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式:石达开未死传说考

学术   2024-11-04 17:40   江苏  

本文转自“ 羽翼天朝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一、传说为何产生?

石达开在川西大渡河覆军被俘之后,解往成都,极刑处死,这已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但是一百多年来,民间——尤其是四川民间——却盛传其未死,说被处死的只是他的替身马某,他自己已经脱险,云游四海,最后羽化而登仙。民间传说,常常能够表达广大群众一种善良的愿望,至于是否符合史实,无须探讨。例如民间非常同情梁山伯与祝英台,说他们死后已双双化为蝴蝶,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们对石达开未死之传说与对梁祝哀史的传说,却不能等量齐观。梁祝哀史说的只是一件哀感顽艳的爱情故事,而石达开未死之说法,则曲折地反映了广大群众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并且传说之来,事出有因,探讨明白之后,也有助于澄清史实。笔者撰写本文,目的在此。

传说之来,不起于太平天国本身,也不起于民间,而是起于清方。早在1852年,由于清军将帅谎报军情,就闹过一次石达开死而复生的笑话。当太平军撤长沙之围,全军西渡湘江北上,清将福兴谎报打死“翼王石大剀”的消息,钦差大臣徐广缙据此上报清廷。后来徐广缙获罪撤职,向荣继任,在奏报中又提到石达开之名。咸丰觉得奇怪,就在奏章上硃批质问:“何又有石达开?是否即系石大剀?”以下两件史料,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夏燮《粤氛纪事》卷一:

据奏称官兵四路围截,歼其坐轿之逆首伪翼王石大剀,及夺获太平印,皆张虚捷也。”向荣《进攻武昌贼营并筹办各事情形折》:“逆匪洪秀全尚在汉阳,杨秀清即住武昌省城,其罗大纲、石达开往来行走,尚无定处。”(朱批:何又有石达开?是否即系石大剀?)

天京内讧发生,清廷上下多次谋划招降石达开。石达开远征之后,这种活动更为频繁。最后招降不成,又唯愿其早死。宝庆会战之后,石达开战死的消息又在清廷上下流传开来。清廷一再下旨查问:石达开是否还在人间?一些封疆大吏也不敢做出肯定的回答。这种经过,骆秉章在《生擒石逆疏》中做了如下说明:

臣前以石逆或传其死,倘能设法生擒,辨认真确,俾就显戮,庶可以释群疑。臣以石达开自宝庆败窜粤西后,传闻异词。前曾奉旨饬查,臣亦不敢确指该逆是否尚在贼中。而察其行兵诡计,实与前次窜扰江西、湖南、湖北无异,仰赖天威,现既俘获到省,自应审辨确凿。

在处死石达开之后,骆秉章做了不少澄清的工作。首先是向清廷奏报:“石达开自供与洪秀全等自广西金田村起事即封伪王,及窜扰各省情形,历历如绘,皆臣所素悉,语皆符合。且其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伦,实为石达开正身无疑。”其次是在全省各地大贴布告。在布告中说“派前自贼营逃岀者辨认,实系石达开正身无疑”,想以此辟谣。他的部下,凡是曾经见过石达开,和石达开谈过话的,亲眼见到石达开牺牲时情况的,也都纷纷帮他证明,绝非假冒。

例如刘蓉和黄彭年是在荥经见到石达开的,他们都认为不是假冒。黄彭年《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中说:

“是否确系石逆,去年曾奉廷旨查询。本司亦虑稍有含糊,转使正贼漏网。因于荥经途次,遇唐镇亲解石逆上省时,即将该逆提迅……其枭桀坚强之气,见于词色,决非他贼所能假冒。”又清末的周询,从他的父辈听说石达开就义时的情况,也认为绝非冒名顶替。周询《蜀海丛谈》中说“后有谓石未死,当时杀者,乃其替身。且云,光绪中有人于渡江时与同船。已作道装,遗一伞,上有翼王字等语。然以就义时之凛凛生气证之,恐非顶替者所可能耳。”

骆秉章虽然费尽唇舌,仍然难释群疑。清廷上下的怀疑是有理由的。因为:

一、凭骆秉章的才略,绝非石达开的对手。

二、从紫打地与老鸦漩脱险的大有人在,别人可以脱险,石达开也就更能脱险。怀疑者虽有怀疑的理由,但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应该考虑到以下的情况:

(一)骆秉章自己在处死石达开的布告上公开承认,若非大渡河“河神助顺”(即石达开大军到达大渡河畔之时,突然涨水;石达开既败之后,洪水消退),他是对付不了石达开的。

(二)石达开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在情况紧急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扭转局势,东山再起;其次是牺牲一己,舍命全军,并未做过个人逃跑的打算。

