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九要心印妙经》乃元明人所作考

文化   2024-11-05 17:36   山东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乃元明人所作考

 

 

人们研究内丹,通常都会见到《道藏》中题名“仙人张果老”述的《太上九要心印妙经》[1](以下略称《九要》),大多数人(很少有怀疑者)都用此作为研究唐代内丹的资料。但是,其书全篇论说神气性命,将炼神、炼气、炼精与《阴符经》之守一、富国、战胜相配,将精、气、心与民、臣、君三火相配,谓槖籥为心腎、龟蛇相缠为神气相抱,还有五谷之气为外丹的奇特说法。这些都与唐代通行的内外丹观念、修炼概念大相径庭,很难让人相信此篇是唐人作品。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即认为它是“宋真宗以后人作”。

《九要》,不见于唐宋书目,也未见他书引用,又题名作“张果老”。按:张果老之称,目前所知最早在刘肃的《大唐新语》中,其书作成于元和二年(807)。也不能不让人疑心《九要》非张果作品。其书内容,早到《老子中经》的神龟呼吸之说,晚到元代《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的内外火之说都有。从宋元流行的性命神气、精气神等概念来看,笔者认为此书应该成于元代之后。

此篇非常精简,全文只有两千四百余字,以自述的方式行文,没有引用他文的标识。下面,我们从炼养的一些概念、内容上分析一下该作品。

一、内外丹、内外火

在炉火金丹被推崇为修仙的最极致法门而占有话语权之后,传统的内炼方术就自觉不自觉的开始使用金丹术语。汉末以存思为主的《黄庭经》就开始使用,如谓“象以四时赤如丹……选以还丹与玄泉”,而葛洪称房中(古名阴道,指接阴食神气之术)为“阴丹”,他在守身炼形之术中说道:“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也依稀有丹丸的影子。大致说来,与炉火金丹相对,内炼诸术,或称阴丹,或称内丹。唐代,气法、金丹、存思、房中、存神固气诸术得到深入发展,而内炼主动吸收金丹理论与术语,成为内丹术。与内丹相对,称金丹为外丹,唐宋时还有一些外丹说法,但都没有五谷之气为外丹之说。

《九要·七返还丹简要》云:“内丹者,真一之气;外丹者,五谷之气。”《九要·三一机要》解释说:“盖万物皆禀一气,因气造化五行,五行即五谷也,五谷之气,入于脏腑,精住丹田。”以为“五行聚而化为丹”(源自“五行真气结成刀圭”之类的语言),五行即五谷,五谷精气入住丹田而补髓,便有五谷之气为外丹的说法。但五谷精气补益脑髓的说法不是来自道教内部,而是来自医家,如《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北宋庆历间任象称大还丹者,何也?五谷之精气也,炼之可以长生矣……五谷能盗人而死,而人不能盗五谷之精,为可叹也(《道枢·金液龙虎篇》),之后才有了《九要》以气接气,以精补髓之说。另外,进一步将服食扩展,则有仙药补脑之说,如三国曹植《飞龙篇》有“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之句,

唐代气法中,多言断五谷之气(如《太清中真经》说“谷实精华与灵隔,缠罗六腑昏诸脉”,所以要断)。丹家炼五谷阴精为内丹之资的说法,大约出自金代,《丹阳真人论炼精化炁章》说:“夫人生在世,吃了五谷,尽化为阴精。精者,纯阴之物也。因何有邪淫心?盖不曾煅烧,此物在里面作怪,名唤三尸九虫。似此何如炼他,只要明丹田,自然呼吸之风吹动,其中真火阳炁上腾,薰蒸关窍,化为真气,烧得里面神嚎鬼哭,将阴滓炼尽,阴魔消散。”[2]也只是炼五谷阴精化为真气,而不是说阴精为外丹。后人继承发展此说,谓炼阴精化气与先天炁相合,而为内丹之药物,如明万历觅玄子(马鸣翼)说:“阴精者,五谷饮食之精。苟非巽风坤火,猛烹极炼,此精必在身中思想淫欲,搅乱君心。务要凝神调息,使橐籥鼓风,而风吹火烹,炼阴精化而为炁。其炁混入一身之炁,此炁再合先天之炁,然后先天之炁,再从窍内发出而为药。”[3]仍然不将五谷之阴精当作丹药,与《九要》所说“其内丹不得外丹则不成,其外丹不得内丹则无主”有相当大的距离。

