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平生创作诗词五百多首,生前和身后散佚颇多。早年诗稿多毁于日本侵华战争,去世后编成的诗词集又遭遇“十年浩劫”,损失殆尽。一九四二年胡先生为卢前(字冀野)所藏《吴霜厓先生遗札》题诗并识云:“此十五年前旧作,自遭丧乱,诗稿尽失,冀野犹能忆之,附录册后。”所遭“丧乱”,指一九三七年日机轰炸南京,胡先生“愿夏庐”住宅被“一弹炸毁”,后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达八年之久,诗稿尽失于此际。身后之遭遇,门人吴白匋先生《愿夏庐诗词钞后记》所述甚详:“一九六二年初,师归道山,遗稿除三、四卷有亲笔定稿,六卷有曾宪洛钞本外,余皆未定。其次子白华兄(出继外家,改姓杨氏)广为收罗,历时一载,始成诗词全集,未及印行,不幸遭逢‘十年浩劫’,珠玉毁于椟中;而白华兄亦身受横逆,含冤逝世,良可悲矣!”一九七二年,吴白匋先生重新整理老师诗词集,“数年来,从师家亲属与同门弟子处,以及各种报刊上,钞得古今体诗二百五十一首,词十九阕,约存全貌之半”,编成《愿夏庐诗词钞》,附于《胡小石论文集》之后排印出版。一九八六年,吴先生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发现了胡先生一批早期诗稿,“共得古近体诗五十首,小令词两阕”,加上另搜集到的十七首诗和一阕词,编为《愿夏庐诗词补钞》,附于《胡小石论文集续编》后出版。两钞总计录诗三百一十六首,词二十二阕。本书在《愿夏庐诗词钞》和《补钞》基础上,增补诗一百六十九首,词十八阕,总计收录诗词五百二十五首,接近五百四十首的全貌,因此署名为《愿夏庐诗词》。增补后,笔者对全部诗词进行了校勘和编年,并参与了本书插图的收集整理。图书资讯的发达和期刊大数据检索的发展,促进了学界对胡先生诗词的辑佚。许金枝根据张隆延藏《胡小石先生墨宝》所载自书诗词,补遗《愿夏庐诗词钞》十四首。吕文晓通过检索民国期刊、书法作品和友朋日记等相关文献,辑录胡先生集外诗三十六首,词十三阕。笔者的增补工作也主要沿着民国报刊和墨迹书法两条途径展开。1940年代中期,胡小石先生与台静农(左二)等合影
以抗战为分界线,胡先生之前的诗词多见于任教学校的报刊,像《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文史地杂志》(武昌师范学校主办)、《金陵大学文学院季刊》、《金声》(金陵大学主办)、《国学丛刊》(东南大学主办)、《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同学会会刊》等。抗战八年是胡先生诗词创作最多的时期,除重庆中央大学校内的《沙磁文化月刊》和卢前主编的《民族诗坛》外,宗白华主编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是他诗词发表的主阵地,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三年,胡先生多有“夏庐近诗”或“夏庐诗钞”专栏刊载,少则一二首,多则二十余首。本书有二百八十六首诗词刊载于民国报刊,在增补的一百八十七首诗词中有八十五首来源于此。作为书法家的胡先生常常书写诗词送给友人、学生和子女,这些流传至今的书法不仅为增补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也为作品提供了时间坐标。如一九三九年写寄给张隆延的《夏庐近诗》二十一首中有九首可补《愿夏庐诗词钞》之缺,据该卷题识“此皆去秋与弟别后所作”,这些诗都作于一九三八年秋。再如写给三子胡令闻的《杂题〈滇绎〉》十三首,也是《愿夏庐诗词钞》所不载的,落款“壬午(一九四一)中秋前六日”提供了完稿的时间下限。本书有二百八十八首诗词见于胡先生的书法和手迹,增补的诗词中有一百二十三首有书迹流传。南京大学档案馆藏有“胡小石的杂记、诗稿、青年时代的学习笔记”三册,其中两册的内容除杂记和笔记外还存有胡先生的一些诗稿,这些诗大多经过两次以上的修改,《秋夜于上海还江宁车中作》一诗先后修改达七稿之多。