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豆瓣@哲夫成城 ,转自“历史人类学”公众号。
【案】修订主要是对参考文献中旧版的著作以新版进行更换。增补则是根据近年新出的一些研究进行补充,增补部分以加粗字体标出。
先秦~东晋
一、引论
1、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
2、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
3、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韦伯作品集·I 学术与政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
4、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
5、谷川道雄《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总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
6、欧文·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二、文明、民族与国家
1、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宫崎市定《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与文明主义的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2003
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
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6、西嶋定生《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特质的问题所在》,载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局,1993
7、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
8、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
9、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
10、冈田英弘《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八旗文化,2017
11、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中华书局,2010
12、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3、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第一编:何谓“中国”、第二编:“中国”的多样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14、张经纬《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中华书局,2018
15、王铭铭《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6、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7、汪晖《现代中国的兴起》,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8、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中信出版社,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信出版社,2016)
19、王铭铭编著《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0、王铭铭主编《民族、文明与新世界: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叙述》,第一编《文明中的民族》,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三、周克商
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语所集刊》1-1,1928年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3、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2001
5、李峰《西周的政体》,三联书店,2010
6、王明珂《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增订版):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张光直《商文明》,结语《商与古代世界》,三联书店,2019
8、林澐《商史三題》,中央研究院,2018
9、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三联书店,2013
10、李零《两次大一统》,载于氏著《我们的中国·茫茫禹迹》,三联书店,2016
11、黃銘崇《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殷周革命」──邁向「人文的」國家》,收录于:《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聯經,2016
12、吉德炜《祖先的创造:晚商宗教及其遗产》,载于:《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上古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夏含夷《「竹書紀年」與周武王克商的年代》,载于:《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上古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夏含夷《武王克商的「新」證據》,载于:氏著《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萬卷樓,2013
15、倪德卫《<竹书纪年>解谜》,第一章《武王克商之日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6、白川静《西周史略》,第一章《殷周之际》,三秦出版社,1992
17、白川静《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第二章《周朝之创业》,联经,1989
18、李峰《西周的灭亡(增订本)》,第一章《西周国家的基础:建构政治空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9、杜正胜《周代城邦》,联经,2018
20、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四、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1、许倬云《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收入氏著《求古编》,商务印书馆,2014
2、王明珂《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增订版):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3、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阎步克《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收入氏著《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
5、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6、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9
7、宫崎市定《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關於邑、國、鄉、亭、村的考察》,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8、池田雄一《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总论:中国古代聚落的发展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聚落形态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9、増淵龙夫《先秦时代的山林薮泽及秦的公田》,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0、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第二章《天下的领域结构——以战国秦汉时期为中心》,中华书局,2008
11、平勢隆郎《「八紘」とは何か》,汲古書院,2012
12、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结语《连续与断裂——东周列国文化发展的东西两条道路》,文物出版社,2008
16、李零《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论秦代阡陌制度的复原及其形成线索》、《<商君书>中的土地人口政策与爵制》,载于氏著《待兔轩文存·读史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游逸飞《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第三章《從四方到天下——戰國秦漢天下觀的興起與傳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8、游逸飛《戰國秦漢郡縣制研究新境——以中文成果為主的檢討》(《中國史學》第24卷(2014,東京),頁71-86)、《從軍區到地方政府——簡牘及金文所見戰國秦之郡制的演變》(《臺大歷史學報》第56期,2015,臺北,頁1-34)
19、大栉敦弘《国制史》,载于: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
20、佐竹靖彦《中国古代的国家构造》、《从井田制到商鞅田制》,载于氏著《佐竹靖彦史学论集》,中华书局,2006
五、始皇帝
1、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2、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
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四章《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第一篇第二章《皇帝支配の成立》,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
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7、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氏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生死秦始皇》(中华书局,2019)
