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回来北京了,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二趟回国了,飞十几个小时真的累得不要不要的。
我感觉虽然我在漂亮国也就呆了大几个月,但是我这次回来居然有点不适应,车多人多。开车出去转了一圈,拐个弯都找不到空隙,然后就立刻怂回来,觉得自己不能开了。看来人真的是一种忘性很大的动物。
所以我现在的状态是,呆在漂亮国不适应,回来也不太适应。倒是小孩,几乎无缝倒时差,生龙活虎极了。可见,中年人不仅内心顿感了,身体能屈能伸的能力也差多了。再参照父母,我们年纪要再上去,似乎也要更加关注慢性病防治了。
不过一开始吃,我就满血复活了。京城集各地美食之精华不说,餐厅内景菜式花样都是一绝,服务更是没得说,不像漂亮国服务费收了20%但是服务却是基本没有的。这方面国内真的遥遥领先,生活舒适。
吃之外的第一件事,居然是买买买,光昨天就到了17个快递~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北京生活的必需品,比如小孩夏季衣服,防晒用品,厨房用品等;另一类是要带回美国用的东西,比如隐形眼镜,各类小工具之类。
一方面是美国买有些东西挺麻烦,比如买隐形眼镜要先去测个视力,然后还得约好久,像我这种偶尔出席活动戴一下的,直接淘宝日抛是最方便的。另一方面是贵且选择少,以前我记得还有不少朋友会从美国海淘,但是通胀之后,漂亮国东西涨价,美元汇率又高,选择也不多。也可能是我的原因,我去打折商场或者奥莱淘不到东西,然后亚马逊之类的电商网站我又觉得没有淘宝选择多。而一些生活小工具,我总觉得Temu卖的质量差还送货慢。
但是说实话,我觉得淘宝上很多东西也是涨价了。尽管有618活动,但是很多单品的折后价格还是提升了。所以国内通胀到底是个数据?大家的感觉怎么样?因为统计数据有采样误差,然后被权重以后也会有偏差。反而是这种微观的体验,有时候很能说明问题,春江水暖鸭先知。
除了买东西,我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看医生。用我们家娃的话说,她的美国医生每次都是“好的,我看过了,你确实病了,但是很抱歉我不能给你开药,你回家好好喝水”,这就是他们的治疗方案!我还和我的医生详细讨论了为什么他们喜欢“话疗”,然后她告诉我主要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感冒7成是病毒引起的,所以不能确诊是细菌感染的话,吃药无用。但为了那3成的细菌感染去化验似乎也没太大必要...我有个同事久咳不愈医生就是不给开药,后来从国内贩运了阿奇过去,几天就好了~
不过我主要是看一些慢性毛病。我有个同事她老公装顶灯摔下来摔到腿了,X光显示没有骨折,但是非常疼,需要做核磁进一步确认。由于核磁费用大概需要3000美金,所以需要保险公司先批,然后能做检查的机构也少,预约需要较长的等待时间。终于,他在摔后一个月后做上了核磁,但是医生认为意义已经不大,过了护具最必要的时期,只能慢慢养着了。这个就是美国医疗的一个缩影。比如我的乳腺、血糖,以及关节问题,美国医生按他们的指南(病症不够重)都没办法给我开单子(我的保险还几乎是0免赔),所以她觉得最优解就是你回中国挂号看~
那广为传播的美国医疗很发达,这个是怎么来的呢?美国医疗不仅门诊效率低(预约时间长,用高且保险未必覆盖),而且操作很不熟练。我儿子抽几管血就得半个小时,要签字,拿工具,消毒,然后扎针扎了好几次才抽出来,看到国内三甲递单子、坐下、撩袖、扎针、摁住、走人2分钟搞定,我真是热泪盈眶...然后好几次美国抽完血给贴的胶布还不在伤口上,真是无力吐槽...但我个人觉得他们的长处,可能是创新和机制。
创新主要指的是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案,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人才密度高,新药和新设备容易在全球获得市场,因此能支撑比较大的研发投入,容易有产出。而机制主要是筛查方面的。某个年龄以上会统一做乳腺钼靶筛查,直肠筛查,牙科保险通常包免费的洗牙,还提供免费的宫颈HPV疫苗,荨麻疹疫苗等,对人群的高危高发疾病进行早期筛查和防治有效提高了平均寿命。要是看个门诊,做个小手术,真的是国内怒甩美国几条街~当然,医疗这一块我仅是患者体验,说的不一定对,请大家留言补充。
此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见各大机构的朋友,看看今年各家的后续市场观点,是否有一些投资机会。这周已经陆续参加了一些路演。其中有个印象比较深的体会。
大家还记得22年年末那一波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崩塌的行情吗?当时债券市场遭遇了较大的动荡,债券基金大幅回撤,连银行理财都跌破1块钱,可谓惨烈。这周有机构对当时的市场进行了一次复盘。为什么当下要做这个复盘呢?因为债券已经牛了挺长时间了,如果经济修复,股市上涨,银根收紧,债市也未必不会有回撤,对于风险的应对我们从来不能不未雨筹谋。
要做好债券投资,一般要关注三个要点,产品的杠杆率,债券久期和标的的信用状况。我们先看信用状况,目前流动性极为宽松,高评级和低评级债券的收益率相差很小,所以下沉信用能为债券基金做赚的收益很有限。至于久期,同样,如果配置一些期限过长的债券,后面一旦银根边际趋紧,甚至加息,债券估值下跌的幅度都会比较大。所以不少债券基金已经进入比较防御的配置状态。
但是我体会比较深的,是对于杠杆的看法。22年那一波债券深度调整,最后回撤控制得比较好的产品,还是对杠杆能够有效运用的产品。通常,当债券基金收益上行的时候,投资者就会增加申购,使得资金涌入产品,但是这个时候配置的债券通常没有好的收益。而当市场深度调整的时候,不少债券开始凸显投资价值,但是这个时候基金又往往会因为巨额赎回不得不卖掉一些信用良好收益突出的债券,造成踩踏。
这个时候个人投资者逆势买入债券基金其实意义不大,因为资金量太小,来自于其他投资者的巨额赎回还是会逼迫基金低价卖出优质资产。但是基金本身如果有比较通畅的融资渠道,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对基金产品放杠杆,逆势增加仓位,就能获得很好的收益。
所以对1年半以前的市场进行复盘,对于未来基金管理人如何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对于我们选择债券基金,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我们不应该一味去选收益相对较高的债券产品,也要看看市场极端情况的时候这些产品的回撤控制得怎么样,从而去选出长期优秀的管理人。
事实上,股票投资也是如此,真正能够应对恐慌的,后续都获得了可观的回报。所以债市也好,股市也好,楼市也好,每一类资产的具体属性不同,评估方法各异,但是好的心态,和对恐慌以及狂热的应对,却是有着深度统一的内里。对我来说,和不同机构交流,往往也能获得提升~真是充电之旅!
--END--
更多辣妈的热点文章:
欢迎关注辣妈的其他公众号:
辣妈有观点:不定时发布辣妈近期看到的好文,好观点。
辣妈会投保:帮助你智慧投保,为美好的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