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上的丁氏族人称得起扶贫的典范。
丁允元的父亲丁珩在莒县教塾,年底返家,走到德靖山,遇一妇哭于途,甚悲切,问她,她说:“夫出外,久无息,家贫赖举债度日。现值年关,债主催之甚急,只得卖身以偿,而吾走后,家中母老子幼,更将无法生存了。”说罢哭得更厉害。丁珩听后,非常怜悯,遂将一年的束修悉数送给那妇人,以作赎身之资。丁允元为官后,家道转裕,丁珩把以前借出钱的借条全部焚烧,不令借者偿还。
丁允元的三子丁峕一生好振贫。遇戚党婚丧事不能举,丁徭不能完纳者,入庠出贡有困难者,他总是出资助之。
丁允元的五子丁昱同样救孤扶贫,许多穷苦人赖他生活或成家。对极贫的贷者他减半取息,即半息亦不苛求,对累岁不能偿还者“辄焚券”,并说“此丁氏家法也,吾求无忝于先人耳!”甲申年大灾,他施粥赈之,全活数千人。
十二世丁鎧轩,涛雒人,夜起如厕,遇一人鬼鬼祟祟,喝问之不语,知其为窃,遂耐心开导他:“你作此定是为家计所迫,然此终不是正道,”劝其改邪归正,并赠银五两,以作谋生之本。
丁氏家族把“忠心报国”作为家风重要一条,就是行为做事首先要考虑国家利益。丁允元在明崇祯时作为一个小小的给事中,敢于纠弹身居要职的阉党袁某和内阁首辅,只因心里以国家利益为要。
丁惟汾在日本求学时参加明盟会,成为孙中山身边的重要助手,他的大侄子丁履侗号天鹤,也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并在袁世凯称帝时起兵反袁,襄助表哥薄子明(山东革命军北路军总司令),在战斗中为国捐躯。二侄子丁履俱在他培养下也走上革命救国道路,先入国民党,后参加共产党,任中共山东省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共满州省委常委等。其他如丁士普、丁永纲、丁履愔、学等为了救国,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丁肇中在获奖典礼大会上,坚持用中文发表讲演,表现出他极高的爱国情怀。
丁氏为官者都能做到清廉为民,心里装着老百姓。丁允元非常关心民间疾苦,他任户科给事中时,家乡日照粮钱繁杂,徭役任意签报,签一扳十,民多破产逃亡,他上《特申瘠邑之苦疏》,请行条鞭之法,禁签民差,得旨报可,日照从此除此苛政,人民走出水火。他任苏州知府,被当地百姓呼为“赔钱太守”。奉旨丈量土地时,同事多虚报以邀奖赏,他却实事求是,不增尺寸以害百姓。在庐州任上时,邪教兴起,事后株连颇多,冤狱迭起,他大胆纠查平反,保全了两千多人性命。
丁泰任吏科给事中时,正值清朝为抵御郑成功而多次下禁海令,沿海居民几十年不能出海捕鱼,生活无着,丁泰上《开海禁疏》,陈述海禁弊端,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海禁得开,沿海居民遂得更生。他任陈留知县时,黄河经常泛滥,他亲自带领百姓修堤护岸,免除水患。
丁昱任雎宁县知县时,上司命他把老百姓开荒的地也收取赋税,他不愿给百姓增添新的负担,力拒之,后来拒抗不能,遂辞官回家,说:“我不能开此弊端,难道我能恋此五斗米,为害此方百姓吗?”
丁士可任姚州知州,一生清廉仁明自矢,他“正人心,励风俗,劝农桑,振孤贫,造乡士。”“修浚漰坝,革除包纳,运送兵米,承领绝田。”都载在州志。
总之,自明朝以来,丁氏所有出仕的没有一人因为贪腐而遭受处分,相反,还有丁允元等多名官员因受百姓爱戴而建立了名宦祠或德政碑。
忠心报国
忠厚传家孝侍父母 尊师敬长
耕读为业
勤俭持家敦亲睦族 和处乡邻
守仁守义
积善积德知礼守法 不参诉讼
勤俭持家,莫长骄奢习气;
克振家门,唯凭读书,子孙长成,均应送塾执经;
族中能自给者,公举一会,每月量出若干,对婚丧大事不能举,丁徭不能完纳,读书参试有难者,酌量助之;
一年四时及遇有喜事,均应有祭祖之礼,老林亦当祭之;
家族虽繁,究属一家,常思和气致祥。凡有争议,应由族长、支长调停,不得任兴诉讼。
(根据日照丁氏家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