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打价格战的是车企,被逼疯的却是供应商。
背负车企3000辆销售任务
被车企用户薅千万元羊毛
某自动驾驶供应商业务相关负责人刘洋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他们公司现在还背着某自主品牌3000辆汽车的销售任务。
“当时,公司高层在和车企洽谈时,把帮忙卖车作为谈判的筹码,就把这个任务接下了,也不管底下人操作起来的难度。实际上,车哪有那么好卖啊,我们去和4S店谈了很多次也没有谈下来,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呢。”他说。
在刘洋看来,现在市场上僧多粥少,粥铺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供应商帮车企干活儿,卖力却不讨好的事情太多了,他们还曾经帮某跨国车企无偿运营过一段时间的公众账号。
车企销售任务逐层传递
供应商朋友圈变广告位
某外资二级供应商市场部负责人柳琳琳说,价格战对车企影响太大了。前几年,想要买某些品牌的某些车型,还要找门路、托关系。现在反过来了,这两年,越来越多车企开始让供应商帮忙消化库存,压力给到一级供应商,他们作为二级供应商也要帮一级供应商排忧解难。
一级供应商发来的车型优惠信息,可能是折扣,也可能是赠送的质保、流量、自动驾驶功能等,要求柳琳琳在公司内部传达,公司员工及其亲朋好友都可以申请优惠购车,但详细的优惠信息不能公开发在朋友圈里,“可能是怕和4S店渠道打架吧,我们接到任务通常也没有say no的权利,就会在公司内部群里发消息”。
柳琳琳介绍,让供应商帮忙卖车的通常是传统品牌。因为新造车品牌很有互联网思维,他们卖车的渠道很丰富,思路也很开阔;而传统品牌的销售方式还相对保守,为了激活私域流量,他们就将目光转向了供应商,“特别是像我们公司这种外资企业,有一定的体量规模,收入也相对较好,员工都属于优质客户”。
库存车原价抵货款
供应商低价甩卖有苦难言
某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就是柳琳琳所说的不幸企业中的一家,上半年,该公司就遭遇了某自主品牌用车抵货款。
该公司负责人张海峰介绍,以前都是货一到,车企开票就会付款,但现在或许是车企也面临资金流动性压力,有时300万元的货款会直接被车企扣下,美其名曰“质量保证金”,意思是如果后续产品出现问题,就要从这笔质量保证金里扣除。
更有甚者,车企会很强势地摊牌给供应商一定的车辆销售配额,比如20辆车,按照每辆车官方售价20万元的价格来冲抵货款。事实上,因为竞争激烈,该车型的实际市场售价可能是9折甚至是8折,这意味着供应商拿到的车辆价值本身就低于车企的应付货款。而供应商为了消化这批车辆只能发动员工购买,通常还要给予员工一定的补贴,比如每辆车2万元,20辆车就要补贴40万元,相当于最后,供应商实际回收的货款是打了折上折。
造车新势力促销最迫切
全力配合宣传、试驾、销售
作为国内供应商中的佼佼者,杨宇森所在企业面对的情况要好很多,但对车企的“压榨”也多少有一些感受。
杨宇森介绍,作为供应商,全力配合车企的宣传、销售、试驾是必须的。他举例说,与智己汽车有深度合作的自动驾驶龙头企业Momenta,其品牌活动“智驾丈量中国”就一直用的是智己汽车进行宣传,实际上也是在为客户打广告。
从杨宇森的实际工作来看,造车新势力与他们的互动最为积极。因为传统车企根基深厚,即使电动化转型较慢,也有庞大的燃油车销量作为支撑,短期内不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但行业普遍认为留给造车新势力的时间不多了,所以造车新势力对销量提升的需求更为迫切。
据了解,造车新势力通常需要供应商提供两类配合。一是配合车企开展营销,造车新势力会经常到供应商工厂园区内开展试驾活动,以此来推销车辆。“他们经常来,我们都是全力配合的。”杨宇森说。
二是车企会给到供应商一定的销售任务。杨宇森介绍:“因为我们公司发展很快,需要采购一些车辆自用,新能源汽车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彰显企业崇尚科技环保的理念,所以我们也愿意采购,能消化一部分任务;但是如果任务完不成,我们就得发动员工购买,这时候公司难免要给员工补贴,就需要为此投入一些资金了。”
从互惠互利的优惠购车,到强制摊派的销售任务,再到霸道强权的车抵货款,价格战下,本就承受着降本压力的供应商陷入被“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还值得深思的是,供应商在车企面前的卑微,又仅仅是因为价格战吗?
(应采访对象要求,受访者均为匿名)
文:郝文丽 编辑:薛亚培 版式:李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