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电池』北理工庞思平、黄河、吉维肖团队Angew: 偶氮化合物的骨架重构助力低电位、高容量有机负极,应用于可充电碱性电池

文摘   2024-12-17 09:35   英国  


研究背景


水系可充电电池因其固有的安全性和低成本,被认为是大规模能量存储的理想选择。其中,镍基碱性电池是一类成熟的技术,通常采用氢氧化镍 (Ni(OH)₂) 作为正极,并搭配多种负极材料。尽管此类电池已实现商业化应用,但对更高性能负极材料的探索仍在持续推进。

第一代Ni-Cd电池因其高毒性及其能量密度长期停滞(仅约35 Wh/kg)而逐渐被淘汰。Ni-H₂电池利用轻质气态氢作为负极,展现出高的质量能量密度,但由于需要昂贵的高压储氢罐和贵金属催化剂,其应用范围主要局限于航天领域。Ni-MH电池采用储氢合金作为负极,但稀土合金的成本占电池总成本的45%,且其使用寿命受限于电极粉化和金属离子溶出等问题。相比之下,Ni-Zn电池被视为是下一代碱性电池的有力竞争者,其负极采用廉价且能量密度高的锌金属,输出电压高达 1.65 V。然而,锌在充电过程中易形成枝晶,导致循环寿命受限,严重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的进程。因此,开发耐用、可持续且经济的负极材料对推动水系碱性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有机负极材料相较于传统的金属基负极,具有环境友好性和结构多样性的显著优势。此外,其反应机制从金属负极的“溶解/沉积”模式转变为 “离子配位/解配位”机制,有效避免了金属负极易腐蚀和体积变化等问题。目前,用于碱性电池的有机负极材料主要包括醌(–C=O)和吩嗪基(–C=N–)的小分子以及共轭聚合物。然而,小分子在放电态下常面临溶解问题。例如,还原态的醌(对苯二酚,–CH–OH)易发生去质子化形成对苯二酚负离子(–CH–O⁻),导致其在碱性溶液中高度溶解。此外,有机负极材料还面临氧化还原电位不足够负的挑战。为了开发兼具低电位高比容量本征不溶性的有机负极材料,亟需通过变革性的设计策略,构建超越传统醌和吩嗪框架的新结构范式,已突破现有的瓶颈。

近年来,极地探险、航空航天以及寒冷地区的日常应用对碱性电池的低温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Ni-MH电池在低温下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例如,在–25°C下以0.5 C放电时,AA规格的Ni-MH电池仅能提供约一半的额定容量,这主要归因于多孔MH负极中氢原子扩散缓慢以及电解液结冰所致。通常,通过添加有机抗冻剂或采用抗冻水凝胶可以有效降低电解液的冰点,但这些材料在碱性环境下往往发生腐蚀或分解,导致性能衰减,限制了其应用。另一种策略是提高KOH电解液的浓度以降低冰点,但高浓度KOH溶液的强腐蚀性对开发与之兼容的负极材料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研究内容


有趣的是,偶氮化合物(N=N)及其还原态(N–N)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和显著的Brønsted碱性,这使它们在碱性介质中能有效避免结构降解或溶解。与传统的MH合金不同,偶氮化合物凭借其质子配位存储机制,有望实现快速的反应动力学。这些特性表明,偶氮化合物在碱性电池中具有高性能有机负极材料的潜力,尤其在低温条件下的高效运行中展现出优势。

基于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对传统偶氮化合物骨架进行重排,设计了一类具有低电位和高容量的有机负极材料——苯并[c]噌啉及其衍生物(BCCs)。BCCs是一类具有稠环结构的偶氮化合物,结合了强芳香性和Brønsted碱性,使其在碱性溶液中展现出低氧化还原电位和本征不溶性。将其与商业化Ni(OH)2正极配对时,BCC||Ni(OH)2电池展现出高达297 mAh g−1的容量、1.3 V的工作电压,以及超过16,000次的超长循环寿命。更重要的是,该电池在8 M KOH电解质中,即使在−85 °C的极端温度下也能高效运行,显著提升了镍基碱性电池的环境适应性。此外,我们进一步将BCCs负极与二氢形式的4,4’-偶氮吡啶正极配对,探索了全有机碱性电池的可行性。该全有机电池展现出236 mAh g−1的高容量、1200C的超快充能力,以及易于回收的优势。总体而言,骨架重排策略为开发高性能有机负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推动了碱性电池的发展。该工作以Skeletal Rearrangement of Azo Compounds Enables Low-Potential, High-Capacity Organic Anodes for Rechargeable Alkaline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研究亮点


提出“骨架重排策略”这一新概念,为有机分子电化学性能及物化性质的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BCCs具有显著的强芳香性和Brønsted碱性,提升其在碱性环境下的循环稳定性。

⭐ BCC||Ni(OH)2电池展现出高达297 mAh g−1的容量、1.3 V的工作电压,以及约16,000次的超长循环寿命。

⭐在8 M KOH电解质中,BCC||Ni(OH)2电池在−85 °C的极端低温下依然能高效运行,大幅提升了镍基碱性电池的环境适应性。

⭐BCC||AZPY-2H全有机碱性电池展现出236 mAh g−1的高容量以及1200C的超快速充放电能力。

示意图1. 芳香族偶氮负极材料的设计思路

 


图文导读


图1. (a)偶氮化合物的1H NMR光谱(注:Z/E异构体的混合物)。(b)6 M KOH溶液中的溶解性试验。(c)还原态的有机负极材料的溶剂化能计算。(d)AZB-2H和(e)BCC-2H在NaOD/D2O溶液中的1H NMR光谱,以及它们各自NMR溶液的照片。(f)DSC曲线。

