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专题+答案详解

文摘   2024-11-05 23:22   山东  

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0.(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文中指满,遍,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不同。

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

14.(3分)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答案】10.CEG 11.D    12.A    13.

1)(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

2)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 14.

①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

②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

③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

【导语】这两则文言文材料均围绕唐太宗李世民与窦建德的对战,展现了李世民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思考。材料一中,唐太宗通过观察敌情,巧妙利用地形和敌军懈怠之机,成功击败窦建德;材料二则展示了李靖与唐太宗的对话,探讨了战争中攻心与保持士气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深刻与智慧。整体凸显了知己知彼、随时察变的重要性,以及经典军事理论的实践应用。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

“学者”作主语,“诵”作谓语,“空文”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而为敌所诱”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

“苟……则……”是假设分句,意为“如果……,那么……”,故应在中间G处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满,遍/更加。句意:军队绵延横贯数里。/诸侯送给他的越多。

B.正确。均指“崤山以东地区”。句意: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

C.正确。倒下/没有。句意: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挖石头,掏大洞,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

D.“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错误。“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去世后,根据其生前功绩给予的称号,而庙号则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唐太宗庙号“太宗”,其谥号为“文皇帝”。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错误。原文“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意为:窦建德在汜水东边列阵,军队绵延数里。唐军诸将见了,都面有惧色。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乘”,登上;“东”,向东行军;“掩”,袭击。

2)“完”,使……完善;“坚”,使……巩固;“气”,士气。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可知,太宗观察到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渡过险地之后表现得非常喧闹,这表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容易出现混乱。

②由材料一“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可知,窦建德的军队在接近唐军驻守的城市前就排开了阵势,这显示了他们对唐军的轻视。

③由材料一“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可知,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消耗士卒的士气,导致士卒饥疲,必会自行退兵,唐军乘其后退时出兵追击,一定会获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领众人来援救。李世民扼守武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看见都面有惧色。李世民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眺望敌阵,说:“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一定将会自行退走,我们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窦建德军摆开阵势,从卯时直到中午时分,士卒们饥饿疲倦,坐在队列里,又互相争夺饮水。李世民说:“现在可以出击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再一齐展开旗帜,内外奋击,敌军大败,活捉了窦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喜欢发动战争就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会有战争则一定有危险。’这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人(统治者),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孙武所说的‘先制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保有我方士气),这即是了解自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即是了解对方。”唐太宗问:“《孙子兵法》中讲到瓦解敌军士气的办法是,‘敌人早上初至士气旺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士气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善于用兵的一定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懈怠思归时再去打击它。’此种讲法如何?”李靖回答:“一切有生命的生灵,(为了自己的存活)鼓舞振作进行斗争,至死也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气’使它这样的。所以用兵的方法,必须先考察我军官兵,激发起敢打必胜之仗的勇气,这样才能够去进击敌人。吴起所讲的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等‘四机’,‘气机’是首要的,没有别的道理,它能让每个士兵都自己敢于战斗,那么他就勇往直前,不可阻挡。所说的早上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已经三次击鼓进攻,但敌人的士气依然是不衰竭,又如何能一定使敌人懈怠思归呢?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吕惠卿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光言非是,其意以风朝廷耳。”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他语诋光。帝曰:“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光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以变更祖宗旧法,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知条例一司A已不当B置而置之C又于其中不次D用人E往往暴得F美官G以变更祖宗旧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上书分条陈述,与《促织》“细疏其能”的“疏”意思相同。   

B.市,交易,与《木兰辞》“愿为市鞍马”的“市”意思不相同。

C.所以,与《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用法相同。

D.徒,只是,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安石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却认为不可改变祖宗之法,他以汉武帝和汉元帝改变祖制导致国家出现问题为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B.针对吕惠卿的说法,司马光认为“刑罚世轻世重”说的并不是改变旧法,他还以修补房子为喻,说明旧法非不得已是不应改变的。

C.司马光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提到太宗曾制定的和籴法,认为该法虽有一时之效,但最后却成祸患,并由此判定了青苗法的结局。

D.司马光在给王安石的书信中,表明自己反对那些对其毁谤、污蔑的做法,并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主张是其用心过头和太过自信导致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司马光对设置三司条例司的看法,请简要概括。(5分)

        

10. C E 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句意:因此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做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

