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庆按:2024年9月11日。23年前,在美国的纽约曾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悲剧,几千名无辜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用3个多小时的时间,看完了今年5月在CCTV9播放的4集历史纪录片《故乡几万里》。看罢,心中充满了温柔和感动。其中的一些故事,我从童年记忆开始时就听家中的长辈无数次地讲述。故事的发生地成都、乐山、峨眉山等场景,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
加拿大的青年医生启尔德于1892年不远万里、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内地成都,开办诊所,困难重重。不仅有语言的困难,还有巨大的文化差异。我自己年轻时也曾经历了一些磨难,也曾遭遇过艰辛。看了纪录片,强烈的感受是,与启尔德大夫相比,自己曾遇到的那些困难,真的是不值一提。
纪录片中讲述的那些动人的故事,纪录片中的那些人:启尔德,启希贤,启道真,林则,谢道坚,文幼章,云从龙,黄思礼……都使人感到这个世界的温暖,都使人对生活增加了一些希望。
强烈建议网友抽空看看这部用心拍摄的电视纪录片。
四集的网址是:
第一集:肇始
https://tv.cctv.com/2024/05/23/VIDE0zHcThNPQ7v4eI5npnLV240523.shtml
第二集:脚印
https://tv.cctv.com/2024/05/24/VIDEndDjSMu6E6GHnabEF8ph240524.shtml
第三集:时光
https://tv.cctv.cn/2024/06/21/VIDEH2F1tvuYV4WkK3kmTyuV240621.shtml
第四集:挚友
https://tv.cctv.com/2024/06/21/VIDErmiH7f3rTGYeQJSjqITl240621.shtml
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张华教授向我推荐了此片。
本文转载于《永远的华西》微信公众号。
在看过四集历史人文纪录片《故乡几万里》之后,我被其细腻的影像、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深深打动,感慨万千,神思萦绕于百年风霜上下、万里山河内外,久久沉浸在那悠远、凝重、感人的氛围中。历时十年打造而成的《故乡几万里》精雕细琢,严谨考究,是一部让观者动容,让历史铭记的艺术精品,它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和四川卫视播出,为观众呈现了一段段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的历史记忆。该片通过大量实地访谈和表演再现,凭借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感,生动地展现了东西方文明对话与情感交融的历程,折射出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也为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主创团队不仅实地考察故事发生现场,如白塔街、四圣祠街、华西坝等,还多次远赴重洋,多方收集有关的影像资料,确保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为未来世代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纪录片中提到的亲历者,例如文幼章之子文忠志、启道真的女儿简、云从龙的儿子云达乐等人面对镜头述说父辈和自己的生活故事,他们是见证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细节,为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对于保护和传承无形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通过他们的讲述,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冰冷的年代记载,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仍在生长的传奇。采访中,薇薇安的女儿告诉采访者,年近百岁的母亲越到老年越是挂念儿时生长的土地,女儿为她托人辗转送来四川的一捧土,翌年,薇薇安了无遗憾地离开人世;李致充满遗憾与愧疚地谈起当年自己年轻气盛,毫不客气地当众驳斥云从龙传教时对共产主义的解说,后来想要道歉却已天人两隔;文忠志严肃而伤感地回忆父亲文幼章因为同情共产主义中国而受到的诟骂与威胁。这些充满感情和个性的叙述编织成记忆之网,从漫长岁月中打捞起那些由于时代风云变幻而沉没于水底的珍珠,让它们在大半个世纪过去之后,在懵懂的后来者面前,重新释放出明亮的光彩,照耀着观众的心灵。《故乡几万里》不仅仅是历史的重述,更通过影像让历史“复活”。该片使用演员重现当时情景,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文化穿越之旅,呈现了令人信服的鲜活的历史画面。身为医学博士的启尓德把西医带进四川,一生救人无数,但在医院草创之初,由于缺少药物,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婚妻子逝去,手足无措;文幼章当众发表演讲支持学生民主运动,敌人扔来手榴弹,他只是轻蔑地一瞥,面对信念的矛盾,他夜夜难眠,痛苦煎熬;谢道坚坚持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医生,他病卧在床,指导学生为自己手术,伤口感染引发腹膜炎,弥留之际,他还执意要将身体留给学生做解剖学习,表示自己最遗憾的是没有能实现在中国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目标。本片以高度的现场感和精确的历史还原度,生动形象地复现了历史人物人生的重要瞬间,让观众体会到人物当时痛苦、焦灼、忧虑、遗憾等丰富而强烈的情绪,产生深深的共鸣和由衷认同。同时,对于历史事件的把握,往往存在资料缺失或不完整的问题,《故乡几万里》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对大叙事的空白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填补,通过表演再现过往情境的方式,使历史事件更加完整而有逻辑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本片中的后人访谈提供了对事件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演员的表演则展现了历史事件的直观场面,两者结合,大大丰富了纪录片的审美意蕴、历史内涵和思辨层次。 《故乡几万里》融合了个体史与国家史,将私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互交织,从而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历史视角。