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聚,偶尔聊起“淮安印象”。除了周总理、刘老庄之外,多数人认为淮安留给人印象最深是兵仙韩信,是关天培,是梁红玉,是中国四大名著淮安有三,是吴鞠通比肩张仲景,是通天教主王瑶卿,是摄影大师郎静山。我却说,淮安最让人感动并应该留下至深印象的,应该是堂堂的淮安市政府愿意为一介草民塑像。不曾想有人立即断言我所说的草民一定是漂母,见我摇头,有人问是否是水门桥上的四组雕像,也有人笑说一定是我散文《楚秀渔歌》中曾描写过的楚秀园老渔夫雕塑。。。呵呵,越说越离谱,我摇头,我遗憾。
放眼全国,各地都在忙着花巨资打造城市名片,动辄上亿。金湖捯饬出一个“尧帝古城”,占地千亩,总投资30亿。泗洪有“千年古徐城”,前些天我随团去了,却发现秋风中其大门紧闭。张家寨“大庸古城”耗资20亿,日均卖票却不足20张。除了“掘古”之外,各地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激情投射于古今兵家、政治家、各种各样的家,有谁会把目光深情地投向草民,愿意为某一个草民立传树碑?
苍然凌云,一左一右。两棵老槐,似门。门中间,站着一个老人,头戴鸭舌帽,脚穿雨靴,手拄铁锹,满身尘土,似乎是刚刚植树归来,脸微扬,似乎还在望着林梢。其身后,台阶数段,平台二三,群槐环抱,浓荫匝地,青苔处处。平台东西两侧有长凳六七,供游人休憩。游人惭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竟还配置了乘凉长凳。”坐长凳,游目四望,有曲径通向绿云深深处鸟鸣声声里,游人难以置信:“这千亩柳树湾,这千亩城市绿肺,难道真的是眼前这最普通不过的老人一人一锹一干二十年所成就?!”
老人名叫张发善,江苏新沂人。上世纪七十年代调至我市清江果园。1976年汛期,古淮河水多次漫过今天名为柳树湾的那段堤坝,致河堤垮塌,水患不已,时年61岁的老人无权无职无财,无力组织动员他人,只是默默植柳固堤。古淮荒滩,孤身一人,无数晨昏,不懈,不怠,不求名,不图利,一把铁锹二十年,义务植柳50000余株,直至1995年身患重病,才由其子女接回新沂。三年后,老人病逝,享年85岁。2012年,淮安市政府决定为这位默默无闻一辈子的普通劳动者塑像。同年4月,张发善老人铜像落成。
那天小聚,当我说出那个草民的塑像就在柳树湾时,大家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纷纷赞同。莫讶草民塑像,唯凭一把锹,二十年孰能不懈?行看高柳淮河,且携半壶酒,千重翠焉可空杯?然而我还忍不住停杯发问:“你们为什么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想到张发善?”
1996年,市委市政府经省政府批准,将清江果园纳入城市公共绿地,后来又投资1000余万元升级美化。如今的柳树湾,步移景异,四季不负游人,是有口皆碑的自然园艺观光园。
背靠长淮,有水声,有笑声,有湿地栈桥鸟鸣声声,更有林海幽径长亭短亭;面对花海,有梨花白,有海棠红,更有菜花黄青草绿格桑花开漫天雪。脚下大广场,方砖铺就,宽阔整洁。广场西有长廊,长廊外有草坪一方、大石数块,红色“清风”两字大书于一巨石之上。广场东有水杉一大片丛竹三四处,也有一巨石,石上有“沐绿”二字。路过铜像广场的游人都会不由自主回望老人高大铜像,也有人真诚地和老人合影。
我常去柳树湾转转,陪老人站站,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暂忘忧烦,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仰望老人铜像,我偶尔也会无端地感慨一番。
每逢一些特定的节日,常有一些单位集体,有组织地去周恩来或故居或纪念馆或童年读书处,追思,缅怀,宣誓。也有去刘老庄的,也有去小延安的,为什么从来没有任何单位想到组织人员来张发善铜像广场凭吊怀想?
我由衷地为淮安市政府点赞,可是我又说不清楚淮安市政府当年为草民张发善塑像的初心是什么?说不清楚淮安市政府当年建此偌大的铜像广场的初心是什么?我惭愧。
伫立在那“清风”石,我又傻傻地问自己:何为清风?清风何来?清风何去?犹记得第一次看到丛竹旁“沐绿”二字时的怦然心动。举目枝头绿,回首张老笑。沐绿沐绿,一语双关,感恩之念如风吹入怀;“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会山之声如风吹入耳。
“淮河高柳眉湾好,梢绿云喧。
梨白争妍,风起依锹且静看;
昔年水患谁回首?但享安澜。
返影波间,孤月残星照旧滩。”
谨填一词《采桑子》献给我的印象淮安张发善。
作者简介
熊曙光,微信名海百川,1986年毕业于淮阴县渔沟中学,1990年毕业于扬大英语专业,工作之余,喜摄影、读书,偶尔码点文字。
▼▼▼
钵池澡雪
麋鹿,迷绿
钵池空想(外一篇)
钵池澡雪
钵池鸟岛
晓辉若醉爨生辉
小院傍水
大湖洪泽小感觉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友情提示: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设置为星标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设置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