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肩练得一般般,但之前不要脸地写过好几篇练肩的思路,大家可以往回看看,私信有小伙伴问:找不到肩后束的发力感怎么办?很头疼!这种肩后束预疲劳超级组,它的原理就是使你薄弱的位置成为你在复合动作中的限制因素,让它成为最先力竭的位置,你就能够达到弱项肌群的刺激。
我会推荐你先使用一个单关节的动作去预先疲劳弱势部位,也就是肩后束,你可以采用俯身飞鸟来完成,重量选择是20RM,但不要做到力竭,只做12-15次。
由于之前有出过俯身飞鸟的动作,还是再强调一遍。做的时候,你的肩肘手要完全在身体的水平面上去做水平伸的动作,不需要刻意去控制你的肩胛。由于这个动作是没有做到力竭的程度,这个时候你紧接着换一个复合动作,可以去做绳索面拉,这个动作的选择是因为后束也能充分参与,并且薄弱的位置已经有了预疲劳,会成为复合动作中的限制因素。
在做绳索面拉时,你要了解,你的肱骨不仅有水平伸的发力,还有肱骨外旋的发力,这样能让你的肩后束更加充分参与,并且你要多注意这个动作在顶峰时的收缩,不要过度摇晃。
刚刚提到,像俯身飞鸟这类动作的重量选择是20RM,做12-15个,之后在绳索面拉的时候,直接做到力竭即可,这种超级组,它可以成为你训练的主体动作之一,也可以放在你每次训练后作为训练容量的补充。下午发了个视频,还是蛮感慨的,形体的改变总在悄无声息中蜕变,把时间线慢慢拉长,还是有无限的进步空间,大家可以点点赞,突然就想唠叨多一个话题。
如何权衡优弱势的训练量?好比我自己,我的胸部相对于我的肩膀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弱势的肌群,那我就会适当减少自己优势的训练量。
那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应该减少多少?减少之后,我的肌肉会不会掉了?先给大家说一个概念,你维持现有的肌肉体积是不需要那么大的训练强度的。
比如你一周的训练量可能是20组或者24组,那你可能做4-6组的正式组就能够维持现有的肌肉量了,那多出来这个训练容量,就可以安排在需要提高弱势肌群上。
因为你每周需要恢复的资源是固定的,你只是把这个资源用在了别的方面上,说到这,也就表明你一次针对性训练的动作可以变成两次,两次变成三次…
这个是动作的安排顺序上的不同,接着是要把你精力最好的那一段时间用到你最薄弱的肌肉上,这个懂得都懂。
最后是在饮食上,无论你是在增肌还是在减脂,因为你每天的碳水都不是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会出现某一天是比较高碳的,某一天是低碳的情况。
那么你不一定把你的高碳日安排在你的大肌群上,也可以把你的高碳日安排在你最薄弱的肌群上,它也是有助于更快地缩小你的优势肌群和劣势肌群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