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审:季晓云 庄英 | 撰稿:陈媛琳 | 编辑:余燕飞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上海一妇婴护理在线”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的异常凝结,阻塞管腔,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本次课程旨在向大家介绍如何有效的在生活中去预防血栓的发生及在发生血栓后的治疗。本期主题: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2024年10月25日10:00,我们邀请了西院一病区的陈媛琳老师,在西院门诊三楼胎心监护室等候区为大家讲解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内容,授课过程中老师耐心讲解,与听众们深入互动,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受到一致好评!
本期精彩回顾
01.
深静脉血栓概述
1. 概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 发生原因
①血液高凝状态——术后应激反应、失血失液等则可能引发血液高凝状态;
②血管损伤——手术操作、静脉穿刺等可造成静脉壁损伤;
③血流缓慢——手术创伤、麻醉、长期卧床等因素均可导致血流速度减慢;
3. 危险因素
① 妊娠、分娩
② 高龄、肥胖
③ 静脉曲张、卧床>3天
④下肢骨折术后
⑤手术、创伤、肿瘤
4. 临床表现
① 患肢肿胀、疼痛
② 皮温升高、浅静脉曲张
③ 严重者出现肺栓塞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
5. 发病率
① 围术期DVT的发病率因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异,骨科大手术发生率可达35%-75%。
② 孕产期VTE发生率约为1.2%。
③妇科术后VTE发生率为9.2%-15.6%。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DVT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肺栓塞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02.
1. 诊断方法
① 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
② CT血管造影
③ D-二聚体检测
④ 凝血功能检查
⑤ 核磁静脉成像
2. 预防措施
① 减少生活不良习惯(久站、久坐、熬夜、吸烟、喝酒、穿过紧的鞋袜)
② 穿弹力袜
③ 使用预防性药物
④ 踝泵运动
⑤ 定期体检
⑥ 多饮水
03.
深静脉血栓围术期治疗策略
1. 术前评估分级管理
① 评估内容细化:包括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既往病史、静脉血栓病史、肥胖程度等,全面评估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② 分级管理策略:根据患者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分级管理,高风险患者需采取更为严格的预防措施,如强化抗凝治疗、机械预防等。
③ 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水平会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升高并非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指标,还需结合其他检查进行诊断。
2. 术后密切监测
① 生命体征监测
② 凝血功能监测
③ 下肢症状观察
3. 术后恢复指导
①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在手术后尽早进行活动,勤翻身、踝泵运动、早期起床、行走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DVT的风险。
② 充足的水分摄入:合理的饮食和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血液的稀释,减少血液黏稠度,降低DVT的风险。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多于1500毫升。
4.“栓”了也莫慌
① 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升高,影响下肢血液回流导致血栓形成。
② 急性期卧床休息、腿部抬高: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疼痛。禁止按摩热敷患肢,动作幅度不可过大。
③ 随时关注患肢皮肤的色泽、足背动脉的搏动及皮肤温度等情况。若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及时呼叫医护人员。
④ 遵医嘱使用抗凝血药物,定期复查凝血指标及下肢深静脉B超,观察有无牙龈出血、大便出血等症状。
5. 栓不住,动起来,拥有“好孕”
第一节,踝关节屈伸运动:内勾脚尖,使脚尖朝向自己最大限度,保持5-10秒,然后绷直脚尖下压,保持5-10秒放松。3-5分钟一组,每天练习2-3组。
第二节,踝关节环转运动:以踝关节为中心作360度环绕,保持最大幅度。每分钟15-20次,持续3-5分钟,每天练习2-3组。
通过这样简单的屈伸脚踝,可以有效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出院后随访指导
04.
1.多喝水降低血液粘稠度;
2.适量运动如散步等;
3.饮食清淡,保持大便通畅;
4.休息时可抬高下肢,坚持踝泵运动;
5.坚持穿弹力袜;
6.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打针;
7.定期复查凝血指标及下肢B超;
8.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9.控制血糖、血脂;
10.出院后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