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中柔雌思想之检讨

文化   2024-11-05 18:24   山东  

 

 

《老子》书中柔雌思想之检讨

 

汪登伟

 

提  要:现今通行的《老子》文本,是集老子及其后学之言与他家之言而成。其文本中,除所论道德外,最多的是贵柔弱、守雌辱之术和与之相反却同质的弃绝法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将“贵柔守雌”思想当成老子的重要思想内容。本文通过道德主旨与柔雌思想的对照,以为柔雌思想之守柔、之守雌、之清虚卑弱而“柔弱胜刚强”等说法并非道德原旨,而是老子后学对老子柔和生机、谦下柔顺、至柔无有而“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别解与发挥。其说雌静,也与老子“归根曰静”不同。它实际上是道家的旁支,并不能代表道家的学问。

关键词:道 德 柔雌术 弃绝法

 

我们知道,《老子》一书,以虚无大道为根本,以修身进德为功用,道德二字是其主旨所在,因此后人即以“道德经”尊称之。现今通行的《老子》文本,是集老子及其后学之言与他家之言而成,大致成型于战国时期。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以奇用兵”(57章)[②]的兵家思想,“复结绳而用之”(80章)的复古思想,和“将欲弱之,必固强之”(36章)的纵横权谋之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的法家愚民手段,还有大致在汉初加入的“周行而不殆”(25章)的易学思想等。其文本中,除所论道德外,最多的是贵柔弱、守雌辱之术和与之相反却同质的弃绝法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将“贵柔守雌”思想当成老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事实如何呢?本文通过道德主旨与柔雌思想的对照,以为柔雌思想之守柔、之守雌、之清虚卑弱而“柔弱胜刚强”(36章)等说法并非道德原旨,而是老子后学对老子柔和生机、谦下柔顺、至柔无有而“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的别解与发挥。其说雌静,也与老子“归根曰静”不同。

 

一、道德主旨

 

(一)道

依《道德经》说,道是宇宙最原始最基础的存在,是事物变化最根本的动力。其不仅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还是最简明最深邃的事物规律。[③]下面阐述一下道的具体特征。

1.寂寥杳冥,混而为一

就大道可“观”的一面说,在无欲无作之中而观,则见大道之妙,杳冥寂寥,恍恍惚惚;在寻求其用之中而观,则见大道之徼,所谓杳冥中有精,其精逝则化生万物,返则混凝为一,但不论杳冥还是精一,不是肉身可以眼见耳闻、肤触心计的,故称之为“玄”。玄原为幽微之意,指深暗黑红之色,喻为“无光”之处,也就是说大道只可以体证,而不是感官可以观测得到的。这就是大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④]

可观的杳冥寂寥、混凝精一或称为混沌,或名浑沦。《列子》谓“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即是说它是尚未化成形质之物的初始状态,是现有宇宙万物的胚胎,包含了生成万物的种子。《列子》又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是说它具有神奇的能量(气)与微妙的形态(形)和精微的质量(质),能够化生出有形有质的物质世界与有形无质的灵神世界(灵神世界即如庄子所说“上神乘光”的世界),即如老子说大道为“万物之母”(1章)、说大道“象帝之先”(4章)。

道更有不可观的一面,连体证都无法体证,仅可从其作用来推论,是为“玄之又玄”,或可用否定宇宙万物、否定无物之象的概念“虚无”来帮助理解。玄还可描述,玄之又玄实在难以表述,所以道经中多说大道可观可证的这一面。

虚无因动而呈现出混沌状态,所以虚无并非什么都没有,只是相对眼前的宇宙万物来说。它确实难以来形容,只好强加给它一个“道”的名字以便立论。

2.万物作焉而弗为始,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大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从而化生宇宙万物。大道不仅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所以作成万物,导归万物。道虽为万物之本之宅,但它并不主宰万物,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万物就象自生自化自亡一样,故“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而《亘先》也说“炁是自生自作”。

逻辑上说,道生万物、万物归道,道与万物也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好象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但万物不会自动归入道,只有道的最原始动力才能将万物融化(“反者道之动”),所以道才作为最终根据。

3.独立不改

相对宇宙万物来说,大道即使化生万物,也还是凝然虚寂,不减半分;即使万物都化归于道,大道亦然杳冥精一,不增一毫;大道即使与万物并行,却也未见损益,它本身就象从未变动一样,故谓“独立不改”(25章)。这些都是它不同于有形有质世界、有形无质世界的特质所决定的。

(二)德

由上我们还可以推论出大道具有自在自足、冲虚精微、博大长久、生生不息等特点。大道的诸多特点体现在万物中,就称之为德。德者,得也,所得于道也。这里仅从进修德业的三个重点来说。

