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是阴极之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标志着即将进入最寒冷时节,但同时也是阳气始生之时,生命的活动也将开始缓缓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中医理论认为,阴极则阳,阳极则阴,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从这一天起天地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象征着一个新的循环开始,万物自此有欣欣向荣之势。![]()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此时,阳载阴升,万物复苏,至春季发陈,阳气出地,草木再生,一年之计重始矣。阳气归根反出之途,春气渐蒙,惊蛰出地,云行雨施,则一切阻滞必随龙雷发越。
![]()
![]()
一候:蚯蚓结。东汉蔡邑《月令章句》的说法:“蚯蚓在穴,屈首下向,阳气气动则宛而上首,故其结而屈也”。古人认为,蚯蚓是阴屈阳伸的生物。地气趋于寒冷之时,蚯蚓的身体是向下的。进入冬至时节,阳气微生,蚯蚓的头开始转而向上,所以这个时候,蚯蚓身体的形状像是打了结儿的绳子一样。![]()
二候:麋角解。《故宫知时节》解释:麋,就是俗称的“四不像”。古人认为它为泽兽,属阴。“麋为阴兽,冬至阴方退,故解角,从阴退之象。”冬至一阳生之际,麋角感到阳气萌发,鹿角脱落,此乃“阴退之象”。![]()
三候:水泉动。《淮南子》记载:“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礼记集说》:“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言枯涸者,渐滋发也”。冬至“水泉动”,是指因为阳气萌生,井水开始上涌,泉水开始流动。或许只有一点一滴的滴落,但毕竟已经不再是“默泉”,不再是完全干涸或者冰凝的状态,这是古人的细节捕捉,以及由此感知时令的见微知著。冬至习俗
画九
从冬至开始进入“数九”,意味着最寒冷的日子即将来临。民间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等谚语,用来形容天气的变化。而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在中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传统。这一习俗源于东汉名医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相传,张仲景发现乡亲们因寒冷而耳朵冻伤,于是用羊肉和祛寒药材包成饺子,煮汤给乡亲们喝,不仅治好了冻伤,还温暖了人心。从此,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如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已成为冬至最温馨的时刻。![]()
除了饺子,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冬至吃汤圆,寓意家庭和睦、生活甜蜜。无论是饺子还是汤圆,这些美食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冬至不仅是自然界的转折点,也是人们感恩天地、缅怀先祖的日子。在这一天,许多家庭会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人们会在祖先的牌位前摆放供品,如水果、糕点、香烛等,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事业顺利。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也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从中医阴阳理论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阴阳转化,在运动中构成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生也要顺应此规律。
![]()
冬至养生,饮食是关键。这个阶段应以补阳、补精、补肾为主,多食用温热、滋补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黑豆、核桃等,这些食物可以补益阳气,增强体质。此外,冬季应少食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黄帝内经》中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至时节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的恢复。此外,冬季应避免长时间待在室内,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冬季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于干燥,以免损伤皮肤和呼吸道。
《黄帝内经》提到“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要注意保暖,不要无缘无故地泄露皮肤,以防受风寒侵袭。受风寒的侵袭会使人体的阳气反复受到夺失,尤其是头部、颈部、后背、双脚、肚脐和膝关节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容易受寒,导致疾病。
《黄帝内经》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至阶段不仅要注意身体的调养,还要注重情志的调养,要静神少虑,保持心情舒畅,在工作、学习之余稍做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以振奋精神,但又不可过度兴奋,需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阳气过度耗伤。此外,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分享快乐,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