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炼的科学解释
汪登伟
无论是早期的黄老修身或方仙技术(方术),还是晋唐的斋法、宋元的雷法,道门都强调通过炼养(或称修炼、修行[1]等)以达成其自他两利的功用,除鬼神信仰和玄理思辨之外,可以说道教炼养是道教信行(信仰与实践)核心中的核心,它是支撑道教信仰的基石,它也展现出道教独有的特色。
道教炼养的目的,简略的说,一是健康长寿,一是超凡入圣,一是利济世间,前两者是自利,后者是利他。而其手段,可以简化成内炼、外炼两种。内炼,指以自身这个生命活体为基础,进行精气神为主体的锻炼。外炼,指炼制身外之物,尤其以炼制“药物”为主以滋益自身的炼养。道教外炼中,以炼制金丹为代表,但假金石以坚固自身这条路差不多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有待运用基于生命本身的知识技术加以革故鼎新。而内炼,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传承演变,取得不小的成绩。明清以来,其知识与技术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只是,因为多种原因,近来变得滞缓难行。本文介绍内炼的初层入静和精气运化经验,并不揣鄙陋,尝试用科学知识加以解释,以期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道教内炼可验证的经验
典籍中记载的道教内炼经验的材料非常丰富,我们只选取初层入静和精气运化这两段工夫的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道教内炼法门众多,能够为身心健康提供服务,但入静得静是所有炼养取得较大成效的基础,也是必经阶段,所以《规中指南》引诗说“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2]。陈虚白是从心理的无念之静说的,道典中还有很多关于静的论述,如:《南华经》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3],《清静经》说:“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4]《存神炼气铭》说心一向纯静后,“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悬(玄)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5]。又如晋真人所言:“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是真功也。”[6]他们都强调由清静入道。可见欲入道、欲长生,先须得“静”,所以孟郊《求仙曲》说“仙宗静为根”。
那么,道教说的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可能有人误会静是无事的闲静,或者是死静(这些观念被炼养者批判很久了)。其实,静是蕴含极大活力的。邵雍有诗云:“天心复处是无心,心至无时无处寻。若谓无心便无事,水中何故却生金。”意谓无心后而得静境,但并非就了事了,而是能出水中生金——即丹家所说的静极而动,阳气发生。笔者依据典籍所述和自身经验,对最初的入静境界作了如下的界说:
所谓的入静境界,实质是一种身心高度和谐的“虚凝”状态……入静不单是心理(神经)的感受,也有生理(机体)的效应。从心理说,虚是指去除了散乱、昏滞等烦扰后呈显的空灵清虚感受,凝是指心神安然专注,难被内外诸境干扰的定心。从生理说,虚是去除了气血躁动、结滞后的空灵清爽,凝是肌骨连绵一体(肌肉若一——既绵实坚密又协调一致)而内力贯身(持身法)的融和统一。它是一种潜含目的性、高度有序化、具有良好协调性的清明虚灵、空爽安和、浑然一体状态,在行住坐卧中都能感受到。[7]
入静之后,精气积聚达到饱和状态,进而身心虚豁,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将有精气运化之事。精气运化后,会极大的刺激身心,产生多种特殊的感官觉受。最为明显的就是会出现气动、光明、热能与喜乐经验。如《太平经钞》说:“暝目还自视,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时。身为安着席,若居温蒸中。”[8]《显道经》说:“久久自见其田,明如日光,气到如涌云。”[9]《沁园春》丹词说“温温铅鼎,光透帘帏”[10]《金丹四百字说》说:“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欢合,魂魄如子母留恋。”[11]以及伍守阳说的“六根震动”和柳华阳说的“痒生毫窍,身心快乐”等等。
精气运化,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即它遵循一定的径路。此种径路,以气为代表,我们称其为气脉[12]。其径路,一种自然而而然的,一种是人为造就的。自然而而然的,指以生理基础构成的原本的径路为依循,如所说的脊脉督脉、三田径路与中黄之脉。人为造就的,即是气动后,用意念将之引动而行,如彭南起炼功时,感觉“有气汨汨从中起,稍引之,其动如风,其暖如火,以次周其身,如贯珠然”[13]这种,丹书说督脉两边的二脉、《性命圭旨》说的卯酉周天之脉就是此类。
笔者尚未达到气脉经验,只能以古人的经验为参考,下面仅举柳华阳依据实修经验所绘的精气径路图为例。
柳华阳任督二脉图
柳华阳此图中的督脉,如果按照闵一得所说,应为黄道,在心后脊前,即还要往身体中轴线靠近一些。
二、道教内炼的科学解释
入静和精气运化,古人主要依据经验描述,大体依据宇宙生命的生成返还、动静休息论而言,而没有作细致的解释。其精气概念,也非常宽泛,缺乏精准。这里试用科学知识加以翻译。
1.熵減是道教内炼的科学原理所在
如前对入静境界的界说,入静是有目的性的,且其呈现出整体的有序化与协调性。其目的之一,就是使个体生命系统健康长寿。我们知道,生命系统就是在抗争热力学第二定律,降低总混乱度(“熵”),才能保持健康长寿[14]。道教炼养当然也不例外。