1.修身进德,济世化物

老子提出修身济物的崇高理想,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54章)而其实现此理想的修养之说,则集中体现于“载营魄抱一”一章中,其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明白四达,能无疵乎?涤除玄览,能无知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始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⑤]故能“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章)。

此进修德业之说,庄子后学在《庄子·天下》称其为“内圣外王”之事。其说内圣,指“与天地精神往来”;其说外王,指在事业中居于领导地位。其后学在《庄子·让王》则谓“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黄老道家也承袭其说,如《管子》四篇以精气为道[⑥],内以治身,令心虚静,令身坚固,令神长明,外则因俗施事,“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被儒家奉为根本经典的《易传》,其《坤·文言》说“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也是这种理想的发挥。融合了方仙道的黄老道经典《太平经》有“内以致寿,外以致理”的口号,还是这种理想的发挥。

2.从微至著,功遂身退

内外德业,不能一蹴而就,当从细小容易处入手,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章),所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这体现了“见小曰明,守柔曰强”(52章)的智慧。

德业有成,所保深厚,守柔葆朴,虽然能够“长生久视”(59章),但也是相较“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庄子·人间世》)者而论。与其费尽心机物力欲不死不亡,不如效法大道,知其所止而功成身退、而善生善死,故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

3.致虚守中,自然两行

天下物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诸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河上公本29章),如果只执其一端而用,只会囿于一隅,乃至“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因此,学修道德者宜抱守冲虚,所谓“致虚,极也。守中,笃也”(郭店楚简本。中,同冲),遵循“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观,以天下观天下”(54章)的以物事之情实为基础的因事制宜的原则,即依物事内在的规定性(包括其组成之结构性、其动力之层次性、其变化之方向性、和结果之可能性——不能改变的可能性即是必然性)——“自然”,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辅万物之自然”(64章),并从其外在关系网络中形成的两端来观察、来运用,如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77章)。老子又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27章),强调此种圣人所用的双边要妙智慧。孔子所说“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智慧,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的智慧,都与此相类。

 

二、《老子》文本中的柔雌思想

 

本文所说柔雌思想,指在相生相成、或载或隳的物事中,以柔雌术、弃绝法为代表的单用一边从而达成其目的理论。这种思想在《老子》文本中占了几近一半的文本[⑦],让我们不得不认为现今《老子》的文本即是此柔雌派所集成。其所说柔雌,实际上与老子基于道德而论所说的柔弱虚静并没有多大的干系。约说如下:

其一,至柔。至柔几道,其德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8章)是说如水的至柔,依地而行,顺时而动,渊而能应,因事成能,既能利益万物,又能甘处谦下。所以居于上而天下乐推而不厌,处于下而天下乐归而如流。以其几于道,故冲虚无有,因而能够“无有入无间”(庄子庖丁解牛寓言所说“以无厚入有间”同此意),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后学脱离至柔的道德背景而论,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无条件的以为“柔弱胜刚强”,并欲将之推行天下。殊不知天下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中弱肉强食,几乎都是刚强胜柔弱,而不是柔弱胜刚强。试问:鸡蛋碰石头,柔弱胜?刚强胜?后人常用滴水穿石来解读柔弱胜刚强,却不理会要用多少水滴、多少时间,也不理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其二,谦柔。道高德厚者,不仅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起到引领民众的功效。也因其德怀天下,故而能够善下如海而负载天下。不过他“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以其德业富有而又谦下,故称为谦柔。

老子后学脱离谦柔而论,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以为执取卑弱的一端,保守不争的现状,就能取得智慧与功业等。殊不知这样的话,更多情况下只会自愚自昏、积贫积弱。又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28章),以为避雄守雌、远白守辱就能充足其德业,而成为官长。殊不知此种行径,借用禅家所说,正是“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的境界,亦是《汉书》所讥“独任清虚可以为治”之论。其不知“守柔曰强”为何事,亦不知老子所说之婴儿、之朴为含德之厚的比喻,故将柔弱雌静附会而成其说。

其三,生机柔和。生物初生时充满生机,其体柔和,所谓如婴儿般“骨弱筋柔而握固”(55章)。此柔和生机,实即老子所说的德的具体表现之一,故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意指抟聚、调和冲虚之气,使其生机盎然如柔和的婴儿一般,这不是守雌为谿者所能。

老子后学不明此道,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者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76章),以为柔弱是保生之术,坚强是趋死之法,故柔弱应该居于坚强之上。殊不知没有道德作支撑的柔弱,是真的虚弱,真的弱势,不但难以保生,还容易夭折,反不如坚强后盛极而亡。

