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各地“上岗”,移动充电机器人“四两拨千斤”

汽车   2024-11-14 16:30   北京  

在固定充电桩之外,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机器人开始在各地越来越多地“上岗”。

近日,记者在合肥参加某行业会议入住酒店时,在地下停车场,与一辆移动充电机器人不期而遇。当然,这也并非什么新鲜事,近两年来,在多地的商用建筑、高速服务区等场景,移动充电机器人频繁现身。从过去的“车找桩”,到现在的“桩找车”,多家企业看好这种新能源汽车的灵活、高效补能方式,已就此展开布局,希望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充当“救火队员”    


移动充电机器人是充电桩与移动机器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常由底盘、电池组、充电桩、充电枪、机械、传感器、控制系统、充电口感知系统、语音交互系统等部分组成。现阶段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外观大多数还是以“车辆”的形式出现,本质上类似于可移动的大型“充电宝”。

当前,在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还是以充电为主,也有一部分是换电,而移动充电机器人作为补充,可解决特定场景的充电问题,主要应用在停车场、高速服务区、应急补能等场景。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销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由此也带动充换电设施行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能源补给需求的充换电服务网络。来自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1143.3万台。不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老旧充电桩技术落后、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亟待提升。”

换电模式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其标准化仍在推进阶段,且换电站建设运营成本高,可适配的车型相对较少,商业化不够成熟,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在此背景下,移动充电机器人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新兴的充电解决方案,移动充电机器人具有充电快、不受车位限制等优势,可提供灵活快速的充电服务,在某些需求密集场景尤为实用。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公休假期消费者出行的补能问题十分突出,车主在服务区排长队充电的景象随处可见;在热门景点的停车场,想要顺利给车辆充电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充电机器人可解燃眉之急。

在去年6月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在车流量较大区域、重大节假日期间等适度投放移动充电基础设施,增强充电网络韧性。这一表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普及。各地也积极跟进,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例如,天津市发改委去年9月出台《天津市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推广普及机械式、立体式、移动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

近两年来,在上海、武汉、西安、合肥、扬州、新疆、长沙、海南等多地的高速服务区,都陆续出现了移动充电机器人的身影。此外,移动充电机器人还被用于商场、旅游景点、交通场站等人员车辆密集场景,充当“救火队员”。

另外,新能源汽车充电难,是许多老旧小区面临的共性问题。由于停车位紧张、没有固定产权车位、规划电容有限等原因,很多老旧小区无法安装充电桩。前不久,北京市部分老旧小区开始试点引入移动充电机器人。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机器人身上的二维码预约,机器人就会自动驶向待充电车辆,完成充电操作,从而解决老旧小区充电难题。

市场“玩家”激增    


继充电桩和换电站之后,移动充电机器人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新的投资方向。大众集团是较早进入移动充电领域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国内创业公司、能源公司、整车企业等纷纷入局。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参与企业已超40家。

其中,整车企业以传统车企为主,如一汽红旗、五菱、大众等,已经倒下的造车新势力爱驰也曾推出相关产品;能源企业则包括国家电网、国轩高科、远景科技等;投身该领域的科技企业有蚕丛机器人、黑马原力、动进科技、始途科技等。这些市场参与者纷纷展开探索,相继推出多款产品。例如,国轩高科的“易佳电”、美国充电技术公司EV Safe Charge的“Ziggy”、中能聪聪的X60、黑马原力的“G60小黑”、始途科技的“途乐充”等。

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赛道仍处于群雄逐鹿、新老“玩家”混战的阶段,它们展开初步探索,部分产品得到小范围试用。例如,在2024年春节前后,国轩高科的“易佳电”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出现在安徽、湖北、福建的多个服务区。当时,国轩高科旗下安徽易加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管礼庆介绍称,“易佳电”已投放上千台移动充电机器人,不仅投放上海、深圳、杭州、合肥、澳门等多座国内城市,还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泰国、荷兰、印尼等海外市场。

今年5月,由上海济驭科技和纵目科技旗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联合打造的上百台移动充电机器人“闪电宝”完成交付,并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投入运营。据了解,该度假区拥有近6000个车位,但固定充电桩只有100多台,远远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因此尝试引入移动充电机器人。

从功能来看,大部分移动充电机器人靠近车辆后,需要人工介入插拔充电枪,也有部分产品实现了自动插拔充电枪。例如,2022年一汽红旗公布了由红旗研发总院制作的红旗首款可移动智能充电柜机器人样机,其特别之处在于集成机械臂、自动化技术及视觉识别系统,用于自动插拔充电枪。

探索更多可能    


当然,作为一个新“物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掣肘,面临高成本、盈利难等问题。当前移动充电机器人电池容量大多在30~190kWh不等,电池成本高昂,但寿命往往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可能还没有回本就报废了。要想实现充电过程“全无人”,就需要额外的配置,例如机械臂,成本自然会增加。在补能环节,如果是由人工更换机器人的电池或为车辆插拔充电,还要考虑人工及运营成本。在投资回报周期上,由于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起步时间不长,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结论。

标准方面,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另外,如何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也是一大挑战。

现阶段,移动充电机器人尚未能成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补能方式,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缺少充电桩或规模较大的停车场、集中装配期间的港口、旅游景区等。这些都属于特殊时期或特定地点的需求。

不过,“踩”中储能、充电、自动驾驶三大风口,移动充电机器人未来或将得到更多扶持和青睐。目前,已有个别城市推出针对性补贴。例如,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制定的《2023年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奖励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对移动充电设施给予2400元/台的月度投放奖励;合肥市则对移动充电设备一次性补贴400元/kWh。

使用方面,除了能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移动充电机器人还可应用于住宅微储能,为展会展位供电照明,充当电力抢修、消防救援的移动电源等。此外,移动充电机器人也是一种数据终端,利用相应的管理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可以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生态。

文:张冬梅 编辑:庞国霞 版式:刘晓烨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中国汽车报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汽车主流价值传播服务者,有料有趣有观点,让您轻松知晓汽车圈里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