11. C 【解析】材料中的“所以”表凭借;“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表原因。

12. C【解析】“判定了青苗法的结局”不合文意,司马光只是担心他日的青苗法也会像和籴法一样成为祸害。

13.(1)三司使掌管天下的财富,没有才能的人罢黜他们是可以的,但不能让掌管政事的人干预三司使的事务。(“不才”“黜”“侵”各1分,句意1分)

(2)即使想要勉强劝说几句,(但)最终必定也不会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强”“见”“上报”各1分,句意1 分)

14.①用规程、条例行事,不适合辅佐君王。对百姓大讲功利,会侵害百姓的财富利益。②用人不当,扰乱了官吏升迁制度。③有些人改变旧法,只是沽名钓誉。(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施行新法的害处。迩英上书进献诵读,当读到曹参代替萧何的事时,皇帝说:“汉朝一直遵守萧何之法不变,行得通吗?”回答说:“岂止是汉朝,三代的君主也常常固守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法则,这个法则即使保存到今日也没问题。汉武帝采取高祖改变成规的办法,结果盗贼布满了半个天下;元帝更改孝宣帝时候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衰落。这样说来,祖宗之法是不能改变的。”吕惠卿说:“先王的成法,有一年改变一次的,‘正月始和,布法象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五年变更一次的,巡行境内的考绩制度就是这样;还有三十年变更一次的,‘刑法世轻世重’就是这个道理。司马光说的不对,他的用意在于讽刺朝廷罢了。”皇帝问司马光,司马光说:“布法象魏,是颁布原来的法规。诸侯国改变礼节和乐器的,国君在巡行时遇到就要诛杀诸侯王,这就是说这些不是可以随便改变的。关于刑法,刚建立的国家用轻法,混乱的国家用重法,这就是所谓世轻世重,但并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严重损坏就不要另造新房。公卿侍从们都在这里,希望陛下询问他们。三司使掌管天下的财富,没有才能的人罢黜他们是可以的,但不能让掌管政事的人干预三司使的事务。现在设立三司条例司,为了什么? 宰相用德行辅佐君王,怎么能用规程、条例呢? 如果用规程、条例,那是低级官吏所为。现在看到的详见于中书条例司,为什么呢?”吕惠卿不能回答,就用别的话来诋毁司马光。皇帝说:“互相讨论事情的错对,何必这样。”司马光说:“百姓放债收取利息,还能够蚕食剥削下等的人家,何况有政府督责的威仪呢!”吕惠卿说:“青苗法,是愿意借就借,不愿借的也不强迫。”司马光说:“无知识的老百姓知道借债的利益,但不知道还债的害处,不只是政府不强迫,那些富裕而放贷的百姓也不强迫。过去太宗平定河东,制定和籴法,当时一斗米十钱,百姓乐意和官府做交易。后来物价暴涨而和籴之法没有取消,终于成为河东的世代祸害。我恐怕他日的青苗法,也会像这样。

材料二:

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古来圣贤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其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通晓财利之人,让他们去大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小人,则本来要搜刮尽百姓的财富。因此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做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只不过是另出一番新意,用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这样它的危害已经够严重了。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测验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中,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和爱恋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注】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在观众看来,那骨节是一寸寸软溜下去的。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是在灶门口。整整三年,她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这个动作。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也是秦腔这门艺术的“绝活”。小生裴瑞卿(古存孝扮)终于被李慧娘从贾似道(裘存义扮)的私牢里救了出来。贾似道带着人,在满院追杀不止。第一杀手贾化(周存仁扮),一手举火把,一手提钢刀,一路死缠着慧娘与裴生不放。满台便刀光闪闪、鬼火粼粼起来。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并且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就在易青娥看他恢复练习这套“绝活”的过程中,他的眉毛、头发也是几次被烧焦。浑身依然被点燃的松香,烫得红斑片片。

苟老师曾对她说:“娃,唱戏就是个咽糠咬铁的苦活儿、硬活儿。吃不了苦,扛不得硬,你也就休想唱好戏。我为啥选你做徒弟,就是觉得你能吃苦,能扛硬。秦腔吹火,那个苦就不是人能吃的苦。那是鬼吹火,只有鬼才能拿动的活儿。不蜕几层皮,你休想吹好。”

