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薛其坤院士,部分成果精选!

文摘   2024-07-18 23:50   内蒙古  

薛其坤,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巴克利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菲列兹·伦敦纪念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和复旦-中植科学奖等奖励与荣誉。2005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物理系副主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1年至2016年任清华大学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2013年5月至2020年11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12月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课题组网页:http://www.stmbe.tsinghua.edu.cn/#/index.

 

主要研究方向:扫描隧道显微学、分子束外延、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目前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是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 AIP Advances等的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编和Surface Review & Letters主编。


1. ACS Nano:SrTiO3(001)上氧空位诱导的单向电荷顺序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03317. 

在多种SrTiO3基异质结构中,研究人员发现了高迁移率的二维(2D)电子气体和低载流子密度的超导性,激发了人们对SrTiO3表面性质的浓厚兴趣。近年来,在单层FeSe/SrTiO3中发现的高-Tc超导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强调了表面结构的原子精度探测。基于此,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等人报道了通过对双-TiO2-δ-端SrTiO3(001)表面(√13×√13)、c(4×2)、混合(2×1)和(2×2)重构进行原子分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谱表征,发现了普遍的旋转对称性破缺,并对比了顶端和中间氧位点的偏压和温度依赖电子态。

图1-1. SrTiO3(001)-(√13×√13)表面的LHe-温度表征。

随着表面重构的先后进行和中间氧空位的增加,表面各向异性降低,功函数降低。有趣的是,c(4×2)表面出现了单向条形顺序,而局部(4×4)顺序出现并最终在(2×2)表面形成了远距离单向c(4×4)电荷顺序。本工作揭示了在旋转对称性破坏下,由于强而微妙的电子-晶格相互作用,氧空位诱导的强大的单向电荷顺序,为理解钙钛矿氧化物基异质结构的复杂行为提供了见解。

图1-2. SrTiO3(001)-c(4×2)、-(2×1)、-(2×2)和-(2×2) + c(4×4)表面的LN-温度表征


2. Nat. Commun.:超薄缺掺杂Bi2Sr2CaCu2O8+x超导体的涡熵和超导涨落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8899-6.

超导体中的涡旋有助于识别紧急现象,但涡旋的某些基本方面,如它们的熵,仍然知之甚少。基于此,清华大学张定副教授和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等人报道了通过测量Bi2Sr2CaCu2O8+x(BSCCO)的磁电阻率和能量效应,研究了缺掺杂BSCCO的涡旋熵。作者从不同掺杂水平样品的磁传输测量中提取了伦敦穿透深度。结果表明,超流体相刚度ρs与超导转变温度Tc呈线性关系,直至掺杂极低的情况。

图2-1.超薄BSCCO的制备与表征

在二维(2D)极限下研究样品,使得作者能够定量地提取London穿透深度。通过将同一批样品的磁电阻和能斯特效应数据相结合,得到了从最优掺杂(OP)到EUD状态下的涡片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掺杂量的减少,呈指数依赖性。此外,在EUD情况下,上面突出的能斯特信号扩展到大约40 K的有限范围。所得数据可以进一步与高斯超导涨落理论进行比较。总之,本工作为解决2D超导体中的涡流动力学和超导波动开辟了进一步的机会。

图2-2.不同掺杂水平超薄BSCCO中的电阻率信号


3. Nat. Commun.单晶胞FeSe薄膜中的电子不均匀性和相位波动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7350-0.

在SrTiO3衬底上的单晶胞FeSe薄膜,由于在±10 meV和±20 meV处有两个相干峰,其配对间隙显著扩大,因此科研人员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其中,原位传输测量是揭示新特性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清华大学王立莉副研究员等人报道了对具有双边界的连续单晶胞FeSe薄膜进行了原位微尺度电传输和联合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

图3-1. 1 UC FeSe/SrTiO3(001)的STM表征

作者在畴和边界上观察到两个空间上共存的超导相,具有明显的超导间隙(△1~15 meV vs. △2~10 meV)和配对温度(Tp1~52.0 K vs. Tp2~37.3 K),相应的两步非线性V~Iα行为,但在TBKT~28.7 K处同时发生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BKT)样转变。起始转变温度~54 K和零电阻率温度~31 K,分别与Tp1和TBKT一致。结果表明,FeSe/SrTiO3中展宽的超导跃迁与2D超导的明显双间隙特征和相起伏所导致的本征电子非均匀性有关。

图3-2. FeSe/SrTiO3的厚度变化和电子不均匀性


4. Nat. Commun.从拓扑边态识别单层FeSe中的S-波配对对称性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931-5.

确定SrTiO3上单层FeSe的配对对称性是理解增强配对机制的关键,其还指导寻找具有高转变温度的超导体。尽管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种对称是保持符号的S-波还是改变符号的S±-波仍然存在争议。基于此,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清华大学王立莉副研究员等人报道了从拓扑学的角度研究了单层FeSe的配对对称性。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谱技术,系统地表征了单层FeSe边缘和角落的超导态。

