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高二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2024.11
(《选择性必修上》阶段性检测)
1.C(A.寒暄 B.佣yòng金 D.抱歉)
2.B(改为“滔滔不绝”)
3.D(《复活》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4.C(A.劝,鼓励、勉励 B.复,弥补、补救D.敏,聪敏;归,称赞、赞许)
5.A(A.均为代词B.表假设/表转折 C.介词“把”/介词“用”D.介词“跟”/连词“和”)
6.A
7.D(英国作家狄更斯)
8.C 解析:“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在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的渗透和融入”并不是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9.D 解析:A“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说法绝对,“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对君子成为济世高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得益于此。B“后者作为中国人血脉之根的君子文化,要明显优于前者。”无中生有。C“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错,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可知,选项把充分条件当作了必要条件。
10.B (A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B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等年长者、前辈先出去之后,自己才出去。这是饮酒礼仪时的行为准则,属于外在礼仪要求。C士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D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1①首先要了解君子人格的概念和内涵(1分),作为学生应将君子人格作为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和精神追求。(1分)
②从外在提升自己,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1分),作为学生要从规范穿着校服、文明言语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1分)
③从内在提升自我,修身养性,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1分),作为学生更应丰富才学、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树立远大目标。(1分)
④当下既是君子文化式微的时代,又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1分),作为青年人更应努力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缓解现代性焦虑,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1分)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2.B 解析:小男孩并不是在暗示父亲,引起父亲的重视。
13.A 解析:限知视角。
14.①衬托人物形象。明写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暗写男孩在孤独恐惧中勇敢地等待死亡,衬托了小男孩的紧张恐惧。②使情节有起伏变化。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延缓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起伏变化。③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通过父亲在外打鸟的悠然自得,凸显出儿子病情并不严重,与结尾的喜剧效果形成呼应。
(第1点2分,2、3点答出任意1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5.①增强真实感。(1分)本文以对话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讲话,客观地记录下故事发生的一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1分)②人物形象更鲜明。(1分)简练的对话承载着小男孩的悲痛与坚强,明知死亡在即,内心却在煎熬,克制,隐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强的“小硬汉形象”。(1分)③主题表达含蓄蕴藉(1分)。用最俭省的笔墨,表达最大容量的信息,让读者能充分地发挥想象,体会到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气。(1分)(每条2分,答出3条可得6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6.B D F(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译文:程骏做官一直清廉谨慎,议论事情常常切合朝廷的意见。家里没来拥有财货的宾客,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士人。)
17.D (D,两句中的“强”词意相同,都是“竭力,勉力”的意思。A 侍奉/从事,实践 ;B 虽然/即使 ;C应当/同“尝”,尝试)
18.A (原文“此子亚之也”是说程骏“仅次于此”,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比别人强的意思。)
19.(1)即使想重复先前帝王的制度,也不必沿袭它。更何况一时的恩泽,怎么能够作为后世长久的规范呢?
(“虽”,即使;“制作”,制度;“岂……乎”,固定句式,怎么(难道)……呢(吗);“轨”,规范。1点1分,意思对即可。)
(2)近处侍奉父亲,远处侍奉君主,关系到很多风俗,没有什么方面不完备的。
(迩,近处; 事,侍奉; 诸,很多;靡,没有。 1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B (不是比拟,是比喻。)
21.①“依然一笑作春温”是说你我相见时,你依然带着笑脸,有如春天般的温暖。(1分)虽辗转天涯、辛劳奔波,但相逢时依然笑容满面,表现了在困顿处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1分)
②“无波真古井”,夸赞友人平静沉稳的心境。(1分)仕宦失意的逆境之中,仍能波澜不惊,流露出乐观豁达的一面。(1分)
③“尊前不用翠眉颦”,劝慰歌女不用凄婉哀怨。(1分)希望自己和友人都能看淡离别,情感由惆怅转为旷达、豪迈。(1分)
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以平常心对待,随遇而安。(1分)将个人的离别之情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1分)
(每点2分,3点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2.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4)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6)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3.作文