这与吴白匋先生发现的那批胡先生早期诗稿情况完全相同:“一诗往往修改数遍而后誊清为定稿。有誊清三次而各异其词、未能定者,如《却忆》一首即是。亦有留空格而始终未填者,如《佳人》一首有两□,《长沙送李仲乾别》诗第六首有七□,虽非完篇,亦照原式钞录,以存其真。”本书据此增补二十一首诗,亦照原式著录。《胡小石书法文献》著录胡先生墨迹《十一月十四日朱雀桥观月作一首》:“倾意薄西山,升月骛东崖。睹淹景未论,畠虫晖已驰。夕游临河梁,逍遥散所思。夜光悬北陆,圆明盈四维。垂曜通飞沉,俯仰习重规。涟漪溆无声,鳞涣弄寒姿。楼殿郁广阴,雕养互参差。缟练谁能分,霜雪动群疑。乘风荡清泠,漱玉抱冰肌。迟莫良难任,光昭宁有私。即兹方内游,聊祓区中悲。”另见胡小石手书七绝一首:“一日驰驱半日闲,寻君不遇祇空还。望京愁绝登楼眼,江上千山更万山。”这两首诗是否为胡先生所作,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鉴于《愿夏庐诗钞》有据胡先生墨迹误入他人诗之例,本书暂不予收录。吴梅《瞿安日记》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日记载汪旭初、胡小石、王伯沆、吴梅、仲骞、王起、季青、汪晓湘八位先生诗钟若干联,其中胡先生有九联之多。一九三一年《金陵大学校歌》歌词为胡先生所作,限于体例,本书皆不收录。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虽经过多方收辑,愿夏庐诗词仍然有数十首的缺失。吴白匋先生曾在重庆亲见的《领事巷诗》五古十首,至今仍未辑得,亦“至可恨也!”胡小石摄于1948年
1.杨白桦(一作华)先生钞本(简称杨本)。胡小石故居藏,线装,残存一册,录诗九十六首,这些诗都作于抗战前,属于胡先生原编《磐石集》的一部分。杨白桦先生是胡先生的次子,也是诗集的最早整理者,其录诗大多来源于胡先生的自编诗集,虽然这些诗全部收录在《愿夏庐诗钞》中,但二者比勘,前者文字明显优于后者,因此这九十六首诗以杨本为底本。杨白桦《愿夏庐诗》抄本
2.吴白匋先生《愿夏庐诗词钞》(分别简称《诗钞》本和《词钞》本)和《愿夏庐诗词补钞》排印本(简称《补钞》本)。吴先生痛惜杨本亡佚,用功十年,完成《愿夏庐诗词钞》和《补钞》,收录诗词三百四十首,除去杨本所钞九十五首外,其他二百四十五首以吴先生的整理排印本为底本。值得一提的是胡小石故居藏有一部《愿夏庐诗钞》清稿本,录诗二百二十六首,它又是排印本《愿夏庐诗钞》的底本,不分卷,中间以隔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一百零七首,与排印本卷一数量和排序完全相同;后一部分一百十九首,比排印本卷二少录二十五首,这可能是清稿本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后又陆续辑得二十五首再交出版社增加者。这部清稿本颇具校勘价值,如《诗钞》排印本《闻柝》“巴山才一夜,京国正三更”,《诗钞》稿本“一”作“乙”,笔者所见三个墨迹本亦皆作“乙夜”,古人分一夜为五,乙夜相当于二更,这两句诗说的是重庆和南京两地的时差,排印本作“一”误。吴白匋《愿夏庐诗钞》稿本
3.以民国报刊所载文本为底本。(1)分别见于报刊和墨迹的诗词,以报刊所载文本为底本。(2)分别见于不同报刊的诗词,则以文字讹误较少、社会影响较大的报刊所载文本为底本。比如一首诗词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文史地杂志》《国学丛刊》等几种刊物发表,则以《国学丛刊》所刊文字作底本。4.以墨迹本为底本。墨迹本又包括诗稿和书法两类,如有多个版本,则以后出者为底本。除此之外,还有少量从日记、年表、传记、文集等各类文献中辑录之诗词,如没有其他文字比勘,则径录原文。唯旧刊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残缺者,亦用□代之。愿夏庐诗词汇合众本而成,存在大量异文,这些异文的产生,虽然有报刊排版失误等因素,但更多是胡先生数年间反复沉吟修改的结果,正如吴白匋先生所云:“于此可见先师于诗致力之多、推敲之深,信如王荆公所云‘成如容易却艰辛’矣。”