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揍饭和揍活(梁雅朗读)

文摘   文化   2022-07-26 18:40   山东  

作者:老管   朗读:梁雅


“揍饭”不是把饭打一顿,“揍活”也不是揍死的反义词。

小时候生活在鲁西南农村,“揍”字,在方言中,除了有“打”的意思之外,还有“做”“干”等意思,比如称呼“做饭”为“揍饭”,称呼“干活”为“揍活”,做身衣服是“揍身衣服”,打家具是“揍家具”,蒸馒头叫“揍馍”等。邻居们见面打招呼的词语经常是“下地揍活去了啊?”“揍饭了”。

吃饭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小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揍啥饭”。邻居们看见厨房烟囱冒烟,就会问“今中午揍的啥饭啊?”小时候放学后回到家里,把书包一撂,看到母亲在厨屋里忙碌,就会问:“娘,今天咱家揍的啥饭啊?”现在想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揍饭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时候一日三餐能吃饱饭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小时候鲁西南农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生产队由集体劳动挣“公分”变成了包干到户单干, 粮食连年丰收,人们不再为饿肚子而发愁。但一天揍三顿饭,仍然很简单,一般早晨喝糊涂,馏馍,吃咸菜;中餐炒点自家菜园里的菜,夏天是茄子、辣椒、豆角等,冬天是白菜、萝卜等,只有在来客人的时候才会舍得买点肉;晚饭大多喝面汤,应该是祖辈传下来的习惯,所以鲁西南农村管吃晚饭叫“喝汤”。面汤也叫“面水”,就是将面和成稀面糊,倒进开锅的水里,搅匀煮熟,类似于清汤寡水。晚上也不炒菜,有时吃咸菜,咸菜都是自家腌制,一大缸够吃一年的,叫“就吃”或“就食”。如果哪天喝一顿大米汤(大米熬得稀粥),会把碗舔的连个米粒也不剩。

做饭看起来是日常小事,但那时候因为揍饭引发夫妻争吵的事情却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农忙的时候,为了赶活,一般会让主妇先回家“揍饭”,有动作慢的,等男人干完活回到家,还没做好饭,脾气暴躁的男人就会破口大骂:“熊娘们,都几点了,还没揍中饭(做好饭)”。也经常听一些大娘、大奶奶们抱怨家里穷,没有享过口福自己做了一辈子饭,没吃过一口好啥”。还有抱怨儿媳妇不孝顺的说“没吃过儿媳妇揍的一嘴饭”。家长里短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想吃啥就做啥,但说“揍饭”这个词语的人也少了。

揍活,是“劳动”的意思,主要是指干农家活,“揍泥水活”就是打墙建房,“揍木匠活”就是做木工活,揍针线活就是做鞋袜,“下地揍活”就是“到地里去劳动”。后来也引申为“勤快”的含义,如说谁谁“不揍活”,就是不勤快、懒惰的意思。

农耕时代,人是主要的劳动力,拉粪、犁地、种地,割麦子、掰棒子,打药、拾棉花,等等,哪样农活都需要付出艰辛的苦力,如果好吃懒做,哪里会有好收成?日子肯定过不好!那时候农村介绍对象,打听对方的条件之一就是“会不会揍活”,农村人评论年轻人懒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小孩长的不孬,就是不揍活”。不会揍活或揍活慢的人,小伙子不愿意娶,姑娘们不愿意嫁。农村的传统观念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万一嫁给了一个懒汉或娶了一个懒婆娘,不会“揍活”,日子还能过得多好了?只能抱怨自己命不好,一辈子就是“揍活的命”。

我小时候大部分农活都干过,也算是个“肯揍活的小孩”,但那时候年纪小,体力跟不上,也是干的黑够白够的,总幻想着有一日能够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再下地“揍活”,所以当年连高中都没上,直接考的“小中专”,也算改变了一辈子“揍活”的命运

现在,我已身居闹市,多年没有“揍过活”,每每回忆过往的日子,虽然苦涩,但是难忘,毕竟那是自己的生活阅历,没有艰苦奋斗,哪来幸福生活?现在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人们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真正“揍活”的人越来越少,生活却来越好。

揍饭和揍活,“揍”已成历史,我们得继续吃饭和生活。

感谢菏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梁雅  友情朗读。

鲁西南记忆——少年的钢笔往事(朗读 王飞)

鲁西南记忆——管(胡艳玲朗读)鲁西南记忆—妮、娃、孩和欢(朗读 明静)鲁西南味道——羊油饼(海珍朗读)

管天管地管空气
包罗万象,传递社会正能量 鸡毛蒜皮,笑看世间众生忙 顺其自然,无偏无倚以禀受 随遇而安,不悲不喜勿慌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