的确,松香一旦被点着,变成明火,立马就会产生浓烈的烟雾。吹几十口火下来,无论什么地方,都会变得相互看不清脸面。足见演员是在多么难受的环境里演戏的。老师每次在棺材铺练一回吹火,看库的老汉都要骂他说:“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你每次一走,我都要为你打整好半天。松香末,松香油烟,都快把我头发弄成油刷子,鼻窟窿弄成油灯盏了。你看看,你来练几个月吹火,把窗玻璃吹成黑板了,把白洋瓷缸吹成黑碗了,把棺材铺吹成油坊店了,把一袋面吹成黑炭了。你还吹不好,看来你这个死男旦,也就只配去吹牛了,还吹火呢。”

“少废话,快给我泡茶。嗓子眼都快密实了。”一趟火吹下来,苟老师不仅嗓子密实了,眼睛睁不开了,而且呼吸也会极度困难起来。易青娥每练一次,都是要从房中跑出去,透好半天气,才能再回来吹的。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气力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三十六口“连珠火”上的。她按师父的要求,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吹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杀生》推向高潮时,她茅塞顿开,甚至突然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净,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铜器声全都淹没了。易青娥她舅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涌上了舞台,观众大喊:“燎扎咧!”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他已经奄奄一息。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老师翘起兰花指,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赶紧把耳朵贴上去。“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一口血从苟老师嘴里吐出。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边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朱团长就紧急决定,用身边的道具——贾府的太师椅,把苛老师抬上去谢幕。

大家就帮着把苟老师弄到了太师椅上,把“慧娘”抬上去了。

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

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了,眼睛已经闭上了。

(摘编自陈彦《主角》)

材料二:

陈彦的长篇小说,具有显著的“戏剧性”特征。他早期以地方戏创作为主,直面社会问题,而后开始小说创作,以其熟悉的“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观照传统文化的当代境遇与底层社会的现实人生。

(摘编自马加骏《陈彦长篇小说的“戏剧性”特征研究》)

【注】苟老师,指苟存忠,饰演旦角。

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存忠”“古存孝”“裘存义”“周存仁”,四位“存”字派老艺人的名字暗含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都浸润着传统义理。

B.“卧鱼”体现的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它不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绝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的思想意识内涵。

C.看库的老汉骂苟老师“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死男旦”,可见他对苟老师在棺材铺练吹火的不满和对其技艺的蔑视。

D.为了突出练“秦腔吹火”之苦,小说两次提到苟存忠“眉毛、头发”,要么“全烧光了”,要么“几次被烧焦”。

7.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外表与内在的才华形成对比,如苟存忠以“年近花甲的老人”的身份扮演有着“飘飘欲仙的身段”的妙龄女性。

B.“天地澄净,红梅绽开”句以实景衬虚情,活画出观众们的情绪被调动至最高点,与剧中的李慧娘一起共享惩治恶人的痛快与酣畅。

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动作、情态展示个性。如惯演旦角的苟存忠临终还习惯性地翘兰花指,这些典型细节描写戏味十足。

D.小说中陕西方言的使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地方性特征,如“嫽扎咧”,众多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义理也以口语化的形式出现。

8.为什么易青娥会茅塞顿开,甚至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9.材料二中用“‘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的评语来评价陈彦的小说创作,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10.CEG 11.C    12.C    13.(1)久而久之,各地志同道合的人又通过邮件给我寄来故事。由于共同的爱好,故事汇集起来,积攒的数量越来越多。

2)没有想到人受时运命数的限制,文章憎厌人的命运通达,等到放榜以后,叶生依然没有考中。 14.(1)个人喜好,本身喜爱搜集鬼神故事。

2)寄托个人怀抱,书写个人际遇。

3)揭露社会黑暗制度,抒发内心愤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身披香草的山鬼,引起屈原的感慨用骚体把他写进诗篇;牛鬼蛇神,李贺却嗜吟成癖。直抒胸臆,不迎合世俗,他们各有理由。我孤寂失意,犹如萤火,而魑魅争此微光;追逐名利,随世浮沉,反被魍魉讥笑。虽无干宝之才,一向却痴迷于奇异之事;颇类当年的苏轼,喜人妄谈鬼怪。耳闻笔录,汇编成书。久而久之,各地志同道合的人又通过邮件给我寄来故事,由于共同的爱好,故事汇集起来,积攒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说:人在中原,发生的事竟比荒蛮之地发生的更为奇异;眼前出现的怪事,竟比人头会飞的国度更加离奇。逸兴飞动,狂放不羁,在所难免;志托久远,如痴如醉,不必讳言。诚实之人,能不因此见笑吗?然而在五父衢头所听到的,或许是些无稽之谈。而三生石上的故事,颇悟因果之理。恣意放言,或可有理,不必因说话人的缘故而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意见。