图4-1.单层FeSe的边和角模型

作者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制备了高质量的单层FeSe,并利用STM/S技术研究了不同边缘和角落的电子结构。作者既没有在(01)边缘观察到无间隙边缘模式,也没有在(11)边缘检测到ZBCP,其中拓扑平凡超导态是单层FeSe保持S波对对称性的有力证据。该成果也为确定其他铁基超导体的配对对称性铺平了有希望的道路。需指出的是,如果材料具有长程磁序,本方法的适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然而,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单层FeSe中存在长程磁序。

图4-2.单层FeSe(11)边缘的电子态


5. Nat. Commun.:Bi-2201单铜氧化物扭曲平面间的显著Josephson隧穿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525-1.

扭曲铜(Cu)酸盐结中的Josephson隧穿为配对对称性提供了试金石,这是理解高温超导微观机制的基础。范德华叠加的实验进展和紧急d+id波的提出重新点燃了这个问题。目前,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双CuO2平面的Bi2Sr2CaCu2O8+x(Bi-2212)上进行的,但结果存在争议。基于此,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和清华大学张定副教授等人报道了Bi2Sr2-xLaxCuO6+y(Bi-2201)与单个CuO2平面的连接,利用原位冷堆技术确保了不受影响的晶体质量和界面的化学计量。

图5-1. Bi-2201的扭曲Josephson结

作者制造了多个扭曲的Bi-2201结,其扭曲角度校准为接近45°。通过原子解析结构分析和低温传输研究,证明了它们的原子平面界面和不妥协的化学计量学。所有这些结都表现出明显的约瑟夫森隧穿,表明与预期的d波配对行为有系统的偏差。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其中一个结的常规和标准弗劳恩霍夫模式,校准的扭转角为45.0±0.2°。温度函数中频率加倍的缺失,加上整数菲斯克步长,强烈地反对了次显性库珀对共隧穿分量的存在——这是d+id波配对的关键成分。本研究证实了45°扭转Cu双分子层中存在明显的各向同性配对成分。

图5-2.扭曲结的传输性能表征


6. Natl. Sci. Rev.:金属δ-掺杂显著增强SrTiO3(001)单层FeSe薄膜的超导电性

原位链接:https://doi.org/10.1093/nsr/nwad213.

超导转变温度(Tc)是标志着费米子系统中宏观量子相参对态的开始。对于二维(2D)超导,配对电子在Tc处凝聚成相干超流态,Tc通常低于配对温度,在Tc之间的本征物理包括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跃迁和赝隙态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对于SrTiO3(001)上的单层FeSe超导膜,尽管通过光谱表征揭示了配对温度(Tp)为65-83 K,但测量的零电阻温度限制在20 K。基于此,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清华大学王立莉副研究员等人报道了在沉积FeSe单层之前,在STO(001)衬底上进行了Eu或Al原子的δ掺杂。传输测量结果表明,δ-掺杂STO上生长的单层FeSe薄膜的超导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温度为27 K,转变宽度为8 K,这是单层FeSe在非原位输运下的最高和急剧转变。

图6-1. Eu-掺杂/未掺杂SrTiO3(001)衬底上单层FeSe膜的传输测量。

利用液氦温度(~4.5 K)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光谱(STM/STS),作者研究了Eu掺杂和非掺杂Nb: STO(001)表面和事后沉积的单层FeSe薄膜的形貌和电子特性。Eu掺杂导致Nb: STO(001)表面氧空位(Ov)增大,功函数减小,导带最小值(CBM)降低,电子变化减小。在这种Eu-Nb: STO(001)上的单层FeSe薄膜表现出普遍扩大的超导间隙,表明cooper配对增强,电子均匀性提高。同时,单层FeSe中Fe空位的线缺陷显著减少并破碎成碎片,抑制了孤立畴的形成,提高了空间均匀性。作者认为,这些因素导致了在传输测量中观察到的变窄转变。

图6-2. Eu-掺杂/未掺杂Nb: SrTiO3(001)表面的原子尺度形貌和电子结构

·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分享最新科研资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所有转载内容,均不代表【科学10分钟】赞同其观点,不能完全保证其真实性。如若本公众号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科学10分钟】小编:19113530170,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谢谢。




·

计算运维鸟
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计算学术交流与技术讨论;长期公布VASP,LAMMPS,MS(Castep/Dmol3/Forcite),CP2K,OPENMX等计算软件在Linux系统下的安装与使用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