清廷上下的怀疑,不久又从曾国藩身上表现出来。石达开牺牲的一年之后,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曾国藩在审问他的时候,曾经郑重问及石达开的情况。《忠王答辞手卷》第六纸提岀了“石达开死否”的问题,但是李秀成不答。他的不答也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分别六年,天各一方,他对石达开的情况确实是一无所知。说已死,说未死,皆无根据。 

传说为何产生?行文至此,似乎已可做出答案。即:传说来自清方,包括清廷上下。从1852年至1864年,他们对“石达开死否”这一问题,一直关心注目。直到1863年骆秉章贴出煌煌布告,说明处死石达开的情况,仍然难释群疑。为什么?因为石达开在军、政两方面的才能都很突出,使他们非常畏惧。唯恐被处死的人是冒名的,说不定什么时候真的石达开又会出头露面。传说一旦产生,立刻就被民间所接受,而且迅速传布开来。原因是广大群众非常敬佩石达开,不忍心说他已死,很希望被处死的是冒名的,总有那么一天,能够出现石达开死而复生的奇迹。

石达开未死的传说虽然产生于清方,但是一旦产生,立刻被群众接受。这样传来传去,互为因果,传说越来越多,越传越广,终至历史搬上书场、舞台,成为艺术。清方有此传说,是因畏惧石达开,唯恐其不死;民间有此传说,是因为敬佩石达开,唯愿其不死。双方的传说虽同,而想法则异,一憎一爱,形成鲜明的对比。

传说首先来自清方,有以下史料可以作证:

咸丰七年闰五月十一日《德兴阿等奏石达开出走去向及洪秀全遣追邀留诸情片》中说:

“臣等查石逆逃走之信,五月二十日前后即迭据浦口、江浦、六合等营县纷纷禀报,或云十二日由南门走出,或云二十一日在雨花台讲道三天,遂不回城,经往安徽,并未确指皖省何地,有谓仍赴江西者;有谓投吴全美水师归顺者;有谓向有归顺之意,已在张国梁棵军营通款者,并有谓剃发为僧不,知何往者,传说不一。”

有了“剃发为僧,不知何往”的传说,以后才在民间逐渐演变为“赶船留伞”、“得道成仙''的故事。

有了黄彭年《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中所说“其(石达开)枭桀坚强之气,见于词色,决非他贼所能假冒”的话,以后才在民间逐渐形成了“马生替死”的故事。

有了周询《蜀海丛谈》中所说“后有谓石未死,当时杀者,乃其替身。且云光绪中有人于渡江时与同船”的话,以后才在民间形成了“赶船留伞”的故事。

有关石达开未死的传说虽多,大致可以归纳成为以下三类。即:

(一)有关“马生替死”的故事;

(二)有关“赶船留伞”的故事;

(三)有关“得道成仙”的故事。

这三类故事虽然来源不同,情节各异,但是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可以连成一气。即:石达开由于得到义女韩宝英的丈夫马生的替死得以出险。以后云游各地,才有赶船留伞的事,最后又回到雪山去得道成仙。就流传的地区而言,四姑娘的故事几乎流传全国,赶船留伞的故事主要流传在四川,得道成仙的故事则只流传在四川凉山地区与大渡河一带。

 二、“马生替死”的故事

“马生替死”的故事梗概如下:石达开出征时,于某地遇一十四五岁的少女,名韩宝英。她的全家被土匪所害,请求石达开为之报仇,石达开即派一支队伍消灭了土匪。她深感石达开之恩,愿意委身事之。石达开仗义不纳,收为义女。因自己已有三女,故收韩宝英为第四女,军中呼为四姑娘。四姑娘能文,代石达开掌管军中文书,颇得宠信。石达开部将求为婿者甚多,四姑娘皆不中意,独垂青于一军中文职人员马生。四姑娘因见其貌似石达开,即愿嫁之,当时即有深意也。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被困之时,四姑娘即以大义说马生,嘱其代替石达开去清营谈判,自己则怀抱幼子沉河。石达开因此才得脱险。故事情节感人,但与史实相去太远,令人难以置信。此事最先见于王韬的笔记,以后有关太平天国的野史轶闻竞相转载,竟至家喻户晓。直到现在,四川各地还在大演川剧《四姑娘》。

