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t
2025/01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此书
自宋代以来,10世纪被认为是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一个辉煌转折点,产生了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等大家。
在五代十国(907–979)和北宋初期(960–1127),山水画开始逐渐从其他题材(如人物画、佛教绘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前的山水画常常作为背景或附属部分出现在人物画中,但到了10世纪,山水画逐渐成为画家的主要创作主题。
唐代(618–907)的山水画已有雏形,但此时的作品多为写实性和装饰性并重,山水画还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到了10世纪,山水画开始发展出具有精神性、哲理性和意境性的表达方式,从单纯的自然描写逐步过渡到以表达思想和情感为核心的艺术创作。
关于在这个转折点上产生的过渡性风格,艺术史学家巫鸿认为最好的例子是传为董源所作的《溪岸图》。
传董源《溪岸图》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董源对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表现“意境”和“气韵”的方面。董源以其空灵、简洁、意境深远的山水画风为后世山水画奠定了基础,他的山水画在后代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在宋代和元代,很多文人画家都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使得中国山水画走向了更加成熟和哲学化的阶段。
《溪岸图》的真伪和断代曾引起激烈争论,一个基本原因正是它的过渡和混杂性质,在保留早期风格的同时引入了新的因素。如两座高峰之间自远而近的Z形溪流明显来自唐代全景山水,其原型见于考古发现的盛唐墓葬山水画。此画也保存了以山水和人物为“双主题”的较早状态,与《梁伯鸾图》等画一致,但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画中的山岩从前景层层推至远景,与10世纪晚期的《深山会棋图》有一致之处;下部的宽阔水面也是10至11世纪出现的一种新形式。
这些带有不同时代特性的图式以尚显生硬的方式结合在《溪岸图》中,反映了全景山水从传统中逐渐脱出、进行实验性创新的过渡局面。方闻根据画上的“后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认为此画是董在南唐宫廷中创作的早期作品。虽然这个观点由于对题款真伪的存疑尚难以作为定论,但所隐含的“早期性”则是正确的。
在郭熙(约1000—约1090年)于一个世纪后提出的“三远”说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但1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横向构图更为宽广辽阔,最典型的就是系于董源名下的一系列画作,特别是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故宫博物院藏的《潇湘图》和上海博物馆藏的《夏山图》。这种图式横向延伸、以水景为主,营造出极其开放的空间感。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潇湘图》
董源《夏山图》
这种构图显示出画家的一个重要发明,即利用手卷这一传统绘画媒材,创造出山水艺术中空间和时间结合的一种新方式。随着横卷的展开,山水图像持续流动,处于无穷无尽的转换之中。
图文|陈硕整理
参考|巫鸿《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故宫博物馆
排版|陈硕
设计模板|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