空要求产生矛盾,故1959年中央军委批准武宿机场交由民航使用。此外,妥善安置火车站,将其位置从正太街迁到迎泽大街东端,“改近端式为通过式”。解放前的火车站在南门外的正太街,将旧城和南门外的烟草厂、面粉厂及大片居住区分隔,到达车辆需要绕行增加了线路长度还使车站发展受到限制。新选址的火车站位于市中心和城市主要干道,大大方便了乘客的出行。

园林绿化

太原城园林绿化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旧有园林进行改建与扩建,二是新建公园。第一类公园如玉门河公园,是利用不宜建设的玉门河滩地进行规划整治,改建而成的综合性公园。解放初期新建公园最大的绿化工程当属太原市森林公园,此公园的选址,充分考虑了太原市的主导风向——西北风向,以汾河两岸摊地建设的防风林带为基础,在太原旧城西北方,从迎泽大街以南至太钢西北的新村,约5平方公里建设了此公园,防风减沙,保护水土。于市区内也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小的公园,如迎泽公园、晋祠公园、太原动物园与五一广场的街心公园等,以丰富居民生活,调节市内气候环境。这些建设仍然影响着今天太原城市的市民生活与道路规划。

除公园建设外,植树造林在城市建设中也起到积极作用,恢复时期全市种植树374800株(包括行道树1100株),绿化面积30.9公顷。“一五”时期呈稳固增长,至1957年,达到182.9公顷(是恢复时期的5.9倍)。“大跃进”时期,太原市园林绿化飞跃式发展,仅1958年全市植树15317118株,1959年植树30810000株,行道树栽植日益增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摘自《山西档案》,作者李岚         

 

    

周慧斌
寻觅故乡往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