我生之时,先父梦见一个病瘦和尚,袒露右肩闯进屋中。铜钱大小的一块膏药粘在乳旁。父亲醒后,正好自己生了下来,乳旁果有一块黑痣。并且,小时体弱多病,长大命不如人。门庭冷落,如僧人凄清幽居;笔耕谋生,似和尚持钵化缘。每每搔头自念,那和尚真是我的前身吗?因果相报,不能成佛升天;而随风飘荡,转生人间,身为贫贱。六道轮回,怎么可以说没有天理啊!唯独这半夜灯光,昏昏欲灭;书斋冷清,桌案似冰。集腋成裘,妄想写成《幽冥录》的续编;把酒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实是可悲。唉!霜后寒雀,栖树无温;冷月秋虫,依栏自暖。知我者,只有那些冥冥之中的魂魄了!

材料二:

河南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指;但是命运不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恰巧关东的丁乘鹤来担任淮阳县令。他见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便召叶生来谈话,结果非常高兴。便让叶生在官府读书,并资助他学习费用;还时常拿钱粮救济他家。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丁公对叶生的前途寄予极大的希望。乡试考完,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没有想到人受时运命数的限制,文章憎厌人的命运通达,等到放榜以后,叶生依然没有考中。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感到辜负了丁公的期望,很惭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听说,召他来劝慰了一番,叶生泪落不止。丁公很同情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着他一起北上。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公回家,从此闭门不出。没过多久,叶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经常送东西慰问他;可是叶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药,根本没有效果。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练习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戚,文中是“感到担忧”的意思,与成语“休戚与共”中“戚”的用法意思不相同。

B. 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C. 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

D. 朝,在文中是“上朝”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朝”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国人的非议指责。国相肥义支持他的改革,认为要成就大事不必顾及他人的非议。

B. 赵武灵王与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胡人骑马射箭,他认为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他,他也要这样做。

C. 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 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并让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至此开始颁布“胡服骑射”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14. 请综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答案】10. BDF    

11. D 12. D    

13. (1)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

2)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肇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14. ①与国相肥义商议如何取得国人的支持。

②派使者前往晓谕其叔父公子成。

③亲自前往拜访叔父公子成,向其当面解释,取得他的支持。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所以我希望能树立叔父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头。

“明德先论于贱”“从政先信于贵”句式对称,句意相关,由连词“而”连接,“而”前断开,“贵”后断开,即BD处断开;

“公叔之义”作“慕”的宾语,之间不断开,宾语中心语“义”即F处断开;

“以”目的连词,引出后句“成胡服之功也”,“胡服”为“功”的定语,之间不断开,“胡服之功”偏正短语作“成”的宾语,之间不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感到担忧,意动用法;/忧愁,祸患,名词。句意: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B.正确。都指“中原”。句意:我听说,中原是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C.正确。都是“(假如)没有”。句意: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D.错误。意思不同。上朝,动词;/使……朝见,使动用法。句意:公子成借口有病不来上朝。/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并让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错误。原文信息是“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意思是说“赵武灵王赏赐胡服给王叔公子成,公子成第二天便穿着胡服上朝”,文中“乃赐胡服”的主语是赵武灵王,而“明日服而朝”的主语是公子成,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暗于成事”“见于未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成事暗”“于未萌见”;“暗”,看不明白;“萌”,发生;“其”,还是。

2)“舍”,放弃;“袭”,仿效;“逆”,违背;“孰”,通“熟”,仔细;“图”,考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肥义曰:‘……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可概括出:与国相肥义商议如何取得国人的支持。

结合“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可概括出:派使者前往晓谕其叔父公子成。

结合“王自往请之,曰:‘吾国……’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可概括出:亲自前往拜访叔父公子成,向其当面解释,取得他的支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绝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向北侵略中山国的土地,(大军进攻)到了房子城,又来到代地,再向北进攻到了大漠之中,向西进攻到了黄河,登临黄华顶峰。他与大臣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骑马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但贤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这样做,)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我一定占有它!”于是他(带头)改穿胡服。