8、卜德《秦国和秦帝国》,载于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鶴間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中信出版社,2019)、《秦帝國の形成と地域》(汲古書院,2013)
10、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第二章《秦的都官和封建制度》、第三章《秦的领土扩大与国际秩序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柯马丁《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2、张分田《秦始皇传》,人民出版社,2003
13、杰西卡·罗森《图像的力量——秦始皇的模型宇宙及其影响》,载于氏著《祖先与永恒》,三联书店,2011
14、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第三章《神奇的始皇帝大军》,三联书店,2012
15、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形成史论》,载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局,1993
16、东晋次《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秦汉帝国论》,载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局,1993
17、游逸飞《三府分立——從新出秦簡論秦代郡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2016
18、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9、稻叶一郎《秦始皇的思想专制》,载于: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
20、萧映朝《帝國的骨架:地緣與血緣之間——先秦、秦漢地緣政治結構變遷大勢》,第3章《格局与变局:秦朝的地缘架构及秦汉之际的地缘变迁》,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
六、汉的成立
1、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11
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
3、陈苏镇《〈春秋〉与“汉道”》,第一章《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中华书局,2011
4、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中的涉马诸令研究》,载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5、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6、增渊龍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7、阿部幸信《漢初「郡国制」再考》,《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9,2008
8、侯旭东《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页177-203
9、阿部幸信《汉初天下秩序考论》,收入《史林挥麈——纪念方诗铭先生学术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汉初郡国制再考》,载于《中国中古史集刊·第六辑》,商务印书馆,2020
10、纸屋正和《汉代郡县制的展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1、增渊龍夫《汉代郡县制各个地域之考察》,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2、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陈苏镇《汉初王国制度考述》、《汉初侯国隶属关系考》,收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游逸飛,《戰國至漢初的郡制變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15、游逸飞《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第四章《天下、四夷、郡國──秦、西漢天下觀的內與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6、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第二章《两汉州制新考》,中华书局,2009
17、辛德勇《馬王堆帛書“張楚”注記與<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之尊漢、尊楚問題》,《出土文献》2015年01期
18、松島隆真《漢帝国の成立》,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8
19、阿部幸信《周汉间君臣秩序再论》,载于:《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0、守屋美都雄《关于汉高祖集团的性质》、《父老》,载于氏著《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七、汉代的国家支配
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45A,1961
5、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
6、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三联书店,2010
7、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の形成と構造:二十等爵制の研究》,中译本中华书局,2004
8、渡辺信一郎《漢代国家の社会的労働編成》,收入《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中译本中华书局,2008
9、富谷至《文书行政的汉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0、阿部幸信《漢代官僚機構の構造——中国古代帝国の政治的上部構造に関する試論》,『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31、福岡:2003年
11、阿部幸信《論漢朝的「統治階級」——以西漢時期的變遷為中心》,《臺大東亞文化研究》2013年1期,63-94頁。
12、阿部幸信《西汉时期内外观的变迁:印制的视角》,《浙江学刊》2014年第三期
13、阿部幸信《从官印格式来看汉代“内臣”、“外臣”概念——「西汉时期内外观的变迁」补论 》,收录于:童岭主编《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
14、阿部幸信《“统治系统”论的射程》,徐冲译,《早期中国史研究》3.1,原刊《日本秦汉史研究》11(2011),台北,2011.6,页137-15
15、劳幹《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载于:黄清连主编《制度与国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16、楯身智志《前漢国家構造の研究》,早稲田大学出版部,2016(其中附章《西汉“帝赐”的构造及其变迁——围绕二十等爵制机能的一个探讨》中译载于《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页3-38)
17、楯身智志《漢代二十等爵制の研究》,早稲田大学出版部,2014
18、宫宅洁《中国古代刑制史研究》,附论《漢初的二十等爵制——制度史層面的考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9、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载于:王健文主编《政治与权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0、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载于:王健文主编《政治与权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八、汉武帝的攘外与安内
1、田余庆《论轮台诏》,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
2、逯耀东《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三联书店,2008
3、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中华书局,2011
4、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西嶋定生《武帝之死》,《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1993
6、渡辺信一郎《汉代的财政运作和国家物流》,《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辛德勇《制造汉武帝(增订版)》(三联书店,2018)、《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载于《旧史舆地文录》,中华书局,2013)
8、董成龙《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9、狄宇宙《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第三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综合视角下的汉代边疆》(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译丛: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5)
10、余英时《汉代的贸易与扩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丹尼斯·塞诺《论中央欧亚》,《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中华书局,2006,页1-24
12、高明士《秦汉时期的东亚关系》,收入《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古籍,2008,页68-92
13、赵宠亮《行役戍备:河西汉塞吏卒的屯戍生活》,科学出版社,2012
14、籾山明《漢帝國と辺境社會:長城の風景》,中央公论社,1999
15、邢义田《从古代天下观看秦汉长城的象征意义》、《汉武帝在马邑之役中的角色》,载于氏著《天下一家》,中华书局,2011
16、费正清、基尔曼编著《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第三章《汉武帝的征伐战争》,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
