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服务消费是指人们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进一步提出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要促进服务消费。8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建议。所谓服务消费是指人们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既包括餐饮住宿、家政、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又涵盖旅游、体育、文化娱乐、居住服务等改善型消费,还囊括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随着服务消费空间不断拓展,消费需求将持续有效释放。
服务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服务消费为扩大内需提供新空间。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服务消费是增进就业、扩大生产的重要途径,为扩大内需增添动力。消费既是最终需求,又是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关键环节。服务消费与生活性服务业密切相关,而生活性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或关联产业较多的产业。服务消费的增加经由消费端反向传导到生产端,继而增进就业、扩大生产,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我国家政服务行业规模超过1.1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旅游产业与旅游服务紧密相连,2022年我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7亿元,占GDP比重的3.7%。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为扩大内需提供动能。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同期,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2%,比2022年高出2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为扩大内需锻造高品质。首先,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扩大内需品质提升创造条件。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服务消费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40%。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2万美元大关,正朝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居民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且服务消费日渐凸显。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对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促进服务技能提升、法规标准完善、品牌培育加强。其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扩大内需品质提升提供契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兴未艾,驱动智慧化、共享化、网联化、融合化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积极推动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将有力推进新型服务消费快速发展。再次,居民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为扩大内需品质提升奠定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服务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不仅推动基础型、改善型和新型服务消费多点开花、多面发展,还促进服务消费的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我国服务消费发展呈现新特征
服务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服务消费规模已从2016年的8773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32799亿元,年均增长7.2%。从所占比重来看,我国服务消费额占消费总额的比重已由2016年的26.4%增加到2022年的30.2%,年均增加0.63个百分点。从具体增速来看,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2024年上半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高出4.3个百分点。
基础型消费稳步增加。我国餐饮收入在2023年恢复性激增的基础上,今年稳步增长。2023年,我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今年1—7月,我国餐饮消费收入为30647亿元,同比增长7.1%。在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和婴幼儿家庭家政需求旺盛等因素的推动下,2023年我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为11641亿元,增长较为平稳,尤以养老和育幼需求突出,预计到2026年有望突破13000亿元。
改善型消费快速增长。我国节假日和暑期旅游消费增长快速,带动文化娱乐、交通出行消费明显增多。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今年暑期,共有1.1亿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同比增长30%,其中外国人出入境1089万人次、同比增长52.8%;免签入境来华外国人(不含边民)195.7万人次,同比增长117%。此外,在场馆增加、体育赛事、潮流运动、社交需求、健康需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露营、攀岩、登山、徒步、骑行、跑马等户外运动相继成为运动时尚,腰旗橄榄球、匹克球等社交属性较强的新兴运动也得到迅速推广。
新型消费层出不穷。近年来,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智慧旅游、虚拟现实等消费新场景加快构建,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知识付费异军突起,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如火如荼,商圈、信息、会展、居家等数字赋能水平不断增强。2024年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同比增长12.6%,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4%。[3]在环保、低碳、健康、安全消费理念的引领下,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绿色快递深入人心,绿色消费蔚然成风。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健康消费日益受到重视,人们愈加注重养老养生、医疗保健和营养膳食。
服务消费载体平台成效渐显。各地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拓宽服务消费载体平台,既推动了餐住、家政、养老、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健康等服务消费的发展,又引领了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的发展潮流,还促进了商旅文体展的融合发展。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的举办,不仅促进了餐住、出行、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的发展,还增进了国际间文化、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的合作。
我国服务消费在市场规模、发展结构、载体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稳增长、优结构和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服务消费仍存在居民潜在消费能力减弱、服务消费意愿降低、优质供给不足、产业支撑不强、消费环境不优、政策保障不力等问题,有待解决。
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建议
以品质化、产业化发展为切入点,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既与家庭服务密切相关,又都属于刚性需求,宜从品质化、产业化水平提升入手加以挖掘。在餐饮住宿消费方面,鼓励国际知名餐饮品牌在国内开设首店、旗舰店,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加强一批中高端酒店品牌和民宿品牌建设,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在家政服务消费方面,支持员工制家政企业发展,推动家政进社区,加快实施家政服务员技能升级行动、信用建设专项行动,努力推进家政服务品牌建设。在养老托育消费方面,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优化家政、养老、托育、助餐等服务设施布局。
以载体建设、新业态发展为着力点,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文娱、旅游、体育、教育和培训、居住服务等消费关联产业多、产业链条长,宜从载体建设和新业态发展着手加以激发。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持续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提升广播电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和网络视听质量,鼓励沉浸体验、剧本娱乐、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发展。在旅游消费方面,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旅游消费创新规范发展;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鼓励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发展,支持“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融合业态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国际机场争取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体育消费方面,深化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增加体育消费场所,积极发展冰雪运动,申办或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顶级赛事,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在教育和培训消费方面,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推进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鼓励与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在华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在居住服务消费方面,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推广智慧停车等服务新业态。
以提升数字化赋能水平为增长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宜从加大数字化赋能水平视角加以培育。在数字消费方面,采用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推进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建设、实施数字家庭建设试点等方式,建设智慧政务、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智能厨房等新场景,发展在线医疗、数字教育、数字潮玩、数字支付、网约车、共享住宿等新模式,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即时电商等新业态,推出一批新型信息消费项目,满足居民家居产品服务需求。在绿色消费方面,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服务标准、标识、认证体系,加大家装、出行、旅游、快递等领域应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力度。在健康消费方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培育壮大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健康服务新业态。
以消费场景、品牌培育和扩大开放为重点,增强服务发展动能。在消费场景打造方面,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一批消费新场景;以北上广深和新一线城市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通过培育世界级商圈、积极发展智慧商圈、加快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方式,积极推进城市消费扩容提质;以县域消费扩容提质为核心,通过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丰富农村服务供给、健全农村服务消费网络等方式,带动乡村服务消费健康发展。在品牌培育方面,持续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探索开展优质服务承诺活动,发挥中华老字号、非遗和特色传统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在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继续通过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和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展会平台,持续深化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推动科技、旅游等领域开放举措全面落地。
从加强监管、诚信经营、完善标准等维度,优化服务消费环境。在加强监管方面,强化跨部门联合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网络欺诈、泄露信息等行为,鼓励设立消费维权服务站,维护良好营商环境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在诚信经营方面,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在完善标准方面,制修订服务消费相关标准,完善基础型和改善型服务消费标准,研制新型消费标准,加强服务消费领域认证制度建设。
从财政金融、人才队伍、统计监测等角度,强化政策保障。在财税金融支持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培育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强化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金融支持,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在人才队伍支撑方面,加大紧缺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地方完善“高精尖缺”人才的落户、购房等优惠政策。在加强统计监测方面,加强服务消费数据收集和分析预测,拓展统计监测数据来源,探索构建适合的应用模型。
作者:高宝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4年第10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蔡庆悦
网络编辑:徐涛
监制:宋明晏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