与内外丹相对应的是内外火,元金月岩编《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说外火有形有象,可炼五金,造化五谷,即是我们常说的火。内火即是炼内丹之火,借五谷之气而生,又说有民、臣、心三火[4],三火会于下丹田,便可炼成丹。其云:“修炼之士,先要识炼丹之火有三等,分于内外两火。外火者,有形有象,可炼五金,造化五谷,滋养人物,此火非能炼丹。炼丹之火,其在内,内火者,无形无象,发之有焰,藉五谷之气,即生真火。以精为民火,气为臣火,心为君火。君火者,神火也。神火者,性火也。惟性火不可发,亦不可用。性火若发,如火生于木,自烧其身。惟火不可用,不可动,动亦是神动,神动则气动,气动则精动。性火不动者则神定,神定则气定,气定则精定。三火既定,并会于下丹田,聚烧金鼎,锻炼玉炉,熏蒸关窍,使一身阴消阳长,太真阳气,上下颠倒,循环自然,锻炼成一粒赫赤龙虎金丹大药也。”[5]

《九要·三五一枢要》所说外火、三火并会丹田与《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相同。为便于比较,详引其语如后。其云:“夫三五一者,三阳、五行、一气也。三阳者,三火也,以精为民火,以气为臣火,以心为君火。君火乃性火也,惟性火不可发,亦不可用。性火若发,如火生于木,祸发必克。不用者,必不可动也,盖是神定则气定,气定则精定。三火既定,并会丹田,聚烧金鼎,返炼五行,运于一气。绵绵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按周天三百八十四爻,气血行八百一十丈,脉行五十度,此乃周天,方为火候。其火有二等,分于内外,外火者有形有象,可炼五金,造化五谷,滋养于人,此火非能炼丹。炼丹之火,其在内火。内火者,有名无形,藉五谷之气,即生真火。真火既生,返炼其精,精返为神,炼神合道,道本自然,不离一气,一气既调,百皆顺也。”如此巨大的相似程度,让我们不得不问:是谁引用谁的?

炼五谷之精气,而以之为内药之资,或借五谷之气生真火,这两种观念大约被《九要》合而为一——五谷之气能生真火,所以是外火;五谷之气能入住丹田为内丹之资,所以是外丹。

二、《阴符经》的道法术

李筌称《阴符经》“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人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题名张果的《阴符经注》说“近代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其注多指斥李筌之解,也无道法术之说。如果此《阴符经注》确为张果所注,那么《九要·三一机要》所说的“上有神仙抱一,炼神之道;中有富国安民,炼气之法;下有强兵战胜,炼精之术”,则非张果之言。

李筌之说后人多有发挥,各有不同。不过,炼养家通常别之为三乘之法,有次第之行和层次的不同。如翁葆光注解《悟真篇》分作三卷,称“上卷以炼金丹,为强兵战胜之术。中卷以运火符金液还丹,为富国安民之法。下卷以九转大还丹,为神仙抱一之道。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戴起宗谓翁说“本乎金华真人(按:指宋真宗时人杨谷之师。吕知常《道德经讲义》引有金华仙人之语曰“地户天门,出入氤氲。绵绵升降,臻袭飞根。透关过节,充塞乾坤。采集灵景,去其故氛。冲和入体,以活谷神。其有深旨,非仙不闻。能知冲用,飞升昆仑”)解《阴符经》旨”,并引“金华解”说:“强兵战胜之术者,是金液炼形之术也。乃积阳魂而消阴魄,以阳兵战阴贼也……富国安民之法者,是炼气之法也。《老子内经》曰: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民安国泰,民散国虚。人若惜精爱气,所以长生也……神仙抱一之道,皆是炼神之道也,本无自然之道。遇道之人,常能一抱一守中,乃得神气不散,逍遥自在,为真人矣。” [6](参考《道枢·虚白问篇》)按杨谷《授道志》的原意,其三乘炼神、炼气、炼形之诀,可分修,可全修。炼形返老为少,留形住世,可为人仙。炼气可为胎仙,如蝉蜕也。炼神当为神仙。形沉神超,乃得逍遥。三者同炼,斯升天官。而翁注则是次第而行了。

《三一机要》说:“道分三成,不离一气。一气者,天也,乃天清虚自然之气。气中有神,神抱于气,因气抱于一神,炼神合道,道本自然,此乃神仙抱一炼神合道也。中有富国安民炼气之法。中者,人也。以身为国,以气为民,以心为帝王,帝王爱民而民自安。帝正者,心不乱也,心不乱则气自调,气调则神和,神和则精悦,精悦则身安泰,此乃富国安民炼气之法也。以重浊而为地,其浊中有清,在欲无欲,谓之强兵。心不动而气不交者,谓之战胜。此乃强兵战胜炼精之术也。”谓此上中下三成之法“分而为三,混而为一”,分也是炼神气,合也是炼神气(其谓“精乃元气之母”),显然没有层次、次第之说。《九要》炼神、炼气、炼精之说,道法术一体之论(“因道建法,法就显术”),不仅与唐代观念不同,也与宋代的观念相异。

三、胎息、龟蛇相缠、心肾槖籥

《九要·九还一气总要》说:“胎息也,胎乃藏神之府,息乃胎化[]元,[]因息生,息因神为胎(后三字应为:胎住),胎不得息则不成,息不得神则无主。”论说胎与神息的关系,这一段文字不仅不与唐代“胎从服(一作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等观念相似,反倒与陈虚白《规中指南·药物》所说“胎者,藏神之府。息者,化胎之元。胎因息生,息因胎住。胎不得息不成,息不得神无主”几乎相同。于是我们又问:是谁引用谁的?或者他们有共同的来源?

