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再深化 加速推进城市副中心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事   2024-11-05 17:02   北京  

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近年来,通州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回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为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在活化资源要素、深化产业组织等方面持续发力,城市副中心经济运行更加顺畅,产业集聚态势愈发显现,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构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城市副中心区域特色的高质量经济体系是落实好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应有之义和必然之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新时代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一轮的历史机遇。通州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工作要求,持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催生创新发展动能,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样板。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护航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对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的城市副中心来说,聚焦经济领域改革全速竞跑、全力突破,是持续夯实综合承载力的迫切需要。城市副中心历经8年建设,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等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梯次推进,以有效投资筑牢城市运行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更加凸显。要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健全项目谋划储备等一系列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更好发挥疏解非首都功能、服务保障中心城区作用。聚焦经济领域改革全速竞跑、全力突破,是不断积聚经济内生动力的迫切需要。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基本形成六大产业布局和三大未来产业领航的“6+3”产业集群[1]发展态势,产业持续向“新”提质。要加快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培养生长的体制机制,持续积累创新发展优势,用经济实力稳步跃升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聚焦经济领域改革全速竞跑、全力突破,是持续增强城市吸引力的迫切需要。城市副中心坚持修“颜值”、塑“气质”、增“活力”,城市热度和人气流量不断攀升。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持续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改革成果,加快实现“近悦远来,心向往之”的发展愿景。聚焦经济领域改革全速竞跑、全力突破,是有效提升辐射带动力的迫切需要。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承担着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任。要以处理好同雄安新区、中心城区、周边地区“三个关系”为主线,以产业联动发展为引领,探索更多打破区域限制的改革举措,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力争成为“一核”带动“两翼”、发展辐射三地的新增长极。

深化城市副中心经济领域改革,要坚持全局观。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关键一子”,尤其要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等关系,实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要坚持创新观。每一轮改革任务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从“增减并行”的产业腾笼换鸟,到“筑巢引凤”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再到“向新而行”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前的通州区和当下的城市副中心,始终坚持观念更新与路径创新,其中的“疑难杂症”和“裉节难点”更要用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来实现破局突围。要坚持人民观。改革的初心在于为了人民,动力来自人民,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就是为了加快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城市副中心必须坚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牵引,推动经济等领域改革创新,以产业发展丰富就业供给,以商业发展丰富消费供给,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以改革破题解题,推动政策“含金量”转变为发展高质量

党中央高度重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5次来到城市副中心,并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市副中心的领航定向和亲切关怀。城市副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深化规划、建设、绿色发展、疏解协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等领域改革,用足用好党中央赋予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助推经济发展持续向新向好。

活化资源要素,为经济发展添薪蓄力。优化行政体制,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充分发挥职能,承接的3批次308项市级赋权顺利运行,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四统一”机制,“通北”示范区执委会揭牌推动“一体化”走深走实。新成立7个街道办事处,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行政区划和职能配置更加合理。活化土地要素,探索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供给、政府统筹资源整合力量的土地利用机制,建立“拆五还一”数据平台,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拆违腾地净减量提前实现2035年减量目标,“用地功能兼容与建筑复合利用”是北京市唯一获评的“中国改革2022年度市域改革案例”。精简审批手续,创新重大项目全程代办、“拿地即开工”等模式。东小马项目仅用26个工作日就实现“交地即交证”,邓家窑项目仅用64个工作日就取得预售许可,先后刷新手续办理速度,以高效要素保障为经济发展提速赋能。