国中的人都不想这样做,公子成借口有病不来上朝。赵武灵王便派人前往说服他说:“家事听命于父母,国事听命于国君。现在我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章法,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务有一定的原则,政令得以执行是最重要的。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所以我希望能树立叔父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头。”公子成跪拜两次,道:“我听说,中原是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朝拜,是让四方蛮夷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使者把他的这番话报告给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于是亲自前往,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现在(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用什么来坚守呢?早先中山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领地,俘虏我们的子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恐怕鄗城已经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因此我决心改变服饰,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边的威胁侵略,一雪中山国之耻,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旧俗,憎恶改变服装,这是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赵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并且招纳擅长骑马射箭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 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后作G不足以用自食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 指从事, 这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中的“事”词义相同。

B. 归,指亲附,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相同。

C. 本,指事物的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D. 贵,指崇尚,这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管仲看来,治理国家要先使人民富裕,这样才易于治理,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让田地荒芜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B. 管仲认为,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C. 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这说明他理解中天是自然之天,未明白管仲真正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应以民为天。

D. 晋文公同咎季对话,并将对话内容告知车夫,在车夫的建议下,他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要修建屋室也不能以耽误农事为代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4. 两则材料关于治国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0. CEG    

11. B 12. D    

13. (1)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君主的重大事务,是治国的(根本)途径。(2)百姓亲附他(社会)就安定,辅助他(国家)就强盛,指责他(统治)就危险,背叛他(政权)就覆亡。

14. 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国要首先使人民富裕,要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从事工商业和制作奇巧之物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不足够来维持自家生活。

“为……者”意为“从事……的人”,“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故C处断开;

“而”字连接“一日作”和“五日食”,中间不断开,故E处断开;

“农夫终岁之作”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故G处断开。

综上,CEG处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舍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请允许我遵从您说的话去做。

B.“词义相同”错误。亲附。/称赞。句意:是人民亲附(这个国家)的原因。/天下就会归顺在仁者的统治之下。

C.正确。句意:事物根本确立了原则和方法也就由此产生。/每种事物都有起端和末端。

D.正确。句意:崇尚天。/不崇尚难以得到的货物。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D.“在车夫的建议下”理解有误,从原文“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可以看出,晋文公的命令并非在车夫的建议下下达。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粟者,王之本事也”,判断句,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务”,事务;“道”,途径。

2)“与”,亲附;“非”,指责;“背”,背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和材料二“ 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可概括: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国要首先使人民富裕,要重视农业生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治国的规律,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以后再治理他们。

从前,历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推崇它。一切治国的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工商业和华丽奇巧之物,禁止了工商业和华丽奇巧之物那么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必然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得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家富裕则军事强大,(国家)军事强大则战争取胜,(国家)战争取胜则土地更加广阔。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使人口增多、使军事强大、使国土增广、使国家富裕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工商业,禁止奇巧之物,而做有利于农事的事。现今从事工商业和制作奇巧之物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不足够来维持自家生活。这样那么人民就放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舍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那土地就荒芜了而国家也就贫穷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吃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王业。粮食,是人民亲附(这个国家)的原因;粮食,是财富得以聚集的原因;粮食,是领土得以开拓的原因。粮食一多那么天下的物产就都来了。粮食,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君主的重大事务,是治国的(根本)途径。

材料二:

孔子说:“君子必须致力于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确立了原则和方法也就由此产生。”如果根本不正那么它的枝末就一定会偏斜。一开始就不昌盛的最终必定衰亡。河间献王认为:“管子说:‘(百姓)粮仓里粮食充足,才知道礼法节义。吃穿充足,才能知道荣誉和耻辱。’”丰美的谷物,是国家昌盛,国中男女面貌姣好,礼义能够被践行,人心能够安定的原因。《尚书》中的“五福”以“富”为开始。子贡问孔子如何施政,孔子说:“先让老百姓富裕,让他们富裕以后再教化他们,这是治国的根本。”

齐桓公问管仲说:“做君主的应崇尚什么呢?”管仲说:“崇尚天。”桓公抬起头来看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空,当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他(社会)就安定,辅助他(国家)就强盛,指责他(统治)就危险,背叛他(政权)就覆亡。”

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住在您的西边?”咎季回答说:“是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向西边扩建您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功劳,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旁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臣的福气。”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来妨害百姓的住宅,要按一定的时间修建屋室,不准耽误农事。”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