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年龄的不同,所称呼的名字自然也是不同的。
比如,婴孩儿时期的满月酒,等到成人时的冠礼或者及笄礼,又或者是老年时期的花甲之寿,以及所说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也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不过,小孩子的生日一般讲究稍微少一些,老人们过寿则是更加讲究,也就是后来所盛行的寿文化,而寿文化刚开始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
在此之前,是没有关于庆贺过生或者过寿这样的习惯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医疗水平十分有限,女子生产的代价非常大,甚至需要付出生命,所以也就有了流传至今的说法,孩子的出生日也就是母亲的受难日,自然也就不会去庆祝。
不过,到南北朝时期后,这一点开始有所改变,因为佛教开始大力盛行,而佛教中有庆祝佛诞的活动,在佛诞当日,会有佛像在街上有幸,以及浴佛仪式等等说法,那时的老百姓们娱乐活动十分匮乏,这算是其中一种,百姓们也非常乐意参加。
老人过寿有讲究,三个年龄段不宜庆祝:
1、六十岁以下的整寿
有些子女觉得,过寿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每年都大操大办,是做子女的对老人的祝福和尊重。
但是,有时候也会吃力不讨好。所以啊 ,先把讲究弄清楚:六十岁以下的整寿,比如五十岁、四十岁等,都不适合过寿。
这和古代的纪年法有关。在古代,人们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六十个组合,称为一个甲子。一个甲子就是六十年,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周期。
只有走完一个甲子,才算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才能重新开始新的一轮。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甲之年”的由来。
所以,按照这种纪年法,六十岁以下的整寿,都是不完整、不圆满的,都是不值得庆祝的。
如果过了这些年龄的寿辰,就相当于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就会引来不好的结果。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折寿”的意思。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六十岁以下的整寿,有不尊重父母的意思。
在古代,人们认为,父母是子女的恩人,是子女的根本,是子女的天。子女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不能超越父母。
子女60岁的时候,往往父母还健在,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过自己的寿辰,就相当于抢了父母的风头,就相当于不孝顺父母,就会得罪天道。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的意思。
一种是提前一年过寿,也就是所谓的“做九头”。比如,五十岁的时候,就过四十九岁的寿辰,这样就避开了整寿的忌讳。
另一种是推迟一年过寿,也就是所谓的“做十一头”。比如,五十一岁的时候,才过五十岁的寿辰,这样就避开了父母的寿辰。
这两种办法,都是老人们的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妥协。
2、家有父母,不可操心过早庆寿
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宜操办过于隆重的庆寿活动,这在古代被视为大不敬孝之举。当然,过生日这类小规模的庆祝还是可以的。
随着时代发展,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家中长辈还健在时,晚辈就可以举行寿宴。
即便儿女已八九十高龄,只要父母还在,在老祖宗心中也仍是“孩子”的身份,不可擅自过寿。
所以在古代,父母健在时,即便儿女已高龄,也要以父母为重,不可操办过于隆重的庆寿仪式。要以孝思为先,让父母安享晚年。等到父母先行离世,子女方可举行自己的寿宴,继承福寿。
3、七十三,八十四
孔子和孟子,古代中国两位伟大思想家,他们的一生与“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数字相关联。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芝罘(今山东曲阜),其年正值中国历法农历的狗年。孔子一生著作等身,创建儒家学说,提倡仁义礼智信,开设私塾,教育弟子三千。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享年73岁,其年也正是农历狗年。可以说,孔子一生从狗年开始,至狗年终结。
孟子继承孔子学说,提出“人性本善”论。他于公元前372年出生于赵国(今河北省境内),其年为农历鸡年。
孟子于公元前289年在赵国去世,享年84岁。其年为农历猴年。孟子比孔子长寿11岁,但也没能活过85岁大寿。
由此,“七十三、八十四”在民间被视为难以跨越的坎,成为一个迷信。
然而,这种说法忽视了时代变迁。在古代,由于医疗落后,平均寿命很低。仅仅活到70岁就被视为高龄长寿。
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在稳步增长。现在不少老人都能活过“七十三、八十四”这个坎,许多百岁老人也屡见不鲜。
点亮【赞和在看】,愿健康与爱都流向你~
都看到这里了,关注一下🥧↓
关于我:
健康领域超十年从业者,自媒体创作者,100+篇百万文章创作者,全网粉丝50万+。每日更新,分享健康,实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