17、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第二章《汉匈战争与骑兵冲击战术的肇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8、余太山《匈奴的崛起》,载于: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第五辑》,中华书局,2005
19、陈序经《匈奴史稿》,第二编《匈奴与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20、林俊雄《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第五、六、七章,八旗文化,2019
九、王莽崛起与外戚政治
1、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
2、牟润孙《汉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试释》,氏著《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
3、下倉渉《漢代の母と子》,《東北大学東洋史論集》8,2001
4、侯旭东《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氏著《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乡里》,商务印书馆,2005
5、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徐冲《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单元三:“外戚传”与“皇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7、侯旭东《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8、辛德勇《刘贺与西汉中期的宫廷政治》(载于《海昏侯新论》,三联书店,2019)、《海昏侯刘贺》(三联书店,2016)
9、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第四章《“家”和君臣关系》、第五章《国家秩序和家族制秩序》,中华书局,2009
10、渡边义浩《後漢国家の支配と儒教》,第五章《後漢時代の外戚》(雄山阁,1995)、《王莽―改革者の孤独》(大修館書店,2012)
11、邢义田《母权·外戚·儒生——王莽篡汉的几点解释》,载于氏著《天下一家》,中华书局,2011
12、廖伯源《说新——兼论年号之起源》,载于氏著《秦汉史论丛(增订本)》,中华书局,2008
13、辛德勇《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下篇、附录,中华书局,2013
14、好並隆司《新朝の成立——王莽の登極過程》,载于氏著《前漢政治史研究》,研文出版,2005
15、陈苏镇《论东汉外戚政治》,载于氏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6、杨永俊《禅让政治研究:王莽禅汉及其心法传替》,学苑出版社,2005
17、胡阿祥《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上篇,第六章《新:“应天作新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十、西汉后期的复古改制
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九章《“奉天法古”的王莽“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陈苏镇《〈春秋〉与“汉道”》第四章《西汉后期和王莽的改制运动》,中华书局,2011
3、甘怀真《西汉郊祀礼的成立》,氏著《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西嶋定生《皇帝支配の成立》,氏著《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
5、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第三章《天下观念与中国古典国制的成立》,中华书局,2008
6、金子修一《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7、金子修一《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研究》,第四章,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
8、田天《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三联书店,2015
9、渡边义浩《後漢における「儒教国家」の成立》,汲古書院,2009
10、徐冲《西漢後期至新莽時代“三公制”的演生》,《文史》2018年04期
11、邢义田《中国皇帝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秦汉皇帝与“圣人”》,载于氏著《天下一家》,中华书局,2011,页1-49
12、福井重雅《儒教的国教化》,载于:《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
13、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第一部《響きの帝国·漢代の楽制と祭儀》,文理閣,2013
14、侯旭东《丞相、皇帝与郡国计吏:两汉上计制度变迁探微》,《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4期
15、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6、好並隆司《前漢後半期の古制·故事をめぐる政治展開》,载于氏著《前漢政治史研究》,研文出版,2005
17、周金泰《王莽围绕时令的礼仪与职官改革——从古典国制的视角出发》,《史学月刊》 2018年09期
十一、东汉王朝的建立
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十章《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陈苏镇《〈春秋〉与“汉道”》,第五章《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中华书局,2011
3、胡宝国《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氏著《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
4、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第七章《後漢王朝の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宇都宫清吉《刘秀与南阳》,《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1993
6、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第三章《天下观念与中国古典国制的成立》,中华书局,2008
7、小嶋茂稔《漢代国家統治の構造と展開》,第Ⅰ部《後漢の成立と漢代国家統治の展開》, 汲古書院,2009
8、渡邉将智《後漢政治制度の研究》,早稲田大学出版部,2014(其中第六章《东汉洛阳城内皇帝与官员的政治空间》中译发表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三卷)》,中华书局,2013年)
9、邢义田《东汉光武帝与封禅》,载于氏著《天下一家》,中华书局,2011
10、廖伯源《秦汉史论丛续编》,第一部分《论汉光武帝》,中华书局,2018
11、伊沛霞《东汉的二重君主关系》,载于《西方学者中国中古贵族制论集》,三联书店,2018
12、安川俊介《後漢皇帝の旧畿巡行研究》,《西山学苑研究紀要》第13辑, 2018 p.1-13
十二、东汉地方社会的秩序
1、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5A,1961
2、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宝国《〈史记〉与战国文化传统》,氏著《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
4、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陈直《望都汉墓壁画题字通释》,收入氏著《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6、紙屋正和《秦汉时期县长吏任用形态的变迁》,《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8、東晋次《後漢時代の政治と社会》,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5
9、东晋次《后汉的选举与地方社会》,载于:《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先秦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小嶋茂稔《漢代国家統治の構造と展開》,第Ⅱ部《後漢における国家統治の構造と特質》, 汲古書院,2009
11、高村武幸《漢代の地方官吏と地域社会》,汲古書院,2008
12、侯旭东《汉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论“屯阝”“村”关系与“村”的通称化》,载于氏著《近观中古史》,中西书局,2015
13、邢义田《从战国至西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延续》、《汉代的父老、惮与聚族里居》,载于氏著《天下一家》,中华书局,2011
14、邢义田《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收录于:黃寬重主編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聯經,2009
15、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2,后收入《莱芜集》,中华书局,1983,页14-24,或《王毓铨史论集》,中华书局,2005
16、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汉代三老:“非吏而得比吏”的地方社会领袖》,载于氏著《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十三、东汉后期的政治冲突
1、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2、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
4、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
6、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
7、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一编《贵族制社会的形成》,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阎步克《孝廉“同岁”与汉末选官》,氏著《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