(《愿夏庐诗词补钞后记》)因此,本书尽可能依照刊发或书写的时间为序,汇录全部异文,以期呈现胡先生诗词创作从草稿到修改稿再到最后定稿的整个过程。如《买小鸡饲之,戏柬禺生》诗:“山庭缚落无一丈,稚羽笼迎如大将。邻翁相鸟贺得雄,从此幽窗闻晓唱。求时于卵庄所讥,小冠菽发翰音宜。主人但取不鸣雁,长夜胶胶是杀机。”在传世的七个文本中有五个存在异文。民国报刊本两个:此诗最早发表于一九四○年《聚奎六十周年纪念刊》,诗题“禺生”作“麻老”,这是临文时对好友刘成禺的不同称呼,“汝”作“女”当是编辑误认草书“汝”字作“女”字;一九四一年刊载重庆《时事新报》时,“缚落”改作“植援”。墨迹本三个:一九四○年的诗稿“一”“音”二字有涂改,诗题“柬”作“示”,“缚落”作“树援”;一九四一年书写此诗,诗题“禺生”作“麻老”;一九四八年再书,诗题“小鸡”作“鸡雏”,正文“幽”作“春”,“杀”作“煞”,改动较大。九年之间,一首诗呈现出多重文本面貌,反映推敲之深的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处于不同时期环境下心态的起伏变化。再如《鸡栅》:“破梦秋窗腷膊声,起看鸡栅意纵横。杜陵老子今如在,不放宗文万里行。”笔者所见两幅墨迹,均书写于一九六○年左右,一为横幅,寄给远在美国的长子和三子,另外一幅扇面写给留在南京的次子,同一诗题,同一内容,短短二十八字中却有两处异文,“如”字又作“犹”字,“放”字又作“遣”字。“如在”还是“犹在”?“不放”还是“不遣”?从抗战时全家人流寓大后方,到抗战后两个儿子远渡重洋,在一个虚字和一个实字的错杂书写中包含着一位老父亲内心的无比纠结和无限爱惜。《买小鸡饲之,戏柬禺生》墨迹(胡小石故居藏)
古人编诗集有分体、分类、分韵和编年四种方式,四种方式中以编年最优,“编次得则诗意易明”,最能体现知人论世之旨。胡先生最初的自编诗词集便是编年体,吴白匋先生有云:“晚年曾将所作诗词厘为六卷:卷一题《盘石集》存一九三七年抗战以前古今体诗;卷二题《峡林》存抗战初期旅舍重庆古今体诗;卷三题《无同沙语》存一九四一年移家江津县白沙镇以后古今体诗;卷四题《蜩楼草》存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家返南京以后古今体诗;卷五题《东风堂集》存解放以后古今体诗;卷六题《夏庐长短句》存毕生所填小令词(无长调)。”本书仍旧采用编年体,以时间先后将《愿夏庐诗》分为五卷:卷一存一九一三至一九二三年古近体诗一百二十五首,卷二存一九二四至一九三七年古近体诗一百零八首,卷三存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二年古近体诗一百零六首,卷四存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五年古近体诗九十二首,卷五存一九四六至一九六二年古近体诗五十四首。编年的依据有三:首先是所载夏庐“近稿”或“近诗”民国报刊的发行时间。据笔者统计,胡先生发表于民国报刊上的诗词占全部创作的百分之六十,这为作品的编年提供了基本框架。其次参考杨白桦先生和吴白匋先生诗钞本的排列次序,两人采用的也是编年体。最后根据墨迹识语所给出的创作年代。《愿夏庐词》不分卷,亦依据上述方法编次,存胡先生各时期词作四十阕。作为古文字学家、文学史家和书法家,胡先生书写的自作诗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本文形态。本书插入胡先生诗稿和书法作品九十九件,书写形态与诗词内容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延展了文字的表现力。诗集开篇《岳麓山中》一诗,常被误认为早年游南京清凉山所作,而在胡小石纪念馆所藏墨迹有题识云:“此昔年岳麓山中旧作也,今夕大风,颇忆湘江景色。”正与杨本小字注“在长沙周南女中教生物”相印证。再如《题文洁书樟》墨迹题识云:“戊午(一九一八)冬,临川夫子自沪之湖上,吊俞觚庵先生之丧,过宿苍虬阁中,此樟图盖当时所作以贻阁主人者,去今忽忽且廿年,距公之殇亦十七年矣。白匋贤弟得之索题,感而赋此。丙子(一九三六)七月廿七日,疟退书。”