材料分析
1.材料中首先提到《论语》中关于“止”与“进”的语句。
对于“止”,有“知止而后有定”“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等表述,强调了懂得适可而止、在恰当的时候停下的智慧,这种“止”可以让人内心安定,避免过度冒进导致失败。
对于“进”,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话语,突出了积极进取、胸怀大志、坚守志向、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精神。
2.接着指出在人生道路上,“止”与“进”常常如影随形,这意味着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人生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立意方向
1.平衡“止”与“进”:探讨如何在人生中把握好“止”与“进”的关系,做到该进则进,该止则止。例如,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有进取之心,但在面对过度的欲望和不切实际的目标时,要懂得适可而止;在取得一定成就时,要防止骄傲自满,适时停下反思,为下一步的前进积蓄力量。
2.不同情境下的“止”与“进”:分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情境中,如何正确选择“止”或“进”。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要积极进取,在面对名利诱惑时要懂得止步;在面对困难挑战时要勇敢前进,在身体疲惫或心理压力过大时要适当停下调整。
3. “止”是为了更好地“进”:强调“止”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通过适可而止,调整方向、积蓄力量、反思自我,从而实现更有质量的进取。
注意事项
1.避免片面强调“止”或“进”:不能只谈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要体现二者的辩证关系。
2.结合实际:可以结合自身经历、社会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和说服力。
3.逻辑清晰: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程骏,字驎驹,他像对待老师那样侍奉刘延明,性格机敏,酷好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刘延明对学生说:“举出一件事就能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程骏仅次于这样啊。”程骏对刘延明说:“现今提倡名教的读书人,都说老庄的话虚无怪诞,不切合实际,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我认为不是这个样子,老子著抱一的学说,庄生申述性本的宗旨。如果都能做到这样,世道可以说就十分顺达了。”刘延明说:“你还年幼,说话就这样老成,真好啊!”从此,他的声誉远播。
皇兴年间,任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报程骏是一个史才,朝廷正准备修史,他能直笔书史,请求留下他。上奏,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献文帝屡次邀请程骏并与程骏讨论《易经》和《道德经》的含义,对群臣们说:“我与程骏谈论,思想十分舒畅。”献文帝问程骏的年龄,他回答说:“六十一岁。”献文帝说:“昔日姜太公年纪高迈而遇到周文王,你今日遇到我,难道不是太早了吗?”程骏答道:“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六韬》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
当初,朝廷将神主迁到太庙,有司上奏:依照旧例,庙中的执事官都照例赐给爵位,现在应该照旧。召来百官评论这件事,群臣都认为现在应该依照旧例,程骏却认为不可以,上表说:“我听说名器被帝王视为珍贵,山河更是国家的重要的东西,因此汉祖有规定,没有功劳不可以封侯。从未见过参与宗庙工作,就获得封赏疆土的事情。”即使想重复先前帝王的制度,也不必沿袭它。更何况,一时的恩泽,怎么能够作为后世长久的规范呢?奏报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文明太后对群臣们说:“议论事情,本来就应当正直而又依照古代的典章制度,怎么可以依循暂时的旧例呢?”朝廷下诏说:“程骏做官一直清廉谨慎,议论事情常常切合朝廷的意见。家里没来拥有财货的宾客,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士人。可赐给六百匹布帛,来表彰他节俭清正的美德。”程骏得到这些东西,全部分给了亲朋旧友。
程骏性格正直,不在荣耀、显耀方面与世人比较。太和九年正月病重,留下遗言说:“我崇尚节俭,怎么能死了之后厚葬呢?”
材料二
程骏上表说:“臣听说《诗经》的写作,当为表达志向。近处侍奉父亲,远处侍奉君主,关系到很多风俗,没有什么方面不完备的。上可以称美歌颂圣德,下可以申明敦厚风化,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的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这是古人运用诗歌的本意。臣以垂老将死的年龄,得以逢到盛明的时运,即使昏老将至,还羡慕廉颇老当益壮的风范。
史臣说:“程骏才干功业不多,却为当世所赏识,难道是当时有长远的策略吗?”
诗歌赏析:
白话译文
你我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你远涉天涯,一直奔走辗转在这人世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温暖。你的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女不用冲着酒杯太过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舍一般,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整体赏析:
此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友人所去瀛洲为僻郡,繁华不如越州,更不如开封府。特别是熙宁年间又连遭旱灾、地震,赤地千里,五谷不收,倾墙摧栋,遍地洪流。百姓南来逃荒,到元祐年间仍未恢复元气。钱穆父由知开封府徙越州,复徙瀛洲,每下愈况,内心郁郁寡欢。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而河北仍然朔风凛冽。但规定的到仕期间已逼近,不得不启行。因此“惆怅孤帆连夜发”。夜中分别,送行的也只能是“淡月微云”。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女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在宦途多变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苏轼送别词的结尾,一般均为友人解忧释虑,此首从道家借用思想武器,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成分。但在当时,他为友人提供一种精神力量,使友人忘情升沉得失,虽远行而能安之若素。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至精微,宛转回互。
此词以思想活动为线索,先是回顾过去的交往,情谊深厚,怀恋足珍。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而展望未来,则以旷达相期。感情一波三折,委曲跌宕,写得可谓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