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课堂演讲系列(3)| 在天地间找寻文化与生命的自觉之二——2021年10月26日博士生讲课记录整理

文摘   2024-11-08 09:01   湖南  




▲▲▲ 


与世界共在:创造力的来源与教育的原点(二)


教育的原点:培养对于世界的爱和一体性

创造力的源头,就是持续的、多样的、开放的美好经历的积聚和孕育。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孕育一颗博大、宽广的心灵。这些话说起来好像很诗意,不着边际,但是我们要明白,恰恰是诗意的、不着边际的东西,才最贴近你自己。很难想象一个对于生活、对于春云夏雨秋月夜毫无感受的人能够做出有益于人类的创造。他也许能够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创造,但他很难去把握这一创造背后的价值。爱因斯坦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演讲中说到的,你们一定要记住,在这些数学等式之上,我们所有的创造和努力是一定要带给人类以幸福。这就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生命体验,其中孕育着一种强盛的创造力,同时也孕育着对世界的爱。正是爱推动着我们去创造,同时提示着我们创造的最终目的和方向。

这就回到了一个问题,即教育的原点到底是什么?教育的原点并不是创造力本身,而是对世界的爱。也就是说,创造是在爱中。今天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我们一开始就把人连根拔起,并没有让孩子进入这个世界之中,而只是让孩子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之上。也就是说,我们是让孩子作为一个割裂的个体活在这个世界之上,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活在世界之中。我们的艺术教育、我们的体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充分地活在世界之中,融入这个世界之中,与世界一起律动。特别是对早期教育来说,一定要避免理智化,避免那种让每一分钟都有效、每一分钟都科学合理的做法。那些看似科学合理的,恰恰是最不科学合理的。我之所以强调孩子要多读诗歌,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内在的敏感性,还有孩子对世界的亲近感。孩子的游戏、交往,还有我们带孩子去看日落日出等等这些壮美的东西,以及去看小动物,接触小花小草,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与世界的亲近感,让他的生命变成向着世界的生命,而不仅仅是只装着自我的生命。只装着自我的生命是悬空的、孤立的。有很多人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学生做自己,这一定不能够绝对化。不存在纯粹的“自己”“自己”就是你所经验的世界。

刚才我们讲的就是窦桂梅身上所体现的身体力行的创造力,并不完全是由理智的综合而得出的创造。现实之中的创造往往都是这样一种诗性的创造,就是在突然之间的迸发。我们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你想不清楚的问题,突然之间就想清楚了,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你苦思冥想,不断在输入,最终就顿悟了。这就是生命中的“洞见”时刻。生命就如一个黑箱,有的时候会豁然打开,但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和投入,不确定在某一刻就突然打开。孩子的发展也是一样的,绝对不能指望我输入了某种东西,就一定会产出什么。我们的输入和产出具有非一致性。

当然,谈了诗性的创造,还有理性的创造。诗性的创造来源于自我与世界的同一性,即自我与世界的同在。理性的创造也同样重要,那就是踏踏实实地积累。

现在很多人大谈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个东西不是不重要,而是他们没有抓到核心的东西。批判很重要,但批判一定要有前提。现实生活中,那些批判性思维很强的人,那些喜欢“较劲”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幸福。这里涉及到我们如何合理看待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有的人借着苏格拉底来强调批判性思维,但实际上,苏格拉底虽然批判雅典城邦、批判他周围的人,但他从来没有看不起雅典人,从来没有想到要离开雅典。他的目的是要教育城邦,要让城邦变得更好。我和城邦始终是同一的,这才是苏格拉底批判性思维的根源。不以同一性为基础的批判会把一个人孤立起来。黑格尔曾言: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狭隘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无关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同样,青年人也没有受过虚妄性的否定精神,和一种仅只是批判劳作的无内容的哲学的沾染。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最熟悉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小逻辑——柏林大学开讲词》)

生活中过于“较劲”的人之所以难免会过得不幸福,就是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先行地把自己孤立起来了。一个人一旦先行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就会总是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而不能去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人与世界。这并不是说不要批判,而是批判的前提是你本身与世界的一体性。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尤为如此,不能一开始就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一定要建立在对世界的爱的基础上。一个人必须先行地体验到与世界的共在与共契,然后再寻求跟世界的分离。这就是中国的传统,一定是从“天人合一”,再到“天人相分”,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复到“天人合一”,达到整全。一旦我们先行地出离于世界,这样的个人就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他将从根本上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命运。

                          
投稿地址
1、邮箱【zgsnpyxxlm@163.com】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学校系列文章
2、邮箱【gdianjiaoyuyanjiu@163.com 】古典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系列文章

投稿格式
1、标题为【投稿】+【单位名/作者名】+【文章标题】
2、已刊登的论文需要标明发表杂志名称、发表时间
3、已发布的公众号文章需要附上图文链接


 推荐阅读   


 中国少年培育学校联盟


➁ 刘铁芳:培育中国人: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


➂ 刘铁芳:育中国少年  成生命气象 ——中国少年培育实践体系建构(上)


➃ 刘铁芳:育中国少年  成生命气象 ——中国少年培育实践体系建构(下)


刘铁芳:培育“中国人”: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


➅ 刘铁芳:走向整全的人:个体成长与教育的内在秩序


➆ 刘铁芳:爱与丰富: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


➇ 刘铁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论新时代我国教育目的的蕴含


刘铁芳人文教育
2017年12月9日,本人领悟中国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自信豪迈的“中国人”为取向,由此而提出“中国少年”培育体系构想。本公众号以中国少年培育为中心,深入探讨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路径,以提升当代中国教育的精神格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