写历史小说或历史剧,可以不受史事的限制,做出必要的艺术加工,但与史实不能相去过远。如果相去过远,混淆了功过是非,或使人对历史产生了误解,那就得不偿失,不如采用完全虚构,不用古人真姓真名的办法。“马生替死”的故事,与史实相去太远,因而造成许多误解的情况如下:

(一)石达开在金田起义时还不满20岁,天京内讧时才二十六七岁,牺牲时还不满33岁。他收韩宝英为义女时是在远征之前,至少是远征之初,这时他才二十多岁,哪里会有比韩宝英还大的三个女儿。这是编造故事者不了解石达开的身世与年龄造成的。

(二)由马生代替石达开到清营谈判,或者是到成都去对簿公庭,这都绝不可能。清廷上下老早就注意石达开的真伪,经过多少次的盘问与指认,才确认为“绝非假冒”。仅仅面貌相似,气质、言语都不相同,是骗不了那些老奸巨猾的清方将帅的。

(三)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韩宝英,她被歌颂为奇女、侠女,可以为大义而献身;石达开反而成为任人摆布的次要角色,丧失了舍命全军的英雄气概。故事的戏剧性倒是保持了,历史却大大地走了样。这种效果恐怕是编造故事者预料所不及的。

三、   “赶船留伞”的故事

赶船留伞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光绪年间,某人某日雇船前往某地。解缆之时,有位童颜鹤发的老者前来搭船。他向船夫说:“大风将起,暂勿解缆。”船夫也是内行,知道他说的不错。不久,狂风大起,飞沙走石。风息之后,已经天晚,云散月明。某人置酒招待老者,老者善饮,酒酣长叹日:“风月依然,江山安在?”某人心疑,叩问姓名,老者不愿回答。次日黎明,老者告别登岸,健步如飞,不久即无踪迹。某人发现他遗留一伞,但已无法归还。伞极沉重,柄以铁制,上携“羽異王府”四字,始恍然大悟,知老者就是石达开。这个故事至少在四川是普遍流传。其中并无复杂离奇的情节,还保持着民间口头传说极为朴素的本色。

因为没有什么情节,所以也找不出有悖于史实的地方。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就在那把伞上。光绪年间,虽说国势已衰,究竟还是清朝统治。石达开如果脱险逃走,一定会注意隐藏,避免暴露。也就不会再用“翼王府”的旧物。如果真是“翼王府”的旧物,根据太平天国礼制,上面只会镌“翼殿”二字,不会搞什么拆字游戏,称为“羽異王府”。只此一端,足以说明故事编造得并不高明。不过对于朴素的民间传说,我们也很难做什么苛求。

四、“得道成仙”的故事

“得道成仙”的故事富有神话色彩。是说:石达开脱险之后,曾经秘密奔走四方,图谋东山再起。但以形势不利,所谋不遂,乃折回雪山修道,终得成仙。

王云舍老先生所撰《太平天国革命历史补充资料》(未刊稿)一文中有关此事的记载是:

大洪山,一般称为雪山,又呼为阳诺雪山。山在越福、九龙两县交界的丛山中。昔年太平军失败,翼王石达开即隐居雪山。后来在此成道,保佑地方清静,六畜平安,灵异事迹甚多。每年都有各地的人来烧香,朝拜阳诺雪山。

至今雪山上还有一座祖师庙,其中祖师像造型雄伟,面方口阔,据当地人说,样子很像石达开。凉山地区和大渡河一带地方这一传说,竟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塑造为静坐雪山古庙的祖师爷,说来令人好笑。其实也不足为怪。这一带地方当时是人烟稀少生活困苦的化外之区,大家从来都没有产生过改变现实的任何希望。石达开远征军好像从天而降,搅动了这里的一泓死水。不少青年人跟着石达开去打江山,老年人也把希望寄托在石达开的身上,以为打平了天下就能过好日子。后来石达开失败了,牺牲了,大家希望破灭,心情空虚,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慰藉,于是岀现了种种传说。说石达开并未被杀,在成都被杀的是替身。大家认为石达开这样的好人是不会死的,后来得道成仙了。他生前有爱民的名声,成仙以后自然会保佑老百姓。于是雪山上岀现了祖师庙,石达开也就成了祖师爷。

总之,石达开未死之传说,兴起于当时,而盛传于后世。传说之来,在清方为畏惧石达开,唯恐其不死,在民间为爱戴石达开,唯愿其不死。不论是为敌人所畏惧,还是为群众所爱戴,都是好事,皆有助于肯定石达开的不朽功勋。





需要图书推广、加读者群的各位师友请添加小编微信(sjhj2072),并备注“学校/单位/专业+推书/入群”。

十九号见
古代文史学术普及类个人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