9、徐冲《东汉后期的“处士”与“故吏”再论——以〈隶释•繁阳令杨君碑〉所载“处士功曹”题名为线索》,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二卷)》,中华书局,2011年
10、廖伯源《论汉末“兵为将有"之形成》,载于氏著《秦汉史论丛(增订本)》,中华书局,2008
11、好並隆司《後漢期、皇帝・皇太后の政治と儒家思想》、《後漢期、皇太后・宦官の支配様式》,载于氏著《後漢魏晋史論攷》,渓水社,2014
12、陈苏镇《〈春秋〉与“汉道”》,第六章《豪族社会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华书局,2011
13、陈启云《关于东汉史的几个问题——清议、党锢与黄巾》,载于氏著《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陈启云《汉代的儒·法·道家思想》、《荀爽易传中的革命思想》、《荀悦与反汉思潮》,载于氏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吉川忠夫《党锢与学问——特别以何休为例》、《范晔与东汉末期》,载于氏著《六朝精神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6、多田狷介《漢魏晋史の研究》上篇,汲古書院,1999
十四、帝国与边境:五胡时代的序幕
1、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5A,1961
4、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马长寿《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罗新《匈奴单于号研究》,氏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
8、王明珂《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徐冲《“铁弗”新解》,收录于:童岭主编《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
10、聂溦萌《从“匈奴五部之众”到“五部领屠各”——对汉赵族群演变的考察》,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三卷)》,中华书局,2013
11、胡鸿《中古前期有关异族的知识建构——正史异族传的基础性研究》,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四卷)》,中华书局,2014
12、David B.Honey《刘渊、石勒兴起中的血统与合法化问题》、《中世纪匈奴的正统观》,收录于:童岭主编《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
13、托马斯·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第三章《中央秩序的崩塌:外族王朝的兴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4、狄宇宙《内亚史上的国家形成与阶段划分》,载于:《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古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5、森本淳《东汉末年的羌族与汉族》,载于:李凭主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16、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2013
17、陈健文《试论中国早期“胡”概念之渊源》,载于: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第六辑》,中华书局,2007
18、內田吟風《匈奴源流考》,载于: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译丛: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9
19、余大钧编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修订版)》,北方民族史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
十五、中平六年与汉魏革命
1、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
2、 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一编《贵族制社会的形成》,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 方诗铭《曹操·袁绍·黄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 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岳麓书社,2006
7、 于涛《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中华书局,2006
8、 徐冲《汉魏革命再研究君臣关系与历史书写》,第一章《关于曹魏的侍中尚书》,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9、徐冲《“二十四贤”与“汉魏革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0、徐冲《「門下功曹」から「侍中尚書」へ―「二重君臣関係」からみた「漢魏革命」―》(《从“门下功曹”到“侍中尚书”——“二重君臣关系”视角所见“汉魏革命”》),日本唐代史研究会编《唐代史研究》第19卷,2016年
11、徐冲《<献帝起居注>与献帝朝廷的历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
12、佐藤大朗《漢魏革命の固有性――「天子」の再定義と「禅譲」の創出》,《三国志研究》第九号,2014
13、楼劲《魏晋以来的“禅让革命”及其思想背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
14、大原信正《曹魏王朝成立史の研究》,中央大学博士论文,2014
15、津田资久《谶言“代汉者,当涂高”再考》,载于:《中国中古史集刊(第六辑)》,商务印书馆,2020
16、朱子彦《九锡制度与汉魏禅代——兼论九锡在三国时期的特殊功能》,《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17、孙正军《禅让行事官小考》,《史学集刊》2015年第2期
18、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19、华喆《高贵乡公太学问<尚书>事探微——兼论“天命”理想在魏晋的终结》,《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2期
20、范兆飞《走向禅让——魏晋之际阶层的固化与易代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18年第四期
魏晋~隋唐
一、引论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年
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版《唐长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
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胡宝国、阎步克《关于“南朝化”问题的讨论》,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25156/
5、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6、阎步克《族群互动与“南北朝”现象:一个体制问题的政治学思考》,《思想战线》2018年第3期
7、甘怀真《从天下国家的观点论中国中古的朝代》,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二卷)》,中华书局,2011
8、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增订本)》,第一编《中国中世社会论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谷川道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载于谷川道雄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
10、谷川道雄《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與東亞世界的成立》,载于《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7年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1、西嶋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载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局,1993
12、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第一编《汉唐异同论与六朝隋唐论》及《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13、伊佩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第二章《贵族家庭的历史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鲁西奇《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载于氏著《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二、魏晋国家的意义
1、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2、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一编《贵族制社会的形成》,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制度试释》,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4、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二编第二章《魏晋的九品官人法》,中译本中华书局,2008
5、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五章《官品的创制》、第六章《中正品与勋位》,中华书局,2002
6、徐冲《“禅让”与“起元”: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国史书写》,《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7、中村圭爾《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六朝贵族制论》,载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局,1993
8、谷川道雄《中国国家论序说——阶级与共同体》,载于氏著《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渡边义浩《西晉「儒教国家」と貴族制》,汲古書院,2010