这段文字可当诗序来读,与诗意互文相应。《卜算子》(疏雨湿镫窗)原刊于《金声》一九三一年第一卷一期,另见墨迹题识云:“辛未(一九三一)四月四日病中,小词尚是昔年秦中作也。”此词系一九二四年在西北大学任教时所作。《点绛唇》(双塔撑空)墨迹题识云“癸酉(一九三三)四月十三日游牛首作”,清楚地标明了创作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对于理解词意大有裨益。《杨白花》《卜算子(疏雨湿镫窗)》墨迹(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点绛唇(双塔撑空)》墨迹(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月,胡小石先生携家眷西迁,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漫长岁月。“君看急管哀弦里,尽是亡家破国人”(《白华邀同仲子确杲诸公听董莲枝词,喜衡如新自成都至》其一),八年抗战的国仇家恨,在胡先生的学术研究和诗词、书法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吴白匋先生将胡先生的书法分作三期,“第三期始于倭乱中移家白沙之后”,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碑体方笔作二王体行书,结体布白,开合变化,“为其书法成熟期”;这一时期,“又因倭寇猖獗,首都沦陷,国府政治腐朽,通货膨胀,知识分子几成饿殍,先师蒿目怵心,乃将忧国哀时之情,抑塞不平之气,一一泄之于笔墨,于是书艺更加险绝坚苍,破空杀纸,力可屈铁矣”(《胡小石书法选集·前言》)。此论真得乃师书学心迹!一如胡先生的老师李瑞清先生辛亥国变后改名易冠,书法上创用涩笔而行之以顿挫激荡之法,胡先生晚期书法的变革则始于炮火连天的抗战烽燧,运笔雄强开张,笔势更加苍劲奔放。《杂题〈滇绎〉》和《兰津怨一首》等诗翰正是他这一时期书风的鲜明写照,“利用其结构之疏密,点画之轻重,行笔之缓急,以表现作者之心情”(胡小石《中国书学史绪论》),诗情书意达到了完美融合。《杂题〈滇绎〉》墨迹(局部,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南京陷及期书愤》墨迹(南京博物院藏)
胡小石先生应该十分认同女高师时的同事鲁迅先生汉字具有“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美”的观点,这在他的自书诗词中有着更为直观地展现。如“灯”字往往写作“镫”,“年年花落听歌夜,雨歇镫残不肯归”(《听歌》其二),“归来枫叶又鸣廊,挑镫思故乡”(《阮郎归》),远古青铜的金属质感与当晚的昏昏灯火辉映,诗人的无尽思念正蕴含在客夜阑珊之中。再如“沸”字往往写作𩰾,“赤曦𩰾江金石流,渝州八月如火州”(《后苦热》),“烽燧满天,寇机频至,家忧国难,心若𩰾汤,引领西望,如何如何!”(《送子离之成固》题识)国忧家恤,流人内心之煎熬,如画图自现。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特点在于字体本身具备形象,巧妙地运用到诗中能够强化意象之美。正如禅宗临济宗语录往往以“鱍”字代替“泼”字,其目的即在于充分利用汉字这一特质增强禅意的表达。由此来看,胡先生诗书“珠联璧合”还表现在字形与诗意间的相得益彰,“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对此胡先生精益求精,匠心独运,有着十分强烈的审美倾向。结合愿夏庐诗词本文生成和传播的特点,本书以诗词为核心,运用补、校、编、图四种方式,力图重现胡先生诗词意境表达的全过程,以及他所坚守的用汉字形音义之美建筑中国诗词之美。1958年10月长子胡令德回国省亲,胡小石与家人摄于天竺路居所。左起:大女婿谭龙云、小女儿胡令馨、胡小石和夫人杨秀英、胡令德、次子杨白桦一九六二年,胡小石先生病故后南京大学成立胡小石遗著整理委员会,诗词分别由杨白桦先生和曾宪洛先生整理,至今已过去了一个甲子。