深化产业组织,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不断健全产业体系,立足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的“3+1”主导功能,启动科创资源倍增工程、“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工程、“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等产业发展三大工程,编制发布全市首个产业空间地图,实行一位区领导联系一个重点产业、一套工作班子、一支招商队伍、一个决策咨询机构的“四个一”招商等多项政策机制,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愈发显现。持续激发产业动能,成功举办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截至2024年9月底,央企和市属国企累计落地169家,小米汽车工厂一期投产、二期启动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提升24%;文旅数据专区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超43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1100家;市场主体新增2.8万家,居全市首位。现代金融业成长为主导产业,对城市副中心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成左右。有力夯实产业保障,以千亿级城市副中心投资基金为引领,围绕六大产业形成“10亿元产业扶持资金+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50万平方米新型产业空间”一揽子新措施,累计为2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超27亿元,有效助推主导产业发展和优质项目落地。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在市场化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打造“1+1+N”产业政策体系,营造“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好”的“三最”营商环境,完善企业服务专员等服务模式,在全市“服务包”考评中位列前茅。在法治化方面,坚持刚柔并济,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区,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持续深化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以人性化执法传递治理温度。在国际化方面,抓住“两区”建设先行先试契机,探索搭建“产业+园区+要素”新模式,持续拓展外商投资准入范围,“两区”项目库入库项目达2268个,助力21名外籍人才获得永久居留证推荐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样板

城市副中心持续深化完善以市委“二十年之问”为目标,以党建为统领,以高水平城市建设、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效能社会治理“三驾马车”并进为重点,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追求的“11311”工作体系。围绕经济领域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续深化探索与应用创新,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为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样板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以改革强化市场思维。城市副中心将通过改革向市场要思路、要资金、要效益,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持续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深化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改革,构建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推动政企互通互信互促。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紧盯国家、市级政策取向和市场发展趋势,健全千亿固定投资谋划储备工作机制,围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土地、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动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落地。持续推进运营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建立社会资本“投、建、运、维”一体化服务体系,运用市场思维积极探索家园中心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路径,逐步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持续优化重点功能区、产业园区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推行“物业城市”管理模式,从源头上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不断提高运营管理高效化、规范化水平。

以改革强化新质导向。城市副中心将立足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以“三大工程”为抓手,从产业发展全链条、科创发展全过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壮大城市副中心经济发展新引擎。聚力培植新质优良生态,深入实施“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进一步深化“6+3”产业体系,抓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规模指标管理,着力打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四大百亿级产业链,培育一批十亿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梯度更优、链条更长、融合更深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聚力放大新质倍增效应,从保总量、促增量、提质量三方面入手,实施科创资源倍增工程,全力推动创新资源聚集提密度、科技辐射带动增强度、企业科技创新拓深度,实现高水平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和人才团队数量呈倍数增长,构筑新质发展“强磁场”。聚力优化新质发展环境,围绕塑造“三最”营商品牌,以“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为场景找产品、为企业配场景,建立健全行业管家、服务管家、服务专员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为企服务体系。

以改革强化特色创新。城市副中心将深刻把握绿色、协同、开放等鲜明特征,充分发挥好改革试验田的先行先试作用。深化完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林业碳汇等试点建设,在绿色产业等领域系统集成一批行之有效、示范性强的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及试点经验。深化完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立足处理好“三个关系”,建立健全与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等中心城区结对工作机制,创新与雄安新区优势互补、同向发力的发展路径,完善“通北”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深化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积极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健全外资和对外开放交流的工作机制,在降低贸易成本和壁垒、提升资金跨境流动便利度等方面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吸引更多国际优质资源要素集聚。

以改革强化品牌塑造。城市副中心将着力打造党建品牌、文旅品牌、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擦亮党建品牌,凝聚发展合力,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以“运河英才卡”为平台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和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构建“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体系。做强文旅品牌,解锁“流量密码”,完善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总指挥部,探索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城市副中心“水、游、住、购”综合品质。焕新城市品牌,彰显国际范,做优做强“运河”与“环球”品牌,加快建设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中央活力区,创新打造国际传播媒体矩阵,塑造近悦远来、心向往之的“活力通州”城市形象和品牌体系,助力城市副中心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创新创业的沃土和宜居宜游的乐土。

作者:孟景伟,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4年第11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林苗苗

网络编辑:徐涛

监制:宋明晏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

前线理论圈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