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县大常秦家兴衰记
文摘
2024-11-12 17:48
山西
清徐县大常秦家先祖于康熙年间以磨豆腐、生豆芽起家,搞小作坊,做小商贩,勤勤恳恳日积月累而致小康。第三代秦肇庆走南闯北经商赚钱,乾隆年间,在内蒙包头与祁县乔贵发合作创办广盛公。广盛公以秦家为主,乔家为次。约乾隆四十年,秦肇庆告老还乡,不再参加商业经营管理,而一心一意经营家业,建造宅第,坐享其成,而乔家继续进取。到嘉庆年间,包头的广盛公改为复盛公,乔家的股份超过秦家,在包头商界是乔家第一,秦家第二。兴旺时期的秦家和祁县乔家旗鼓相当,包头各商号每个账期下来数万两白银的红利滚滚而来。秦氏有三余堂、九德堂、既翕堂、荣福堂等。一善堂宅第连片,仅新建的九处宅院就占据了大常镇的东北一条大街。那时,七品知县岁俸白银45两,一品大员岁俸也只有180两,而秦家年均收入不下万两,相当于百个一品大员或三四百个知县的年俸。说秦氏富埒王侯,实不为过。嘉庆年间,秦家第四代、第五代出了几个不肖子弟,弄得人财两败。道光初,秦门第六代孀妇郭氏孺人殚力补天,号称中兴,并开启了亦儒亦商的门风。咸丰、同治年间,秦氏在河南的生意收缩。北路与乔家合资的票号,股份之比只占25%。又据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复盛公德记钱当行重新整理后的合同记载,该字号共有银股“二十俸七厘零五丝”,其中乔家在中堂11堂占7俸4厘5毫;秦氏九德堂等五堂占5俸2厘5毫5丝,即乔秦股份(俸)之比为7:5。此时在徐沟富商排行榜上仍居四大家族之第二。光绪《徐沟县志·助赈记》列的富户依次是王之翰、秦宪、刘有兰、张联辉、李书畲……到清末,秦家已式微。仅以乔秦合资的大德通一个字号为例,20年6个账期分红共69.8万两,每期每股平均5800两,秦氏5股,可分2.9万两,年均收入近万两,再加上其他字号分红,如将年收入估计为1.8万两,则仍相当于100个一品官的年俸。民国初,一些规律性的和偶然的原因,使秦家进一步败落。1、人口增多,门户林立。第八代分东五门西四门,西四门有十四少,东五门分家也不少。堂名原是三余堂,后九德堂,以后又有既翕堂,明善堂、慎修堂、一善堂、荣福堂……支派复杂,而没有祁县乔家那样铁腕人物领导。十几个家庭各自为政,几十个子弟良莠难齐。2、社会转型,人心混乱。封建思想瓦解,民主思想不健全,子弟们受到不同的教育,各取所需,各行其是,活跃而纷乱。3、好几代男性寿短,阴盛阳衰。虽女杰辈出,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民谚有“婆姨当家,不成人家”的说法。妇女毕竟难以支撑天下。1913年(民国二年),秦门第八世东五门的老九秦忠,也是当时秦门的活祖宗,代表秦家到包头(也说是北京)讨论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工商金融。乔家参加人有乔映霞、乔佑谦。当时设在北京的大德通票号面临挤兑风潮,乔家意见是再投入资金平息挤兑风。秦家则缺乏信心,还想抽出股金。此后,秦家股份缩小为12.5%。民国前期,经济起伏不定,有时红利可观。有一次账期决算,秦家就分得白银2000两。1937年日军入侵前后,损失惨重。日军入侵后两年,秦门“文”字辈十三少豹王只与秦主行到包头处理商号大事,豹王只客死包头。此后秦家七八年不分红。1950年冬,秦门十一世秦珩去包头与乔铁民、乔子珍清理商事。1951年和1952年,第十世秦文海再次去清算。据秦文海(三娃)说,末一次的情况是:一顷水地;土改已分出去了,复盛菜园改为解放菜园。还有楼房铺面,乔秦按比例分,秦因故没等处理,提前回了家。后来楼房卖了二亿元(旧币,下同)。献飞机大炮出资五千万元;捎回五百多万元。还有些实物,需得人去拿,后来拿回四匹布。秦文海说结算时秦家的股份只剩3厘了。秦文海属东五门,父以善,长兄文敬,次文远,文海老三,人称三娃爷爷。(作者王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