所谓的“有序化”,指在人体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中,重新进行有序化的工作。从心理说,即是让大脑专注思维乃至无念,从而减少散乱,形成正念(正念有两类,一是无念之念谓之正念,一是有序化的正思维,也称真意)为主的心境。从生理说,是消除气血躁动与沉滞,从而让身体能量更加有序。所谓的“协调性”,指内在的细胞、组织、系统及其对应的能量与心理达到优化协作,降低内部掣肘,而处于更有用、更高效的状态。身心的协调有序,让生命处于健康的低能耗状态,有利于减轻代谢负担,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大致还能延迟细胞端粒的变短时间[15]。
精气运化后,对身心进行大改造,其有序、协调程度更为加大,也能从外界得到更多的“负熵”(道教炼养有象薛定谔所说“从环境中吸取‘秩序’来维持组织”那样的,而内炼则多从自身熵减中寻求出路,这或许会带给我们新的启示)。这种有序化、协调性,正是熵減的具体操作。
总体说来,生命,就是在与熵抗争,而炼养,则是这种抗争的升级版、高级版。有人说道家(丹道)就是在“与天争衡”,从这个角度说不错。
2.低层次系统功能的活化及精气的凝聚运化是炼养取得成效的关键
就个体生命系统来说,参与代谢的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系统是生命的基础,内分泌系统是生命的调节者,神经系统是生命的管理者,而大脑是最高级别的管理者。大脑每天不是主动就是被动的发出各种思虑、情感、欲望等指令,很多都不符合低层系统自身运转的法则,因此极大的干扰、抑制甚至损坏了低层系统的功能,导致健康出现问题。[16]
道教炼养则在弱化高层次系统错误指令的影响(即所谓的“君道无为[17]”),由是低层系统得到活化与强化。如入静后,交感神经功能受抑,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从而抵消应激反应,增大免疫功能。呼吸沉匀,肺活量增大。微循环增强(其最初表现如指尖有电麻感,进而手指头略有微胀感,盘坐时感到双腿软绵舒适,腰腹有温热感等等),双向调节脑血流量。白细胞吞噬功能增高,纠正性激素异常[18]。肌肉凝滑,内力持身等。
低层次系统的活化与加强,会促进精气的凝聚贮存,在身心凝定等条件下会被激活而运化。《黄庭内景经》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19]意谓炼养者没有什么神奇的,只是凝聚精气而有所成就而已。张无梦说:“国犹身也。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矣;心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矣。”[20]俞琰说:“身犹国也,心犹君也。心定则神凝气和,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21]则运用道家理论,说明心君(大脑)不妄加干涉且凝定,则有精气运化之事。精气运化大致是其积累到一定量后的变化,目前尚未找到相关的科学实验与理论支持。那么,道门炼养所说的精气是什么呢?
3.科学解释精气、气脉的尝试
精气是个复合概念,所指复杂。文本中,有时精气同指气(如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有时精专指“液”(如说“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即液态的精华之物。气,指“轻动”之物,不仅可以指气态、粒子态之物,也可以指能量。不仅可以指生理现象,也可以指心理现象。
道教炼养将现有身体的精气分作后天、先天两种,并说炼化后天精气成为先天精气(炼化即转化。但其先后天所指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不讨论)。后天精,常指生殖之精,也指饮食精华,后天气指呼吸气。而先天精气之精多指人体内的液态精华,包括了分泌之液态物和内分泌经由体液而作用于躯体靶细胞之物等;先天气多指富有热电的、能够增益生命力的、对肌体有很大益处的气态之物,也指生命本有的能量。气液相生相成,所谓“气中生液,液中生气”[22],可以将之分成能量(“火”)与体液(“水”)两个相互融合的系统。
精气运化,必定会感受到喜乐,这种喜乐大致是由生物电和激素产生的,如痒生毫窍,酥痒快乐,体表感觉如蚁动风行等,就是生物电变化引生出来的感觉,而宁静安然自得之乐,则是由内啡肽带来的觉受。也必定会出现光明境,此光明境大致是光电刺激视神经而有,或许也与松果体感光有关。可见,精气中的能量除热能外,还富有电能、光能。
热气及光电等生物能在神经、肌肉等细胞、组织、系统内传递,依循着固有的路径,其中反应最大的莫过于神经系统了。所以典籍中最重视的气脉就是“还精补脑”“肘后飞金晶”之脉,即脊、脑之通道。而产生超常养生作用的,无过于从大脑降下“金液”而作用于身体之脉。此金液大约与脑液、垂体分泌物、间充质干细胞等脱不了干系,所以丹家说此“金液还丹”有“返老还童”——维系肌体活力、修复肌体损伤之功。这两个脉道,丹家早已指出,如刘希岳说:“夹脊双关至顶门,修行径路此为根。华池玉液频须咽,紫府元君遣上奔。”[23]后世称作督任二脉。
作为精气运化径路之气脉,自有生理基础。从近来经络研究的成果看,气脉的生理基础,大致是从中胚层发育出的以结缔组织(包括血管内血液、血管外固有结缔组织和神经系统中的结缔组织等)为核心的生理系统[24]。
目前道教界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而忽视真修,教外实证此精气及其径路的资料也不多,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如果有了相关案例,并结合神经、内分泌、结缔组织等知识和相关仪器协助[25],经过定性定量分析(如入静脑电会变化,可以做脑电图检测;精气运化后体表温度会变化,可以用做红外成像检测,等等),大致会在气脉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如果有更加充实完善的气脉理论,大约也会对中医经络的完善产生促进作用,也会促进人们对生命更加深入的认识。
