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 刘姥姥讲故事触动宝玉的痴病 黛玉明白却调侃他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10-02 08:52   黑龙江  

刘姥姥讲的红衣茗玉小姐雪夜抽柴的故事,引起宝玉这个女儿迷极大的兴趣。宝玉一直为那女孩担心,拉着刘姥姥刨根问底。黛玉不仅猜到故事是刘姥姥随口编造,也知道宝玉的心事。探春说昨天她们吃了史湘云的螃蟹宴,要给她还席,说要回去商量邀一社。然后宝玉平时喜欢做诗作词,但是因为惦记着雪中的漂亮女孩,所以说老太太也要还史湘云的席,就要头一场下雪之后再商量。因为当时是秋天,要等到下头场雪早着呢。黛玉看出来了,知道宝玉的心早就飞到雪下抽柴的美女上了,所以出言讽刺宝玉说,咱们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黛玉如此反唇相讥,嘲笑宝玉。

宝玉刘姥姥的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极大的兴趣,表明宝玉对于女性命运的极大关注和极度怜悯。宝玉对于一个子虚乌有的女孩尚且如此上心,更何况这些就生活在他身边的女孩呢?宝玉这种特别的心思称为下流痴病。黛玉一眼就看穿了宝玉的全部心思所以宝玉一提议赏雪吟诗,她当即接上不如雪中抽柴更有意趣在调侃宝玉对那个女孩的多情。宝钗等都看出来黛玉这是在吃那个红衣女孩醋,讽刺宝玉呢,有的以为黛玉接的是刘姥姥故事。所以都笑了。宝玉明白她虽然调侃,却能够理解自己宝玉是被讽刺了,心里不乐意,但是又心虚,所以瞅了黛玉一眼,不答话。

林黛玉调侃,没有责备。这更不是黛玉因为吃醋生气,宝玉也知道黛玉没有生气。他黛玉一种彻底的了解:他俩之间根本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你是我的知己,我不说也知道你会理解。我讽刺你你也不会生气。黛玉的这番调侃,既渲染了宝玉的性格特点,也描写了宝黛深刻的知己与共鸣。《红楼梦》常常漫不经心的故事情节暗示人物命运。于是有人认为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故事暗示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最后结局。

看那个茗玉小姐是个独生女,恰似林黛玉,女孩叫茗玉,十七岁病死,结局也像林黛玉。因为那个都知道的原因,我们读不到林黛玉的结局。按照《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写法,林黛玉可能是在十七岁病死了。而且在八十回后不久

还有人认为雪下抽柴故事也指向薛宝钗。黛玉用雪下抽柴讽刺贾宝玉,语气貌似讽刺金玉姻缘。细细想来,又何尝不是自讽。她死后还不跟那女孩一样。真实的故事似乎应该是黛玉死后,宝钗嫁宝玉。雪下抽柴暗寓宝钗婚后生活,如寒冬大雪,凄惨无比。所谓金簪雪里埋,严峻生存环境足以埋葬薛宝钗。

雪下抽柴是刘姥姥信口开河,但是作者就善于这样将真事隐去。不管这样的联系是否符合作者意,也不必说这就是八十回后的真故事,但是这样前后联系地读《红楼梦》还是挺有意思的,你觉得呢。

其实根本不是隐喻,而是讽刺。是讽刺宝玉不知世事,不辨真假。宝玉一听是一个漂亮小姑娘,马上就来精神了,也不知道是人是鬼,是好是坏,就惦记上了。彼时宝玉姐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过这些,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那刘老老虽是个村野人,却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贾母高兴,哥儿姐儿都爱听,便没话也编出些话来讲。

再说听故事的人吧,对哪个故事感兴趣,分明暴露了听众的潜意识。对宝玉来说,妙龄少女这四字,就已经足够,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倒是次要了。而至于什么因果报应,求神拜佛,宝玉根本懒得理会。

我们读红楼梦,所关心的人是谁?关心的事又是什么?我们所关注的,或许也就反映了我们的潜意识,至于那故事里的事是真是假,结局又到底如何,我想正如同“故事里的事”一样,不过是刘姥姥“顺口开河胡诌出来”。这似乎也作者的一个反讽呢。都说了宝玉这货被声色所迷,失去了灵性。一些不辨是非的人,还说宝玉有才。红楼梦里说了多少次宝玉不通世事。刘姥姥只不过是顺口给别人讲故事,而并不是故意要骗钱的,他还自己送上门被骗。


伴读红楼
专注于《红楼梦》文本的评析、评点与导读。 回答有关《红楼梦》文本的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