其四,归根曰静。老子说“致虚,极也。守中,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章。首句依郭店楚简本),说致虚守冲,而观见万物化流入于大道。当万物归入根本后,才称作静定。一旦得静,万物自然来宾,所谓“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章)。如果不能通晓归复智慧而妄加作为者,必定招来凶险。

老子后学并不在意归根之旨,而以雌静议论,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61章)。也不关注体何为“无为之事”(2章。无为之事,即法道体德之虚而生养,静而归复),而强调去除诸欲、无所作为之“无为无事”之利,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按简本“不欲”作“知足”,强调守德知足,与此意思不同),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章)。雌静、不欲,当然能够在大多情况下自我净化、休养生息,这是万物自身本有的功能。但是,其自我净化的能力有限,在休养生息中各种冲突的种子也在萌芽。即使依其术取得一时之效,也难得长生久视之功。

至于弃绝法,如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这种使人们不重能力、轻视财物、降低欲望,只是方便统治者统治而已,与道德无关。又如说“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再如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以为当弃智辩、伪诈、巧利、利器、伎巧、法令等,也不过是为了让人们听话、愚朴、拙笨,而宣扬的方便统治的言论而已。其所说抱朴寡欲、无为无事,则将弃绝法与柔雌术合而为一了。

具有刚性的弃绝法从形式来看,好像针对着曲全自身的柔雌术,其实,它们的本质相同,都是为了保存自身、保全统治而有的言论。可见,弃绝法不过是柔雌术的反面运用而已。其去彼取此、弱人强己之术,似乎还显示它与法家有着姻亲关系。

 

三、道德与柔雌

 

老子以道德立论,司马谈说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此虚无之本,即指抱守大道。此因循之用,与德业之功侧重有所不同。因循,侧重于顺应物事自身的规定性和物事关系网络中在既定条件下形成的必然性,即如老子说“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如庄子说“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德业,则强调内有所得,外成事业,并强调找到物事关系网络中在既定条件下形成的两端,从而加以运用。天下物事,其自身规定性和其在关系网络形成的必然性显然并不能截然分开。不过,这种以大道为根本的学问与在物事中利用两端之一端而立论的柔雌术、弃绝法显然不同。

柔雌术、弃绝法显然达不到道德的高度,它是道家的旁支,即使西汉初年因为特殊情况运用柔雌术让社会达到休养生息的效果,但也不能说明此术代表了道家的学问。或许有人会问:进德修业者是否可以利用柔雌术、弃绝法呢?我们的意见是,柔雌之术不是说不能用,但不是道德的本怀,只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得已而用之”。比如我们道教,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现在不得不守柔守雌,以期积蓄力量;不得不强调弃绝商业化、世俗化的诱惑,以期保守元气。

至于柔雌术是如何进入到《老子》文本中的,我们没有答案。或许是将老莱子舌柔的故事(如《孔丛子·抗志篇》载:老莱子曰:齿坚易敝,舌柔常存)当作是老子的故事(如《淮南子·缪称训》称“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而大量引入柔雌之论。

最后,我们说点题外话。道家立足于自己的根本,而善于消化吸纳百家之长,即使秦帝国以吏为师,即使秦始皇痴迷方仙,也阻碍不了其成为战国秦汉间的文化主流。可惜的是,由道家、方仙合流演变而成的道教,虽然承袭了道家以虚无为本、且吸纳百家之长的基因,但吐故纳新的消化机能实在有限,在吸纳过多后,就成了“杂而多端”的大杂烩,甚至让其信徒迷失在方仙、科仪、术数中。这是无法用柔雌术解决的问题。现今我们应该大力阐扬实践道德,正本清源,或许以此为契机,可以让道教摆脱一些不必要的包袱,从而变革发展。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64页。以下所引《老子》文句,没有作说明的,则出于陈鼓应本。

[]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道藏》,1988年,第23册,第674页)归纳出道的虚无属性,和其作为万物演化的根本动力、作为宇宙(以神明、天地为代表)的本源存在诸特性。笔者除增加道作为万物的归宿和规律这两点外,认识与之相同。

[]本段参考《老子》第11421章。

[]此章文本的订正与解释,见拙文:《道解〈载营魄抱一〉章》,《中华老学》第四辑,第329-340页。。

[⑥]《管子》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又:“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又:“道者,所以充形也。”又:“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又:“气者,身之充也。”又:“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又“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等等,其“道”就是精气。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37、767、932、950、778、937、945页。

[]柔雌术见于通行本的有第7132224262831383944464850535860616667686970717274757678诸章,和42章后段,及还有杂在其他章中的语句。弃绝法见于通行本的有第312181957诸章和20章“绝学无忧”一句、29章之“三去”。其份量之重,甚是惊人。


文章已刊于《中华老学2022 第1期  页码:223-229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