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神池县的小学教育
文摘
2024-11-01 07:52
山西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于县城文庙东侧首建蒙养小学堂。1908年,利民堡亦办起蒙养小学堂。是年,经县内知名人士刘煌、李捧霄倡议,刘庆云于县城首办女子小学堂,教师1人,学生30余人。之后,县内较大村镇均改私塾为初等小学堂,收7岁儿童入学。时,全县共有初等小学堂60余所,学生约800余人。1916年(民国五年),县城蒙养小学堂改名国民小学校,首任校长刘诚,学生50余人。与此同时,乡村小学堂均改名国民小学校。据《山西省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记载,1917年,全县国民小学68所,教师71人,学生994人。1918年,县城宋如琼所办私塾改为实验小学(亦称“南庵小学”)。1922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60%多。1929年,县城实验小学并入国民学校,时国民学校有教员6人,学生百余人,按年级编为4个班。1937年“七七”事变前,小学教育有较大发展。据《山西省统计年编》记载,1933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5754人;1934年,全县小学213所,教师219人,在校学生5495人,占学龄儿童85.12%。1939年,日军入侵,境内多数学校被迫停办。1940年3月,县(人民)政府于东峪、红崖子、烈堡一带吸收当地知识分子18人,恢复初级小学18所,是年8月,又恢复11所,29所初级小学共有在校学生878人。1945年全县解放前,中共辖区内有初级小学45所,教师48人,在校学生1477人口。1945年,接收日伪和新开办初级小学57所。时,全县共有初级小学102所,在校学生3390人。1947年,本县久旱不雨,6月,学校全部奉命停办,师生防旱备荒。翌年,全县恢复初小32所,教师36人,在校学生1040人。1949年有初小59所,教师71人,在校学生2180人。1950年9月,全县所有停办学校全部恢复。1902年,政府令各级书院皆改为学堂。1906年,遂将县城“观华书院”改为“神池县高等小学堂”,首任校长王业(宁武县人)。1916年又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教师1人,学生1个班,30余人。1922年改称神池县第一高等小学校。1925年扩为3个班,教师增到8人,学生120余人,因校舍不足,曾占用文庙部分房屋。1918年,为适应县内女子求学要求,于县城女子小学校增设高级班1个,遂将女子小学更名为“神池县女子高等小学校”,毕业1班后再招1班,每班学生30人,1937年日军侵占宁武县城后停办。1922年秋,胡佩绪于八角堡创建第二高等小学,初创时只招1个班。学生30余人,教师1人,后增至2个班,校长1人,教师3人,学生90余人,校舍22间。翌年改称第三高级小学。1923年秋,义井建第二高等小学,首任校长姚希皋,初招1个班,学生30余人,教师1人,后增为3个班,学生120人,教师5人,校舍30余间。1924年,赵秉彝创第四高级小学于利民堡(今属朔州),赵任校长,教师2人,初招1个班,学生30人。1927年,利民堡区制撤销,移四高于大严备村,校舍20间。1933年该校撤销,学生并于二高。1930年,大井沟小学校设高级班1个,学生19人。至1937年“七七”事变,20余年间,全县5所高等小学共毕业学生1700余人。1939年,日军入侵,5所高等小学均被迫解散。1940年冬,县(人民)政府与偏关县合办“神偏完小”,由张勉生组建,首任校长赵继武,教师2名,设于偏关县南堡子村,当年招收1个班,40余人,本县学生占一半。1941年20余名学生升入晋绥二中,该校又招学生30余人。之后,每年招收1个班,40余人。1944年8月,因日军扫荡,学校迁于偏关县泉儿上村,无集中校舍,学生住宿和上课均借用民房民窑。1945年3月八角堡解放后,学校迁于八角堡西2里韩家坪村,仍借用民房。该校系中共培训干部的学校,办学5年多,共毕业4个班,本籍学生80多人,多输送于中共党、政、军内。1945年8月全境解放,9月于城关建第一完全小学,招1个高级班,40余人;义井建第二完全小学,招1个高级班,40余人;韩家坪原神偏完小迁至八角,称第三完全小学,3个高级班120余人。其时全县小学高年级5个班共200余人,教职员20余人。1947年均因防旱备荒停办。1948年9月恢复城关第一完小,招高级班1个,学生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