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王太医谨言慎行世代家传皇室名医的风范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11-21 08:54   黑龙江  

游大观园贾母身体过度劳累,精神过度兴奋,就病了。贾母虽然病了,但她心情不错,还问医生姓名聊家常;凤姐得刘姥姥给女儿取了名字,又得了她的吉利话儿,心情便好起来;黛玉和宝钗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新成为闺蜜,心情大好;李纨带着众姊妹们,也都乐呵呵的。可以说刘姥姥这一趟来荣国府,给荣国府带来了新气象。

刘姥姥绝不会因为玩乐几日便累着;板儿在风地里吃那么多糕也没事儿。乡下孩子只要会走路了,哪个坟圈子里跑。这便是贫贱与富贵的差别,穷人命贱,但是常年劳作,身体得到锻炼,孩子也得不到娇生惯养,她们就像路边的野草,越不拿他们当回事儿,他们活得越旺相。

王太医为老太太看病。王太医年轻,走旁阶不敢走甬路,体现出晚辈对长辈的敬重。老妈妈嬷嬷放下帐子,请贾母进幔子去坐。贾母虽然是老太太,也不得与外界男人接触,医生也不能直面其容,中医诊病需要望闻问切,第一要就是望。儒家礼教规定有男女授受不亲。人死事小失节事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数百年扼在女人脖子的一双无形的手,丝毫容不得反抗,否则这双手将转而拾起身旁的同样看不见的刽刀,杀死不从者。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规矩也应因人而定。贾母在这方面看得开,她通权达变。贾母拒绝隔幔帐诊病,希望直面医生。贾母见这位王太医穿着六品服色,便知是御医。贾母含笑问:供奉好?因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贾珍等忙回姓王。贾母道当日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好脉息。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那是晚晚生家叔祖。几句问答,简洁漂亮。让读者知道王君效、王济仁已三代太医院御医,也知道贾府三代都由御医诊病,所以贾母才说是世交。

原来民间医生也可以被尊称太医而这位王太医真正是皇宫里太医院的太医。看来贾母以前生病都是太医王君效诊治贾母称之为世交。这让贾母放心,知道来为她诊病的是家学渊源、有经验可以信赖的医生。如果不是这位王太医给贾母诊脉,说不定她还不放心。贾母怕遇到庸医耽误自己的身体健康。

王太医贾母诊病个情节精彩细致。看到贾母坐在那,雍容华贵、从容和气。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五六个老嬷嬷,雁翅一样地排列在两边,碧纱橱的后面隐隐约约有许多着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她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府三艳,都回避在后面。王太医忙屈膝在榻上,歪着头诊了半日,忙欠身低头退出书房。这王太医很懂得分寸,对老夫人不敢有打扰,诊完脉就非常谦卑地退到书房来向贾政贾珍等报告病情。贾母笑道:劳动了,吩咐好生看茶伺候着。王大夫说,老太太没有别的病,偶感风寒,吃饭清淡点儿,穿得暖和点就好了。贾母只不过是过于疲惫,休息几日方能好。我写个方,高兴就吃,不高兴就不吃。这就是富贵人家的老太太,被苍蝇踢一脚,也得把御医请来看病。

凤姐趁着王太医给贾母看病后,让其给女儿也看一看,王太医诊了,又摸摸头,叫伸出舌头来瞧瞧,笑道饿两顿就好了。有些时候,东西吃得太好不好,适当清淡一些,反而对身体有好处。

王太医可谓名医。病人容易焦虑急躁,他不夸张病情吓唬病人,平和安静,微笑以待。病人任何心理负担。不像有的庸医,喜欢把病人的病说得很严重,以显示他们医术高明。却增加病人心理负担。治病,药彷佛是其次的,重在调养。王太医替贾母诊病,一副低眉顺眼,谨言慎行的做派。这是世代家传皇室太医院的名医,医术、教养、品格都让人如沐春风。显然他常年在皇宫和公侯高官显贵中间走动,早已经习以为常了。庄稼人一辈子也瞧不上一回大夫,小病抗一抗就过去了,大病也就只能等死。

曹雪芹可能不想把贾母写成全福之人。因为《红楼梦》中任何善良可爱的人物,没有不是悲剧结局的。所以贾母很可能是死在贾府呼喇喇大厦倾的时候。贾母之死应该是写荣国府沧桑剧变的重要笔墨,很可能就成为和秦可卿出丧形成鲜明对比的描写。秦可卿是身份最低的重孙媳妇,贾母是身份最高的老祖宗。但是秦可卿葬礼是在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候举行的,豪华极了。贾母之丧,是在贾府败落时发生的,会寒酸异常。现行的续书后四十回,写到贾母临死之前,还散余资,安排贾府的后事,有人认为这样的描写不合情理。

伴读红楼
专注于《红楼梦》文本的评析、评点与导读。 回答有关《红楼梦》文本的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