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
——陶行知教育箴言
12月17日上午,语文组张文斌老师开设校级骨干教师示范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术组金诗怡老师开设校级教师示范课《方寸之间》,相关学科组教师和南师大泰州学院的见习生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通过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人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的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力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意义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探究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等巧妙的讽谏论说技巧。
2.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名君从谏如流的气度。
3.学习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会委婉劝说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特大消息!“战国美男子”选拔赛开始了,此次“美男子”大赛的选拔标准有三个,即形貌之美、智慧之美、品德之美。邹府管家为其大人邹忌报名此次选拔赛。请大家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分析邹忌能否赢得“战国美男子”称号。
任务一:评形貌之美
1.在形貌之美上,邹忌是否符合“美男子”的标准,请找出相关语句佐证。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差异?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小组合作:先揣摩,后分角色朗读。
小结:外貌不是评判一个人是否美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关注到内在美,从而引出下一环节。
任务二:评智慧之美
在“智慧之美”这一标准的评比中,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劝谏智慧高妙在何处?
小结:邹忌“智慧之美”美在高超的论说技巧: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用词精确、语气温和、态度坚定。
任务三:评品德之美
一个人的美不仅有体现在美丽的外表和聪明才智,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
1.邹忌有哪些美好的品德能够助力他赢得此次比赛?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以“从________(原文)可以看出,邹忌的品德之美美在_________”的格式回答。
2.在邹忌美好品德的影响下,齐威王做了什么?齐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3.由此可见,齐威王是个怎样的君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小结:美好的人总是互相成就,邹忌品德之美,使齐王纳谏除弊;齐王品德之美,使邹忌的爱国情怀有的放矢。正是齐国有这样美好的君王和臣子,齐国才能强盛。
二.课堂总结
“战国美男子”选拔赛圆满落幕,邹忌毫无悬念拔得头筹。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讲真话有时候很困难,要想让对方听取自己的话,需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论说技巧;对听者而言,要想不受蒙蔽,则需要开明的气度和明辨的睿智。
高德胜 中共党员
中学一级教师 泰州市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张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认知特点的精准把握,整个课堂节奏紧凑、氛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新颖独特:
张教师以“战国美男子”选拔赛为引子,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这种新颖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张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分析邹忌的“形貌之美”入手,逐步过渡到“智慧之美”和“品德之美”,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这种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这节课中,张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法、演读法、合作讨论法等,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小组合作和分角色朗读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互动氛围浓厚:
整个课堂充满了互动和交流的氛围。张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张教师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综上所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现了张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知识点,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张教师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营造了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张文斌 姜堰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姜堰区“四有”好教师。
《方寸之间》是部编版教材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通过篆刻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一、学习活动目标
1.通过篆刻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转化为自己的艺术作品。
3.鼓励学生进行篆刻创作活动,如临摹篆刻经典作品、创作自己的篆刻作品,通过实践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篆刻的历史背景、构成和欣赏方法。
难点:篆刻作品的鉴赏技巧。
三、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活动(一):让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展示的书法作品中的篆刻,引入这一《方寸之间》课题。
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认为印章它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学习探究
活动(一):初步感知
1)老师展示动态视频《元代龙纹印》,结合《元代龙纹印》讲解印章的应用背景和印章的构成。
提问:①通过视频,你能说说视频中讲解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②元代龙纹印有哪些构成方式
活动(二):深入探究
1)初步了解名章和闲章
提问:①大家对《月圆人寿》的作者齐白石有什么样的了解(朝代,故事,成语)
②《月圆人瘦》的篆书和印章的篆书有和异同?
提问 ①你能说说齐白石的印章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吗?
活动(三):创作表现
1):观看篆刻视频,感受篆刻魅力。
2):用印章加以点缀生活中的小细节。
第三环节: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请同学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的内容。
请同学们互相评价彼此的作品。
请同学们投票选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作品。
最后:老师点评。
移小月 高级教师、艺术教研组组长、姜堰区美术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市级各项比赛奖。
《方寸之间》是苏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大单元《中国字 中国印》里的第三课,下面我从“三有”浅谈一下金老师的课。
一、有情景
首先金老师通过打卡网红地导入课堂,带领学生感受小印章,大世界。在讲解印章作用时用“弹幕”比拟,语言诙谐,使学生零距离领略古时候印章的作用,带领学生们走进方寸之间的篆刻世界,小小方章,寥寥数字,镌刻着中华古老艺术。通过营造氛围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步伐,欣赏并且引导学生持续的理解。
二、有深度
在详细讲解《元代龙纹印》的艺术特色时,从材质美、造型美、文字美三方面讲解印章的印料、印钮、印文,并且让学生传阅自己带来的印章,用手摸一摸,感受不同材质的不同质感,欣赏印章的造型、图形、文字,全方面领略中国泱泱历史之河中艺术的永恒之辉。金老师的美术课她不流于形式,通过多种感知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且通过设问、反问、追问等提问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和作品解读!
三、有学生
金老师的心中有学生。具体体现在上课的提问环节。她会引导学生来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比如在小组讨论设计一枚印章时,有学生说要准备设计九条龙盘绕在印章上,体现“龙生九子”,大家开心的哈哈哈大笑,都过了一把“皇帝”隐。
这堂有趣的篆刻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到了篆刻艺术,更激发了他们对篆刻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术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领略到了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拓宽了原有课堂教学的范畴和维度。
金诗怡 中共党员,美术教师。
供稿|教科室 编辑|卞根军
审核|沈明华 签发|朱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