它以时代巨浪为背景,凸显那些被广泛历史叙述所忽略的个体经历和地方性事件,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变迁的同频共振。片中人物的事迹是漫漫时间与茫茫空间组成的坐标轴上那一个个小而深的定位印记,让后来者沿着他们的踪迹去探访沧海桑田的长篇画卷,嗟叹历史与人的多面性、复杂性。 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关注记忆与文化、身份和历史的紧密联系,还强调记忆的象征性和选择性,这一理论认为文化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属于个人。这部纪录片除了展示民国时期外国人在四川的生活,它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文化传承、历史认同与集体记忆等重要话题。在本片中,创作者通过精心的剪辑和叙事,选择了那些能够代表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进行展示。启尔德一家三代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医学,在抗战中,华西协合大学百分之九十以上药学系毕业生被政府招募到战时服务队、红十字会工作,部分医学毕业生征调到军队服役,用来治病救人的手,现在不仅要拿起手术刀,必要时还可能拿起枪杆。启真道本人,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离开成都后,继续在香港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加拿大人黄思礼,因为受到启尔德长女的影响,来到成都开始了他作为教育家的一生,从1923年至1948年,他将人生中最富活力的20多年奉献给了成都加拿大学校。时代的巨浪,浩浩荡荡,总是裹挟着人们走向自己未曾预测的道路。但总有些坚守,能在动荡中坚持下来,即使是在晦暗的历史烟尘之中,也总有些微光闪烁,以小而温暖的光热告诉世间,信念与爱的力量能跨越岁月与山海。观看《故乡几万里》,当我们听说,文幼章坚持了四十四年在加拿大办杂志,积极报道中国的正面讯息,被联合教会看作敌人,文家一家人都受到暴力威胁和不公正待遇;当我们看到,杨济灵的孙子克文在爷爷墓碑上放上产自四川的辣椒,一群人均年龄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年聚集在一起,怀念成都加拿大学校;尤其是当屏幕上文家几代老小合唱“打倒土豪分田地”,云从龙已经九十三岁的长子云达乐连比带划充满激情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感人至深的一幕幕,让人情难自已,潸然泪下。《故乡几万里》通过讲述普通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和选择,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同时也展示了个体如何参与和影响历史进程,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纪录片,更是一部记忆与情感的传承之作。文化记忆理论强调,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变是通过符号、叙事、仪式和意象等形式实现的。本片将历史人物的个人故事融入中国百年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影像的形式,保存了那些可能会被遗忘的历史瞬间,提醒我们人类经验的有限性和历史的脆弱性,同时也表达了以深厚的情感超越这种有限性的信念,从而将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文化记忆和人间真情传递给当下的人们,实现了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升华。《故乡几万里》讲述一群外国人在中国四川克服困难,以医学和教育为工具贡献于当地社会的故事,展现了超越国界的多元文化认同和情感融合。文化相对主义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沟通与共存。片中,主要人物们在推广西方医学、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教育是连接不同文化和促进理解的重要桥梁,影片中通过教育播种科学的外国人,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如谢道坚理解当地人的疑虑,特意开门做手术;启道真、谢道坚等坚持将英文教材翻译成中文,用中文讲课;启尓德夫妇穿上本地服装,由妻子启希贤为女病人看诊。尽管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但基于对科学、教育和人文价值的共同追求,这些将西方医学传播到闭塞的中国西南省份的医学家和教育家总能打破隔阂,减少误解与偏见,找到与当地人友好交往的方式。本片通过他们的故事,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强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支持。为了在中国办一流的医学、牙医学教育,林则回加拿大奔走呼吁,寻求资金支援;谢道坚发表题为“想象你在中国的十分钟”的演讲,引起外国人对中国当时缺医少药的窘况的关注和帮助;谢道坚资助贫穷的中国学生黄天启,将这个寒门子弟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个牙医学博士。这种支持和理解甚至可以挣脱阶级、身份的束缚,文幼章为中国人受到的外国人的欺压鸣不平,同情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毅然放弃为之奉献了大半生的教会职务和即将到手的优裕生活;云从龙冒险掩护地下党收听延安广播,在传教时积极传播共产主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行为体现了超越国界、种族和宗教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感,也彰显了正义和平等的价值观,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结合。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精心编排的乐章,各种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在其中碰撞激发,奏出了人类求同存异、文明互鉴的和谐旋律。