诗词集完成不久即遭遇“十年文化浩劫”,杨、曾殒命,全集亡佚,个中曲折实一言难尽。一九七二年,吴白匋先生发大愿力,从头开始,查找报刊,征求遗墨,十年后终于完成“约存全貌之半”的《愿夏庐诗词钞》,至今也经历了半个世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二○○四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成立九十周年之际,笔者负责制作一套以本系十三位先贤为主题的书签,胡先生的书签选取了行书《岳麓山中》诗,深感诗意潇洒流美。二○一五年主持胡先生书陈万里烈士墓碑的迁移和墨拓,观拓三日,深爱书风刚健雄劲。二○一八年为纪念胡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协助校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教授、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和图书馆、博物馆史梅副馆长举办“胡小石和他的时代”书法文献展,不仅增进了对胡先生的了解,从中亦多受益于三位老师耳提面命式的指导。通过举办这次展览,有幸结识了多位胡先生的亲属和敬重胡先生的学者和收藏家。展览前夕,胡先生的外孙初大平先生专程到访文学院,这次又从英国专门发来所藏胡先生绝笔词的墨迹图片。二○二三年初,胡先生的外孙杨世雄先生从美国带来《杂题〈滇绎〉》长卷,我们一起对诗中涉及的人物和历史背景进行解读,合作完成《抗战弦歌:胡小石行书〈杂题《滇绎》〉诗卷》并刊登在校庆日的《南京大学报》上。陆国斌先生所藏多为杨白桦先生所得胡先生书法之精品,惠示《倚枕》诗轴,不仅是胡先生宗法杜甫七律的代表作,也是效法晚明书家以沉郁顿挫之气行于丈二巨幅的书法力作,词老墨妙,令人叹为观止!吴懋楠先生和朱一超女士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胡先生墨迹的收集和整理,所藏两部诗歌稿本,真实还原了《愿夏庐诗词钞》从整理到亡佚、从广泛搜罗到不断补钞的学术脉络;珍藏《题瞿安遗椟为冀野》诗稿,涂抹纵横,墨痕乎?泪痕乎?胡先生痛悼友朋之情跃然纸上!《倚枕》墨迹(杨白桦旧藏)
《崔玖馈朱樱》墨迹(杨世雄藏)
《点绛唇(鸾镜花枝)》墨迹(胡小石绝笔词,初大平藏)
在寻访遗墨过程中,有幸得到南京博物院庄天明老师、南京艺术学院顾颖先生、淮阴师范学院杜运威先生、游寿先生高足王立民先生的鼎力相助,昔年吴白匋先生征集胡先生佚诗每有“助我一臂,予以增益,不胜庆幸”之喟,笔者于此亦深有同慨!此后仍当继续努力访求,愿请师友不吝襄助。感谢南京博物院、胡小石纪念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为本书提供所藏胡先生诗词墨迹的高清图片。胡小石先生的诗词创作如果从一九一三年算起的话,至今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今年适逢南京大学文学院建院一百一十周年,愿敬奉此书,借先生潜德之幽光,照亮百年文院之风雨兼程!甲辰端午刘重喜谨记
(本文为《愿夏庐诗词》编后记,标题为编者所加,注释从略)
《愿夏庐诗词》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胡小石的诗词集。本书在杨白桦、吴白匋等学者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翻阅大量民国刊物和存世墨迹,采用汇辑、校勘和插图的编辑体例,首次汇辑胡小石诗词作品525首,基本恢复了胡小石诗词创作的原貌,展示了胡小石自1910年代至1960年代旧体诗词的创作成就。选择近百幅胡小石书法作品(包括诗稿、条幅、手卷等多种样式)作为书中的高清插图,凸显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胡小石诗词和书法的珠联合璧、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