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于二元项上的自我成长叙事,回荡在线性时间中的童年回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并非孤例。新世纪作家书写改革开放初的童年往事,其所携带的寓言性也不容忽视。《少年鼓王》调动“地花鼓”民俗资源,为当代少年建构出“少年鼓王”的主体形象,也提醒着儿童文学向民族文化扎根,从本土环境里生长。
刊于2024年11月21日文学报
张育玲 | 文
《少年鼓王》是一部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湖南乡村为背景的儿童成长小说。故事以阿喜哥与武京京的“鼓王”之争为线索,讲述这群乡野少年在争吵、磨合与互谅中的成长蜕变。小说语言富有诗意,少年的成长浸润于沧浪河畔的乡土社会与传统文化之中,叙事兼具审美性与教育性,生动诠释了“少年鼓王”意象背后的人性赞歌。成年后的主人公在故事结尾回首往日,那句“每一个善良和聪明的孩子,都是老师心目中的鼓王”再度叩击人物与读者的心灵世界,也揭开隐含在童年抒情中的自我超越主旨。
《少年鼓王》
作者:曾宪红
春风文艺出版社
小说中的两位少年家境悬殊、性格迥异,但都希望被评为“少年鼓王”,摩擦与理解也因此产生。武京京担心输给比自己优秀的阿喜哥,但又懈怠于学习,几次三番“耍心眼”,但阿喜哥得知原因后选择退出比赛,主动与武京京和解。受此触动,武京京逐渐明白“少年鼓王”荣誉之下要有相配的德行与才能,开始改变往日的懒惰与妒忌,成长为“好孩子”。武京京的转变构成小说的第一重“自我超越”,即成长主体在外界的影响中生成社会化品格,鼓王竞选时的100分便象征了武京京成长仪式的完成。阿喜哥虽然以“好孩子”的形象出场,但并非一成不变的角色,引领他实现自我超越的是形而上的文化。他作为敞开的主体,自觉向长腿爷、李老师、刘春雷、樵老爷等人学习传统知识或民间技艺,在音韵的调度、笔画的运作与胡琴的演奏中自我完善。镇长为阿喜哥系上“第二十届鸦雀岭少年鼓王”的红绶带时,也将传统美德与民间文化具象化为这个小小少年,呈现出小说的第二重“自我超越”。同时,当“鼓王”成为男女老少公认的荣誉,当地花鼓创造出村庄劳作外的节庆,当悠扬的胡琴声回响于山野田园而激荡在民众心间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寄寓在新生代的成长中,再度成为维系当代社会共同体的纽带。以地花鼓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得到当代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经由“鼓王”选举实现创造性转化,这也是小说在文化意义上完成的最后一重“自我超越”。
在层层递进的成长之外,《少年鼓王》作为儿童文学,其审美性与教育性之间的张力也烛照出作者童年叙事的隐秘罅隙。当“少年鼓王”的争夺成为成长主体重塑自我的途径,将“善良”与“聪明”涂抹为儿童的底色时,两位少年实际构成该成长叙事的一体两面。阿喜哥家境贫寒、父亲早亡,成熟懂事的他自觉与母亲分担家庭重任,孝亲敬长,勤勉好学,是村民公认的“好孩子”。武京京是村主任家的孩子,家境殷实,备受宠爱而稍显任性顽皮,甚至曾被称为“坏小子”。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武京京的任性出于儿童本能,对应于心灵的“本我”形态;阿喜哥的懂事受到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对应于“自我”;在这一结构中,“少年鼓王”的荣誉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力比多变化的表现——“超我”,按照老鼓王的说法,一看人品,二要勤家,三须学优,四则精艺,反映出社会话语对贤士形象的想象或塑造。武京京向阿喜哥学习,阿喜哥获得少年鼓王称号,正是对成长中心灵变化过程的诠释,即在“本我”与“超我”的拉扯中生成了适应社会生活的“自我”。也就是说,在本地民俗“地花鼓”的感召下,楚地少年成长为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主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源自西方的成长小说概念落地于中国大地时,根源于风骚传统的抒情声音也对其进行重述。《少年鼓王》的教育性体现在两位少年的成长历程上,但小说的趣味性与审美性反而蕴藏于童年的游乐与吟咏中,而这些活动又与乡野风光、民风民俗与古典文化紧密关联。正如小说结尾的回首之姿,抒情声音经由风景书写与地花鼓表演充溢于叙事的血肉中。每每写及田野,作者便不惜笔墨描摹蔓草鲜花、牛羊遍野、往来种作,男女老少和善相亲,乡土社会怡然自得,少年的游戏与争吵都被包容进这一抒情声音中。同时,长腿爷对历史文化的讲述、李老师购买的书籍、少先生的对联教学、樵老爷的书法之道、地花鼓具感染力的唱词等,无不是古典文化与民间文学的体现,它们别有生趣地融入情节发展中,形成萦绕在成长主调上的抒情气韵。作家曾诗云:“我必须回到我自己/变矮,缩小/在十八岁那年青色的田野/看到小草是无辜的。”(《不如归去》)在这层意义上,《少年鼓王》正可视为一次对原乡与童年的回返,其诗性来源于现代社会对乡野农村的怀旧,以及成人对儿童的回忆与想象。乡土中国以其悠扬的古调重述成长,生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体,这何尝不是一种抒情声音中的“自我”建构。
建立于二元项上的自我成长叙事,回荡在线性时间中的童年回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并非孤例。孙犁自陈《铁木前传》“是我有关童年的回忆,也是我当时思想情感的体现”,那么新世纪作家书写改革开放初的童年往事,其所携带的寓言性也不容忽视。《少年鼓王》调动“地花鼓”民俗资源,为当代少年建构出“少年鼓王”的主体形象,也提醒着儿童文学向民族文化扎根,从本土环境里生长。
稿件责编:张滢莹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资料图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