 
图2. 各种偶氮化合物的(a)CV曲线和(b)LUMO能级。(c)AZB和BCC分子的ICSS(1)zz值和NICS(1)zz值的彩色填充轮廓图(红色区域表示芳香体系)。(d)AZB和BCC的AICD图。(e)不同偶氮分子的ESP,其中蓝色和红色区域分别表示负电荷和正电荷。红色,O;灰色,H;深蓝色,N;浅蓝色,C。(f)BCC的质子化途径,以及BCC及其质子化产物在还原过程中的ESP。 

图3.(a)Ni(OH)2||BCCs电池的工作机理。(b)扫描速率为1 mV s-1时,Ni(OH)2和BCCs在6 M KOH中的CV曲线。(c)BCC在不同pH值电解质中的CV曲线,插图为BCC在这些电解质中的溶解情况。(d)BCC和Ni(OH)2在不同KOH电解质中的CV曲线。(e)不同KOH电解质中Ni(OH)2||BCC电池的GCD曲线和dQ/dV曲线。(f)BCC2−在碱性条件下从水分子中捕获质子的示意图。(g)Ni(OH)2||BCC电池在6 M KOH(1 C=297 mA g−1)中的倍率性能。(h)对应的GCD曲线和不同速率下的dQ/dV曲线。(i)不同扫描速率下BCC的CV曲线。

 
图4. (a)Ni(OH)2基电池在0.5 C倍率下的GCD曲线。Ni(OH)2||BCCs电池在(b)0.5 C和(c)20 C下的循环性能。(d)Ni(OH)₂||BCC)电池在不同循环次数后的EIS。(e)偶氮材料与其它已报道的用于碱性电池的有机负极材料在氧化还原电位和比容量方面的比较。(f)BCCs与商业化碱性镍基电池中其它负极材料的逐项比较。

 

图5. (a)在-85°C下冷却的KOH溶液的照片。(b)KOH溶液的DSC曲线,冷却速率为10°C min-1。(c)KOH溶液的离子电导率。(d)0.5 C下,Ni(OH)2||BCC电池的低温性能。(e)Ni(OH)2||BCC电池在0.5 C倍率下,8 M KOH中的GCD曲线,以及(f)对应的EIS谱图。(g)KOH溶液的拉曼光谱。(h)KOH电解质的配位环境示意图,以及在-85 °C下为LED供电的Ni(OH)2||BCC电池的照片。

 

图6. (a)Azpy-2H||BCCs电池的工作机制。(b)4,4'-Azpy和BCCs在6 M KOH中的CV曲线,扫描速率为1 mV s-1。(c)4,4'-Azpy和BCCs的LUMO能量和氧化还原电位,以及相应的LUMO能级。(d)不同扫描速率下4,4'-Azpy的CV曲线。(e)Azpy-2H||BCCs电池的GCD曲线。(f)Azpy-2H||BCCs电池在0.1C下的循环性能。(g)Azpy-2H||BCC电池的倍率性能。(h)已报道的全有机水系电池与Azpy-2H||BCCs电池的性能比较。

 


研究结论

该工作提出的骨架重排策略为降低有机负极材料的电压以及提高其稳定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基于该有机负极的电池在极端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的优异性能,大幅提升了镍基碱性电池的环境适应性。这些发现为未来耐久、可持续且适用于严苛环境的水系碱性电池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献信息

Jiapeng Zhao+, Wenjin Zhang+, Dawei Du, Zhihao Liu, Weixiao Ji*, He Huang*, Siping Pang*. Skeletal Rearrangement of Azo Compounds Enables Low-Potential, High-Capacity Organic Anodes for Rechargeable Alkaline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2025, e202419887.doi.org/10.1002/anie.202419887 



团队介绍

共同第一作者:

赵嘉鹏,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系二次电池体系。

张文瑾,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

通讯作者:

吉维肖,硕士生导师,2017年取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指导老师:艾新平教授。2019至2022年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指导导师:Deyang Qu教授。2022年入职北京理工大学,担任材料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设计与开发新型电活性分子应用于储能领域,包括锂(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以及新型电池体系,如水系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期刊。

黄河,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特立青年学者,入选海外高层次计划青年项目。长期从事有机电化学方向的研究,发展并商业化了多款储能材料,参与编著学术专著2本,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Chem. Rev.,J. Am. Chem. Soc.(5篇),Angew. Chem. Int. Ed.(7篇)等。承担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担任Battery Energy与Carbon Energy等期刊的青年编委。

庞思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含能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工作。以通讯作者在JACS、Angew.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等200余篇。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1)、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排名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1),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团队招聘

因科研需要,团队诚聘有机合成、储能化学或化学工程背景博士后2-3名和科研助理1名。我们将围绕有机合成与储能技术的交叉领域开展研究。有意者请发送简历至hhuang@bit.edu.cn;课题组桌面端主页:http://www.bite3lab.com/

  • DOI

    https://doi.org/10.1039/D4EE00881

水系储能 Aqueous Energy Storage 声明
      本公众号 AESer 致力于报道水系储能前沿领域的相关文献快讯,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

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宣传,同时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投稿与合作,具体事宜可发送邮件至aqueousenergystor@126.com,或添加下方小编微信,我们将在第—时间回复您。


← 长按添加小编微信~

水系储能

水系储能
致力于传播与水相关的能源转换前沿科研资讯的非营利性公众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