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开启学校劳动教育新篇章
近日,南京市力学小学的《校家社协同机制下创造性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在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中成功立项,这是学校劳动学科市级课题申报的一次新的突破。
PART 02
内涵与创新点交织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提出全面育人观,成立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积极推进劳动学科建设。在持续多年的实践探索中,结合学校二十多年儿童研究素养培育,我们凝练出学校的劳动教育学科主张,——“创造性劳动”。
内涵:超越传统的劳动新形式
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在劳动教育中独具特色的形式。它强调主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与传统机械重复性劳动截然不同。在这种劳动模式下,学生置身于真实生活场景,主动探寻需求,通过积极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思维,又鼓励他们跨学科运用知识,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创造性劳动实践形式多样,涵盖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劳动过程,领悟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同时,其具有的利他性,能引导学生乐于分享劳动成果,彰显服务和奉献精神,推动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
创新点:为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
1.基于儿童真实需求:真正有意义的劳动源于生活的真实需要。创造性劳动紧密围绕儿童真实生活场景展开,激发儿童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劳动需求,这种对需求的探索和劳动好奇心成为儿童参与创造性劳动的内在动力。
2.“知行合一”实践模式:劳动是儿童生活的重要部分,真实场景中的儿童劳动需要体力与脑力的协同参与。当遇到问题时,儿童能够积极思考,依靠自身知识和经验,或通过与他人合作,创造性地完成劳动任务,实现“知行合一”。
3.培养服务奉献精神:在完整的劳动实践中,注重培养儿童的责任担当,将大国工匠、劳模精神融入儿童劳动实践全过程。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在出力流汗的同时,乐于分享成果,服务社会,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协同机制:资源共享与目标共融
学校、家庭和社区通过协同合作,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校家社协同机制。在此机制下,各方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并协同为学生提供教育支持与辅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其中,学校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并实施劳动教育;家庭作为基础,承担起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社区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丰富和拓展他们的劳动体验。
课题目标:构建特色教育模式
《校家社协同机制下创造性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致力于探索一种以学校为核心,深度融合家庭与社会资源的创造性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紧密协作,设计并开展丰富多样的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形成独特的教育路径,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构建更为全面、立体的育人体系。
PART 03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发展与创造去实现的,劳动教育不是“为劳动而劳动”,不是“单纯体力消耗的劳动实践”,是基于问题解决,是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实践,其目的在于磨练人、改造人、发展人、成就人。
基于三大创新点,我们围绕一个核心、三条路径、三个维度、四大素养、十大主题活动,不断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逐渐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色路径。
学科融“创”
——跨学科主题劳动实践
在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下,学校老师们跨学科融合开展创造性劳动实践,多学科老师合作开发劳动项目,带领学生创造性劳动。学校开发了劳动实践教室,组建了剪纸、扎染、木工、新工艺等一批劳动社团,校园里有“一米农场”劳动种植小基地,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一起种青菜、种土豆、种番茄,五月,青菜的叶子绿油油的,番茄也结满了可爱的小果实……
多学科融合也让同学们从劳动课程标准中的“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任务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奇思妙想不断。
生活“育”创
——在劳动中研究与创造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力学小学组织开展面向家庭的“劳动最光荣”创造性劳动大主题小项目儿童研究,让家中每个房间、每个区域都成为孩子的劳动实践场。孩子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家庭劳动实践,一个个都成了爸爸妈妈的家务劳动小助手。
家里的大人们也参与到孩子的劳动研究中,父母现场协助、教师远程指导,共同帮助孩子解决劳动问题。同学们开发小妙招,取得小成果,把学习、劳动、创造和成长结合起来,成为会劳动、爱生活、乐成长的力学小米粒。
创造性劳动,不仅让孩子们小手更灵巧,还让大脑更聪明。同学们在具体的劳动问题情境中选择学、主动学、积极学、智慧学,探究出了录微课、画思维导图、写日记等许多方式记录自己的劳动研究与实践。
活动“激”创
——家校社全场景劳动育人
“教室在窗外”儿童研究素养课程
从2018年9月开始,学校正式开始推进“教室在窗外”场馆课程,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半天左右的时间走进古城金陵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展览馆、科学馆、图书馆等等,不少班级在这一课程中选择劳动主题。
教室在窗外是一项儿童研究素养课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尊贵和乐趣,体验了创造性成长的过程。
劳动最光荣家庭劳动
我们在2020年的寒假开展“劳动最光荣”儿童研究。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指导下积极研究,有的在烹饪大虾中掌握了很多烹饪的方法,有的面对杂乱的书房,通过劳动归纳出了有序排列法、标签醒目法和分类处理法,让书房大变身。有的自制了《叠被子》劳动微课,可谓是收获满满。家中每个房间、每个区域,都变成了孩子的劳动实践场。后来,学校出版的《小米粒儿童微课》中就有许多孩子的劳动微课。
这些都是植根于发现儿童存在的真实劳动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让儿童在真实的劳动中动手又动脑,塑造创造性劳动品质。
“小米粒劳动十会”
2021年学校启动“小米粒爱劳动十会”儿童公德培育劳动实践行动,并设立了首批实验班。劳动“十会”旨在让全校每一个小米粒从身边的劳动做起,研究劳动方法,学习劳动技能,进而能够做好自己的事。全校同学们着眼身边日常劳动创造性开展研究。
大米粒创意劳动课
学校致力于“创造性劳动”的校本化实践探索。2022年,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大米粒的创意劳动课”,作为学校“创造性劳动”校本实践的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创造性劳动”的理念维度进行深度思考,在实践维度倡导家校社协同,努力探索培养具有劳动内在热情与创造积极性的劳动素养的有效路径。
力学园的劳动老师们在平时的劳动课上,鼓励孩子在真实的劳动中,大胆进行劳动创造,通过脑力劳动与身体力行的体力劳动,创造出更具创新的劳动作品,劳动技能,美化生活,带好美好。
力学园的老师们在平时的劳动课中,践行着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劳动中创造,在创造中劳动,使得学生对创造性劳动与生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上升到了新的层级,积累新的劳动创意。
“创造性劳动”暑期实践
2024年暑假,学校推出劳动实践第三季。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少年的风采。无论是家务劳动、社区劳动还是社会志愿服务,同学们都彰显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不畏辛劳,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在创意活动、寻访最美劳动者和非遗文化传承中,同学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劳动中充分展现创新、创造的魅力。他们在美好生活中乐于奉献,为家庭、社区和社会带来温暖与美好。
学校把创造性劳动有机融入儿童生活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逐渐打造了“劳动周”“劳动月”“创造性劳动社团”“家长进课堂”“教室在窗外”“小米粒爱劳动”“小米粒家校劳动十会”“小米粒创造性劳动基地”等劳动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真实的劳动需求,学习劳动本领,创造美好生活。
期待《校家社协同机制下创造性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创造性劳动实践走深走实。家校社协同发力,让劳动课程不断优化,愿其成果丰硕,助力儿童实现创造性成长。
撰稿:宋金奇 仝子夜
审核:创造性劳动课题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