10、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中华书局,2015
11、姜士彬《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中西书局,2016
12、窪添慶文《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13、窪添慶文《国家与政治》,载于谷川道雄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
14、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15、顾江龙《晉武帝“罷五等之制”解》,《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6、阿部幸信《魏晋南北朝皇帝玺管窥:玉玺、金玺与“传统”的虚像》,载于:楼劲、陈伟主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7、安部聡一郎《隐逸、逸民式人士与魏晋时期的国家》,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三卷)》,中华书局,2013
18、孙正军《制造士人皇帝——牛车、白纱帽与进贤冠》,载于:《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14
三、五胡时代的民族与国家
1、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杂胡考》,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2、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第一编《古代世界帝国的崩溃与五胡诸国家的兴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罗新《枋头、滠头两集团的凝成与前秦、后秦的建立》,《原学》6,1998
5、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堀敏一《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第四章《五胡十六国時代、華北における諸民族の国家形成》,汲古書院,2006
8、堀敏一《中华世界》,载于谷川道雄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
9、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国の基礎的研究》,第三部《夏の年号と国家観》、第五部《「十六国」諸国の国家観と民族認識》,汲古書院,2006
10、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国》,第四章《“十六国”的对外关系、佛教、国家意识》,商务印书馆,2019
11、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第一编《胡漢抗争と融合の軌跡》,汲古书院,1998
12、川本芳昭《论胡族国家》、谷口房男《南北朝时期的蛮酋》,载于谷川道雄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基本问题》,中华书局,2008
13、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第六章《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4、王安泰《皇帝的天下与单于的天下——十六国时期天下体系的构筑》,收录于:童岭主编《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
15、王安泰《漢趙封國與天下秩序的建構》,载于:《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7
16、雷戈《变夷从夏:五胡政治观念—实践分析》,《文史哲》2018年第5期
17、李海叶《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8、罗新《王化与山险——中古早期南方诸蛮历史命运之概观》,载于氏著《王化与山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19、童岭《石勒“赵王元年”与慕容俊“燕王元年”——从“春秋列国故事”看十六国前期政权的正统化》,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4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四、东晋的过渡
1、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收入氏著《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2、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3、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二编第四章《东晋贵族制的确立过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唐长孺《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6、陈苏镇《司马越与永嘉之乱》,收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小尾孝夫《永嘉之乱后的江淮士人与地域社会——以对广陵的探讨为中心》,收录于:童岭主编《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
8、小尾孝夫《六朝建康都城圈的形成與江右地區》,载于:《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6
9、刘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上篇《建康城》,台灣學生書局,1992
10、葛剑雄《永嘉乱后汉人对河西的迁移及其文化意义》,载于:《历史地理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越智重明《南朝の国家と社会》、《南朝貴族制と王朝交代》,载于氏著《中国古代の政治と社会》,中国書店,2000
12、陈美丽《高门大族抑或布衣素士?——南朝谢氏个案研究》,载于:《西方学者中国中古贵族制论集》,三联书店,2018
13、蔡宗憲《中古前期的交聘與南北互動》,稻鄉出版社,2008
14、孙正军《东晋南朝的东西省》,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三卷)》,中华书局,2013
15、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第一编,第三章《八王の乱と東晋の外戚》、第四章《東晋の母后臨朝と謝安政権》,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3
16、胡宝国《东晋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晚渡北人与东晋中期的历史变化》、《从会稽到建康——江左士人与皇权》,载于《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20
17、鲁西奇《东晋南朝的乡里制度及其实行》,载于:《中国中古史集刊(第六辑)》,商务印书馆,2020
18、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五、南朝的政治与社会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3、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论梁武帝及其时代》,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大出版社,1997
4、田余庆《北府兵始末》,收入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新版,2004
5、祝总斌《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收入氏著《材不材斋史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
6、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六章《中正品与勋位》、第七章《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中华书局,2002
7、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
8、冈部毅史《梁简文帝立太子前夜——关于南朝皇太子历史位置的考察》,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二卷)》,中华书局,2011
9、叶炜《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第三章《南北朝隋唐之际的官吏分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稻鄉出版社,2001
11、 戸川貴行《東晋南朝における傳統の創造》,汲古书院,2015(其中第一编第二章《东晋宋初的五等爵——以五等爵与民爵的关系为中心》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第二编第二章《刘宋孝武帝礼制改革同建康天下中心观之关系考论》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四卷)》,中华书局,2014)
12、權家玉《文武分區——南朝的空間結構與政治演變》,载于:《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6
13、李磊《六朝士风研究》,武汉出版社,2008
14、李磊《蕭梁時期東亞政權間交際網絡的建立與崩壞》,载于《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5、中村圭爾《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汲古書院,2006;《六朝政治社会史研究》,汲古書院,2013
16、姜望来《皇权象征与信仰竞争:刘宋、北魏对峙时期之嵩岳》,《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7、越智重明《梁陈政权与梁陈贵族制》,载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中华书局,1993
18、宫崎市定《六朝时期江南的贵族》,载于氏著《中国的历史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9、川合安《南朝貴族制研究》,汲古書院,2015
20、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政治と社会》(吉川弘文館,1963)、《魏晋南朝の人と社会》(研文出版,1985)、《魏晋南朝の貴族制》(研文出版,1982)
六、北魏平城时代
1、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
3、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