入静与精气运化,无疑会提升身心健康,增益寿命,但健康长寿还有其他方法和事宜,因与主题关系较远,本文就不说了。
[1]修字从道家而来,如《老子》说“修之于身”之修。炼字从方仙家之金丹派而来,主要是用火炼金石(因此写作煉,也写作鍊)。另有水炼一法,即用醋或其他液体浸化金石。养字,从传统养生一词而来。行字,从宗教行持一词而来。
[2]《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84页。
[3]《道藏》第16册,第415页。
[4]《道藏》第17册,第142页。
[5]《道藏》第18册,第458页。
[6]《道藏》第23册,第697页。
[7]见拙文:《修真入静:境界、次第与原理方法》,(香港)《弘道》2021年第3期,第85页。本文中“高度有序化”与“具有良好协调性”的文字位置进行了调换。
[8]《道藏》第24册,第314页。
[9]《道藏》第24册,第314页。
[10]《道藏》第18册,第646页。《显道经》大约是王图《道机经》的残本。这是除《黄庭经》之外,最早记叙丹田功法的了,他已经提出两个核心要素:光、气。
[11]《道藏》第24册,第161页。
[12]气脉的详细探讨,参见拙文:《丹道气脉说》,(香港)《弘道》2022年第2期。
[13]虞集:《道园学古录·九万彭君之碑》,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27页。
[14]薛定谔说:“生命以负熵为生。就像是活有机体吸引一串负熵去抵消它在生活中产生的增量,从而使它自身维持在一个稳定而又低熵的水平上。”[奥]埃尔温·薛定谔著,罗来鸥、罗辽夏译:《生命是什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第78页。
[15]伊丽莎白博士认为冥想、气功、太极和瑜伽等身心修炼方法能够使免疫细胞的端粒酶增多或者使端粒变长。[美]伊莉莎白·布莱克本、[美]艾丽莎·伊帕尔著,傅贺译:《端粒 年轻、健康、长寿的新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第134-139页。
[16]参考:陈小野《层次/舒展:入静养生的原理》:“入静养生的原理在于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从而消除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
[17]无为,针对人之作为而言,但不是无所事事,而指“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为。道家说无为,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妄为之意,即有辅万物之自然之为,但不敢妄为。一是道法自然之意,即自然而为,无须强加作为。君道无为,其意指上层系统只须做好本分的调控之事,并辅佐、纠正低层系统的错误即可。
[18]参考:徐斌等主编:《心身医学 心理生理医学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354-355页。
[19]《道藏》第6册,第535页。
[20]陈葆光:《三洞群仙录》,《道藏》第32册,第263页。
[21]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21页。
[22]《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62页。
[23]刘希岳:《太玄朗然子进道诗》,《道藏》第4册,第920页。
[24]参考黎天德:《中国经络的生物学来源与中胚层理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第3期,第415-417页。黎天德:《经络中胚层理论:现代生理学与哲学研究》,《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第4期,第233-246页。原林、焦培峰、唐雷、黄文华:《中医经络理论的物质基础:结缔组织、筋膜和自体监控系统》,《中国基础科学》2005第7卷第3期,第44-47页。原林、白宇、黄泳等:《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理论》,《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第1期,第1-5页。原林编:《筋膜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什么是经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37-47页。气行之脉,民国时医家有直接将之释作神经的。如杨如候《灵素生理新论·论古方士以脑为一脏》(1923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社出版)中说“任脉为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丛”“督脉为神经中枢”。
[25]民国时,千峰老人赵避尘就已经运行解剖知识、现代仪器讲述丹法了,如其说“脑髓分大脑,主神精,中间有一胞,是先天炁胞,即是真性,修者修的是此性炁,解剖学曰水房。下是小脑,主运动,内有神经系管,下通延髓,即是脊髓,又名督脉管”,说“任督……余曾亲自行过千有余次,以为证验。又在医院,以解剖方法,用爱克斯光镜,亲自考证之,决非欺人之语”等,见《性命法诀明指》。关于赵避尘对西方医学的汇通,参考郑术《当中国内丹遭遇西方身体——赵避尘著作里的中西汇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文章已刊于《武当》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