《九要·真一秘要》说:“性者南方赤蛇,命乃北方黑龟,其龟蛇相缠,二气相吞,贯通一气。”笔者未见唐代有将北方玄武龟蛇分开为南北的说法,此说大约起于北宋之后,如陈楠《紫庭經》说“赤蛇苍龟交合时,风恬浪静虎龙蟠”,《凝阳董真人遇仙记》有“北海黑龟儿,南山赤蛇绕”之句,《金丹正宗》说“日魂月魄,青龙白虎,玄龟赤蛇”。另外还有将龟蛇作两肾水火解的,如《碧虚子亲传直指》说“左为肾堂,右为精府,一水一火,一龟一蛇,互相橐籥”。

《九要·橐籥秘要》还说槖籥为心肾,其谓:“夫橐籥者,人之心肾也,心者神之宅,肾者气之府。”这种说法也很特殊,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相似的说法。橐籥,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通常指气机往来,此篇同全书一样,都要将诸名词落实到神气上才肯罢休,所谓“篇篇归根”,但也显得勉强。

此外,象“在欲无欲,居尘出尘”之类语言,大约也是宋代时才有,四明宗晓(11511214)的《乐邦文类》已见“在欲无欲,居尘不尘”之语。

如果单从某一点证据来看,我们还不能证明《九要》晚出,甚至可以说是他书引用《九要》之语。但是,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推断出:《太上九要心印妙经》非张果述,其书出现不会早于元代,大约成书于元明间(甚或是明人的作品)。



[1] 《道藏》第4册,第311313页。

[2] 朱见深《御制全真群仙集》第五册。文物出版社,2016年。另见《藏外道书》第18册,第255页。该书成于成化癸卯(1483)六月。此炼阴精之说,另见柳华阳《金仙证论·风火经》所引王栖云之语,其云:“栖云先生曰:人吃五谷,化为阴精。不曾锻炼,此物在里面作怪。只用丹田自然呼吸之气,吹动其中真火,水在上,火在下,水得火,自然化而为炁。其炁上腾薰蒸,传透一身之关窍,流通百脉。烧得里头神嚎鬼哭,将阴精炼尽,阴魔消散矣。”按:《道书全集·栖云先生语録后集节要》载:“人吃了五谷,尽化为阴精。精者纯阴之□□□□有邪淫□,盖不曾煅炼,此物在里面作怪,又唤□□□□。似恁么□何?只用丹田自然呼吸之风吹动,其□□□阴精□□□开窍。化□□炁。烧得里头神嚎鬼哭。将阴滓炼尽。阴魔消散。到这□□得更有睡来?真火既着。阴化为纯阳之体。岂不是神仙乎?”故知此说传自王志谨(11781263),而非马丹阳。

[3]《金仙证论·风火经》所引。按:查《觅玄子语录》,并无此语。柳华阳所引觅元(玄)子语,如“如则汞投铅窟”及“阴精者,五谷饮食之精”云云,出自抄本《地仙玄门秘诀》之《炼丹次第要法》(今有胡孚琛整理本,但已有后人妄增之语)。《地仙玄门秘诀》核心部分来自《觅玄子语录》,而《炼丹次第要法》另外的丹家之作,乾隆四年此两本已经合抄在一起,大约柳华阳就认为《炼丹次第要法》是觅玄子之语了(其所引觅元子“乾坤阖辟,阴阳运行之机。一吸则自下而上,子升;一呼则自上而下,午降。此一息之升降也”之语,大约即是《地仙玄门秘诀》“一呼则自下而上,子升;一吸则自上而下,午降。此人身中一息之升降也”的不同传本。此语《觅玄子语录》作“乾坤阖辟,阴阳运行之机   ……夫人一吸自上而下,从外而入;一呼自下而上,从内而出,人身中一息之升降也”。不过,其所引觅元子“外肾欲举之时,则是身中活子时”尚未知其出处)。

[4] 按:三火之说,大约来自金丹之三华(三花,《元阳子金液集》“三花者,火也”),与《灵宝毕法》之三火——心为君火,肾为臣火,膀胱为民火。后人又将佛教三昧真火与之搭配,如《道枢·指玄篇》说:“吾有真火三焉:心者君火也,其名曰上昧;肾者臣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聚焉而为火,散焉而为气(故曰三昧真火也)。”

[5] 《道藏》第4册,第977页。按:《道藏》中题名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的作品有三种,一是颇具全真家风的《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是三峰老人抱一子刘某的《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一是《抱一函三秘诀》,三书差异甚大,恐有误题者。《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大约是元代作品。

[6] 《道藏》第2册,第923页。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