4、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5、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2010
7、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8、佐川英治《游牧与农耕之间——北魏平城鹿苑的机能及其变迁》(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二卷)》,中华书局,2011)、《北魏道武帝的“解散部族”與高車部族的覊縻政策》(载于《唐研究》(第二十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9、松下宪一《北魏胡族体制论》,北海道大学出版社,2007(《北魏胡族体制论》一文中译收录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
10、張繼昊《從拓跋到北魏:北魏王朝創建歷史的考察》 ,稻鄉出版社,2003
11、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及其他:北魏史論文集》 ,稻鄉出版社,2005
12、前田正名《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毋有江《北魏政治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
14、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第七章《北朝华夏化进程之一幕:北魏道武、明元帝时期的“爵本位”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5、罗新《北魏皇室制名汉化考》,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二卷)》,中华书局,2011
16、楼劲《北魏开国史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7、楼劲《魏晋南北朝隋唐立法与法律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8、孙正军《从“五等”到“三等”——北魏道武帝“制爵三等”原因钩沉》,《文史》2010年第1辑
19、赵永磊《塑造正统——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历史研究》2017年第6期
20、逯耀东《北魏前期的文化与政治形态》,载于氏著《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
七、北魏洛阳时代
1、田余庆《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收入氏著《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
2、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3、阎步克《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收入氏著《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
4、罗新《北魏直勤考》,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3
6、罗新《陈留公主》,收入氏著《杀人石猜想》,中华书局,2010
7、何德章《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5,1997
8、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收入氏著《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9、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
10、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11、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海豚出版社,2014
12、毋有江《遷都與北魏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變》,载于:《中国中古史集刊(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7
13、佐川英治《北魏洛阳城的中轴线及其空间设计试论》,载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2007年
14、阎步克《论北朝位阶体制变迁之全面领先南朝》,《文史》2012年第3期
15、刘凯《北魏九锡渊源与名物考辨——以物化礼乐为视角的北魏礼制渊源窥管》,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3
16、逯耀东《北魏孝文帝迁都与其家庭悲剧》、《北魏平城对洛阳规建的影响》,载于氏著《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
17、窪添慶文《北魏后期的门阀制——起家官与姓族分定》,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六辑)》,中西书局,2019
八、河阴与侯景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北魏镇戍制度考及续考》,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陈爽《河阴之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4,2007
5、罗新《另一个敕勒川》,收入氏著《杀人石猜想》,中华书局,2010
6、何德章《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8,2001
7、王铭《“正统”与“政统”:拓跋魏“太祖”庙号改易及其历史书写》,《中华文史论丛》2011-2
8、刘淑芬《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新史学》5-4,1994
9、谷川道雄《北魏末期的内乱与城民》,收入氏著《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佐川英治《东魏北齐革命と『魏书』の编纂》,《东洋史研究》64-1,2005
11、佐川英治《北魏六镇史研究》,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五卷)》,中西书局,2016
12、佐川英治《北魏末期的北边社会与六镇之乱——以杨钧墓志和韩买墓志为线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3、范兆飞《魏末城民新考》,收录于:童岭主编《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
14、窪添慶文《北魏后期的门阀制:起家官与姓族分定》,《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六卷)》,中西书局,2017
15、姜望来《论“永宁见灾”》,《史林》2009年第2期
16、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三编《贵族制社会的变质与崩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徐冲《元渊之死与北魏末年政局——以新出元渊墓志为线索》,《历史研究》2015年第1期
18、李万生《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九、北齐北周的对立与统一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陈寅恪集》版,2001
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三联书店《陈寅恪集》版,2001
4、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5、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第二篇《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第四篇《北朝东西政权之河东争夺战》、第五篇《西魏府兵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6、王仲荦《北周六典》,中华书店,1979
7、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九章《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考》、第十章《东西官阶互动与南北清浊异同》,中华书局,2002
8、罗新《另一个敕勒川》,收入氏著《杀人石猜想》,中华书局,2010
9、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第三编《北朝后期的新旧贵族制之争》、补编《府兵制国家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佐川英治《东魏北齐革命と『魏书』の编纂》,《东洋史研究》64-1,2005
11、平田阳一郎《西魏、北周的二十四军与“府兵制”》,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五卷)》,中西书局,2016
12、前島佳孝《西魏・北周政権史の研究》,汲古书院,2013
13、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鄉出版社,2002;《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87
14、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文津出版社,2006
15、萧璠《东魏、北齐内部的胡汉问题及其背景》,载于:邢羲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16、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载于氏著《读史存稿(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7、会田大輔《北周政治史与六官制》,载于:《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七卷)》,中西书局,2019
18、姜望来《祖宗与正统:北齐宗庙变迁与帝位传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9、赵永磊《神主序列与皇位传承——北齐太祖二祧庙的构建》,《学术月刊》2018年第1期
20、佐川英治《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所见的乡义与国家的关系》,载于: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十、四至六世纪的东亚世界
1、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3、唐长孺《南北朝时期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
4、荣新江《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历史研究》2007-2
