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风华神发布的一款全新重卡因与斯堪尼亚500S高度雷同而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山寨秀”时有上演
事实上,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中,这种“抄袭”事件并非个别现象。此前,国内某些卡车企业为降低成本,或迎合消费者对进口车的偏好,在研发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仿制日本、欧洲的卡车车型。
那么,为何“撞脸”和“山寨”现象在业内频频上演?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车企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实现正向研发。同时,鉴于车辆的功能性和动力学原理对汽车外观设计有所制约,这使得汽车的整体设计很难实现100%创新;另一方面,模仿与抄袭之间的界线往往模糊不清。相较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认定更具主观性,界定起来相对复杂。回顾多年来中外车企因外观设计引发的诉讼案例,不难发现,多数案件最终都以和解或未决告终,这也导致部分车企对可能涉及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行为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模仿国外经典车型更多是为吸引公众注意,提升品牌曝光度,至于能否直接转化为销量增长,则并非首要考量。
模仿学习要有度
此后,国内车企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逐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从最初的简单仿制到后来的局部改进,再到逐步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我国卡车行业在借鉴中艰难前行,为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卡车行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更是走在世界前列。在整个产业由模仿追赶向“引领者”蜕变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此时,若仍有国内企业沉迷于“拿来主义”,甚至公然抄袭国外车型,不仅会损害自主品牌的形象和声誉,还会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如果企业仍依靠抄袭和模仿来维持其市场竞争力,最终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模仿与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递进关系。不可否认,欧美卡车在动力性、安全性、燃油经济性及可靠性等方面均有过人之处。对国内企业来说,汲取并融合这些先进技术是提升自我、加速成长的关键步骤。但需要明确的是,模仿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而是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力求做得更好。”上述商用车行业专家直言,车辆研发并无捷径可走,它不仅仅是设计与制造过程的简单堆砌,更要求在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及环保性等多个方面达到和谐平衡。事实上,国外卡车所展现的人性化设计与可靠品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摸索、持续改进与经验积累所形成的。从部分国内车企推出的车型来看,尽管在外形上与国外卡车有所趋同,但往往不能领会内在精髓。
自主创新方能长久
在今年汉诺威车展上,中国商用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参展阵容十分庞大,它们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多个领域集中展示众多创新技术成果。特别是在电池、电机、整车集成、智能座舱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产品和技术甚至达到全球商用车行业领先水平,具备与国际顶尖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和底气,这充分彰显中国商用车行业在加速转型升级、积极开拓新领域、推进全球化战略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实力。这也再次证明只有深耕内功,专注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正如一位中国早期的汽车造型设计师所言,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独特且鲜明的产品形象,这要求各家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品造型这一直观要素,坚定地走自主研发道路,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造型风格,植入自己的品牌DNA。此外,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应当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弘扬民族风格,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
当然,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排斥国外先进技术,而是在努力实现自主可控的同时,秉持开放合作、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国内企业应积极拥抱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有效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国内车企也应积极寻求与国际巨头合作研发的机会,共同推动全球汽车技术进步与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国内卡车企业能摒弃“拿来主义”的思维方式,勇于探索并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惟有如此,才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文:李亚楠 编辑:孙伟川 版式:赵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