华西故人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医学、教育学理念,中国文化也像一泓清泉,滋养着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在华西坝,诞生了第一批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TCK,意指孩子处于一个或多个不属于自己的原有文化中,并受到一段时间的影响,进而将不同文化的特质及思想融入自己原有的文化之中),访谈中,好几位耄耋老人带着异域口音,温情脉脉地哼唱起童年时学会的中文儿歌,启真道的女儿简胸前衣服上有中文“爱”的字样,几十年尘世变幻未曾磨灭他们身上中国文化打下的烙印,就像菲利斯接手每年组织成都加拿大学校聚会,文化与情感的融汇共鸣也将随着中外人民的友好交往而代代相传。《故乡几万里》绘制了东西方穿越世纪、跨过山海的文明互鉴的图谱,由于题材与类型的优势,这种纪录片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很有必要广泛向外推广。首先,该片叙述百年前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如创办医疗机构、发展教育等,正面刻画了外来者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展示了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欣赏,也表现了中国对异域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传递出中国开放、包容、文明的国际形象。通过讲述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本片强调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如爱心、奉献、坚韧,有利于中国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情感共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传播中,本片依托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第一手口述影像,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对许多外国友人的访谈为中国故事赋予新的国际视角。在信息纷繁的当下,本片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权威可信的对中国百年来文化与思想史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式的解读,通过一群外人的经历和表达,来观察和认识中国,这样更容易获得世界的认同和理解。这种基于事实的叙事方式更容易打动人心,有助于抑制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上某些捕风捉影的不实言论的传播,提升国际观众对中国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化解刻板印象。除外,本片展示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社会风貌,彰显出文明古国的深厚底蕴,具有中国文化的自信和骄傲。坚持和发扬这种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才能让国内外观众更加认同和欣赏中国的文化与文化的中国。《故乡几万里》具有个性化的的内容选择、真实的历史呈现、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它采用的是从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显得更为客观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对外传播中可以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能有效地增进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中国故事的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纪录片《故乡几万里》聚焦晚清民国至今的百余年时光,讲述了一群外国人在四川工作与生活的故事,同时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了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民生面貌,生动细腻的影像不仅留住了带着体温与呼吸的具有生命质感的个体人生历程,也捕捉了那段风谲云诡、波澜翻涌的岁月逸散的缕缕气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跨越时空、文化和种族的深厚情感联系,为当下和未来的观众打开了一扇窥探百年沧桑的窗口。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未来的眺望,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记录、理解并传承历史,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和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用历史提醒人们在全球化的今天,尊重和珍视文化的多样性,以文化为桥梁,展开新的合作,增强跨种族、跨地域的情感共鸣和相互信任,共同应对正在发生和即将到来的各种全球性挑战。 作者介绍 :王瑛,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
*************************
文明,带来进步,带来更好的生活,也带来对自由的压抑,带来对天性和本能的束缚。科技进步为自由的文明提供了可能。我们仍需思考:构建怎样的文明可在维系共存生活的同时使人获得最大的自由?在追求文明的同时如何追求身心的舒展?如何避免对本能的不必要压抑?怎样成为文明社会中的自由人?本公众号二维码中间的头像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晚年的主要观点是:文明的进步带来对人的本能的压抑,对自由的束缚,也因此带来了更多的焦虑,更多的抑郁,更多的精神心理疾患。今天,公共场所不能抽烟,公路上不允许飙车……这些对自由的限制是文明生活所必须。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婚勿生…这些也是必要的吗?
本公众号试图探讨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
1、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文明?
2、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让我们共同探讨吧。请长按或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还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以及这一本:
还有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