5、薛宗正《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罗新《可汗号之性质》、《论拓跋鲜卑之得名》、《虞弘墓志所见的柔然官制》、《从可汗号到皇帝尊号》、《高句丽兄系官职的内亚渊源》,均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韩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9、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东アジア世界》,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
10、窪添慶文《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第十一章《四世紀的東亞國際關係──以官爵號為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11、堀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12、金子修一《隋唐の国際秩序と東アジア》,名著刊行会,2001
13、川本芳昭《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諸民族と国家》,第一篇《漢唐間における北中国の動向―民族問題を中心として見た―》、第四篇《漢唐間の民族をめぐる諸問題と東アジア》,汲古书院,2015
14、高明士《律令法与天下法》,第七章《天下秩序与“天下法”――以隋唐的东北亚关系为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5、王小甫《汉唐中日关系与唐代东亚新格局的形成》、《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载于氏著《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中华书局,2012
16、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
17、甘怀真《拓跋國家與天可汗──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载于:张崑将主编《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
18、葭森健介《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中国皇权——以六朝时期为重点》,《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9、陳三平《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八旗,2019
20、付马《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9~13世纪中亚东部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1、石见清裕《唐代的北方问题与国际秩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唐代的民族、外交与墓志》(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唐代的国际关系》(中西书局,即出)
十一、隋唐帝国的成立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
3、韩升《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韩升《隋文帝复起与江南政策的演变》,《厦门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5、牟发松:《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载于氏著《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滨口重国《所谓隋的废止乡官》,收入刘俊文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册
7、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
8、孙英刚:《南北朝隋唐时代的金刀之谶与弥勒信仰》,《史林》2011年第3期
9、黄永年:《敦煌写本常何墓碑和唐前期宫廷政变中的玄武门》,《文史探微》
10、孙英刚:《唐代前期宫廷革命研究》,《唐研究》第7卷
11、朱振宏《隋唐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文津出版社,2010
12、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第二部《天下大同の楽·隋の楽制改革とその帝国構造》,文理閣,2013(其中《隋文帝的乐制改革——以鼓吹乐的再编为中心》一文中译载于:《日本学者中国法论著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13、高明士《隋代中国的统一:兼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唐史论丛》 1998年)、《从律令制度论隋代的立国政策》(中国唐代学会编《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隋代的制礼作乐——隋代立国政策研究之二》(《隋唐史论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3)、《论武德到贞观礼的成立——唐朝立国政策的研究之一》(中国唐代学会编《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从律令制论开皇、大业、武德、贞观的继受关系》(《第三届中国唐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津出版社,1997)
14、Arthur F.Wright《隋代思想意识的形成》,收入段昌国等译《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1976
15、甘怀真《隋朝立国文化政策的形成》,载于氏著《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严耕望《从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积弊论隋之致富》,收入氏着《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7、张耐冬《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十二、武后与玄宗
1、陈寅恪:《武曌与佛教》,《金明馆丛稿二编》
2、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 》
3、黄永年:《说李武政权》 ,《文史探微》
4、赵雨乐《唐前期宫官与宦官的权力消长》,收入氏著《从宫廷到战场:中古中国与近世诸考察》,香港中华书局,2007年
5、山下将司:《唐初における『贞観氏族志』の编纂と「八柱国家」の诞生》,《史学雑志》111卷2期,2002年。
6、黄永年:《关陇集团到唐初是否继续存在》,《文史探微》
7、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8、罗汉《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9、罗汉《武曌皇与她的天女殿、诸神及国母们》,河南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10、孟宪实《论武则天称帝》(《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论武则天称帝的舆论营造》(余欣主编《中古中国研究·第一卷》,中西书局,2017)、《武则天时期的“祥瑞”及其历史书写》(《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中华书局,2017)
11、柏夷《中古时期对中国世界秩序的女性主义批判:以武曌(690—705年在位)》,载于氏著《道教史论集》,中西书局,2015
12、刘后滨《论唐高宗武则天至玄宗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载于《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任士英《唐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巫鸿《五岳的冲突——历史与政治的纪念碑》,载于氏著《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2016
15、金子修一《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第八章《则天武后时期明堂的政治作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16、吴丽娱《营造盛世——<大唐开元礼>的撰作缘起》(《中国史研究》2005第3辑)、《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04期)、《礼用之辨:<大唐开元礼>的行用释疑》(《文史》2005年第2辑)、《<显庆礼>与武则天》(《唐史论丛·第十辑》2008年)、《試析唐高宗朝的禮法編纂與武周革命》(《文史》2016年第01期)、《太子冊禮的演變與中古政治——從<大唐開元禮>兩種太子冊禮說起》(《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后武则天时代的礼法制作——以神龙格与太极格为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四十三輯)》)等篇
17、吕博《明堂建设与武周的皇帝像——从“圣母神王”到“转轮王”》(《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01期)、《转轮王“化谓四天下”与武周时期的天枢、九鼎制造》(《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唐初明堂设计理念的变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8、孙英刚《武则天的七宝 ——佛教转轮王的图像、符号及其政治意涵》(《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02期)、《从五台山到七宝台:高僧德感与武周时期的政治宣传》(《唐研究》第2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及《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相关章节
19、荣新江《胡人对武周政权之态度》,载于氏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2014
20、胡阿祥《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上篇,第十一章《唐:神尧皇帝的心志与自况》、第十二章《周:“圣母神皇”的“远祖姬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十三、唐代前期的国家支配
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04
4、李晓杰《疆域与政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0-28
5、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
6、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
7、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陈寅恪集》版,2001
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陈寅恪集》版,2001
9、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0、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高明士《中国中古礼律综论:法文化的定型》(商务印书馆,2017)、《律令法与天下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2、丸桥充拓《唐代军事财政与礼制》,西北大学出版社,2017
13、王贞平《唐代宾礼研究:亞洲視域中的外交信息傳遞》,中西书局,2017
14、朱溢《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5、金子修一《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研究》,序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附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第五章、第七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16、《日本学者中国法制史论著选·魏晋隋唐卷》,仁井田陞、牧野巽《<故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八重津洋平《<故唐律疏议>研究》、奥村郁三《<大唐六典>研究》、内藤乾吉《关于<唐六典>的施行》,中华书局,2016
17、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第二章《唐代國家禮典之修撰》,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18、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三联书店,2009
19、吴丽娱《对<贞观礼>渊源问题的再分析——以贞观凶礼和<国恤>为中心》(《中国史研究》 2010年02期)、《关于<贞观礼>的一些问题——以所增“二十九条”为中心》(《中国史研究》 2008年02期)
十四、安史之乱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三联书店《陈寅恪集》版,2001
2、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联经出版公司,1998
3、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载于氏著《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三联书店,2014
6、蒲立本《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中西书局,2018
7、藤善真澄《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中西书局,2017
8、仇鹿鸣《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前三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9、孙英刚《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人文杂志》2013年第2期;或氏著《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下篇第三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豆興法《唐肃宗改元宝应事发微》,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1、游自勇《怪异、书写与阐释:唐宋士人对安史之乱的“预见”》,严耀中主编《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294-322页
12、钟焓《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1期
13、林伟洲《安史之乱与肃代二朝新政权结构的开展》,花木兰出版社,2009
14、沈睿文《安禄山服散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5、孟彦弘《唐前期的太子问题与及其政治后果——兼论安史叛乱的因果》,载于氏著《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十五、唐代后期的国家形态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陈寅恪集》版,2001
2、唐长孺《唐代的内诸司使及其演变》,收入氏著《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
3、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陆扬《西川和浙西事件与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从新出墓志再论9世纪初剑南西川刘辟事件》、《9世纪唐朝政治中的宦官领袖——以梁守谦和刘弘规为例》,载于氏著《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隋唐五代》,收入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8、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04
9、堀敏一《唐末五代変革期の政治と経済》,前編,汲古書院,2002(其中《藩镇亲卫军的权力结构》一篇的中译文收入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3、谭凯《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第四章《晚唐藩镇》、第五章《黄巢和中古大族的衰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4、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5、吴丽娱《礼制变革与中晚唐社会政治》(黄正建主編《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再造“國恤”——試論<大唐元陵儀注>的禮儀來源》(《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
16、黄楼《中晚唐“宦官政治”与唐宋社会转型》,载于:《中国中古史集刊(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5)、《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中华书局,2019)
17、傅乐成《唐代宦官与藩镇的关系》,载于氏著《漢唐史論集》,联经,1991
18、林伟洲《中晚唐宦官權力結構之研究》、《唐德宗奉天定難前後宦官權勢之形成與演變》,载于氏著《中唐政治史研究論集》,翰蘆,2017
19、仇鹿鸣《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第六、七、八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0、费正清、基尔曼编著《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第四章《淮西:唐代中后期的自治藩镇》,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
十六、十世纪的新秩序
1、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第七篇《魏博二百年史论》、《五代之政治延续与政权转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第二章《走出五代:10世纪中原王朝统治人群的转变》,三联书店,2006
3、傅乐焕《辽代四时捺钵考》,收入氏著《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
4、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辽朝“横帐”考:兼论契丹部族制度》、《契丹名、字研究: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皆收入氏著《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
6、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皆收入氏著《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7
7、刘浦江《契丹开国年代问题 ——立足于史源学的考察》 、《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皆收入氏著《宋辽金史论集》,中华书局,2017
8、林鹄《南望:辽前期政治史》,三联书店,2018
9、高井康典行《渤海と藩鎮:遼代地方統治の研究》,汲古书院,2016
10、邓小南《试谈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载于氏著《朗润学史丛稿》,中华书局,2010
11、王赓武《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第七章《藩镇的衰落与新权力结构的出现 926-947》,中西书局,2014
12、陆扬《论冯道的生涯——兼谈中古晚期政治文化中的边缘与核心》,载于《唐研究》(十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或氏著《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3、礪波護《馮道:乱世の宰相》中央公論新社,2003
14、中嶋敏、周藤吉之《五代と宋の興亡》,講談社,2004
15、山崎覚士《中国五代国家論》,思文閣出版,2010
16、宫崎市定《从部曲到佃户——唐宋间社会变革的一个侧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7、内藤湖南《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载于氏著《东洋文化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8、王美华《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9、吴丽娱《唐宋之際的禮儀新秩序——以唐代的公卿巡陵和陵廟薦食為中心》,载于《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谭凯《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需要图书推广、加读者群的各位师友请添加小编微信(sjhj2072),并备注“学校/单位/专业+推书/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