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两个结合”在海淀形成生动实践,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努力在文化赋能提质上作示范,为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科学系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海淀区作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集中承载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首都经济的“压舱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两个结合”在海淀形成生动实践,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努力在文化赋能提质上作示范,为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海淀区有比肩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古都文化资源,有“进京赶考”“两弹一星”等红色文化资源,有中关村孕育的创新文化资源,有山水形胜的生态文化资源,有全国最为密集的教育文化资源。资源富集、禀赋优越,奠定了海淀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城市的坚实文化基础。传承海淀历史文脉。加强“进京赶考之路”保护利用,建设“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认真梳理海淀区发展历史,推出中关村文化展。加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地区整体保护,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老地名、非遗民俗等文化标识的保护利用,传承历史记忆。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合理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的艺术品位。塑造城市精神品格。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更好阐释中关村文化的传承脉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道德根基、凝聚价值共识,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做强“感动海淀”榜样品牌,树立鲜明价值导向,凝聚向上向善力量。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提升城市文明品质,更好培育时代新风貌。依托理论宣讲、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机制,推动中关村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涵养朝气蓬勃、大气开放、正气充盈的城市精神品格。提炼海淀独特文化基因与文化符号,探索构建海淀文化标识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依托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完善配套功能,增强文化阐释力。有序引导科技、文化、人才要素集聚,建设“畅春新园”科技文化集聚区,推动论坛经济和旅游经济协作发展,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影响力高地,在对外交流交往中讲好海淀故事。强化融合发展,建设与海淀教育、科技、经济水平相匹配的文化强区海淀区教育、科技、经济优势突出,高等学府林立、科研机构云集。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全国文化中心重要承载区,海淀区发展能级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显现,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战略的成效,推动形成文化与教育、科技、经济相协调的发展局面。推动文化教育融合。充分激活海淀区内的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厚培创新文化土壤,加强资源对接,完善共建机制,推动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以创新型人才培育为导向,打造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育人体系。以“‘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中关村毕业季”等为重点,推动驻区高校文化设施、艺术团体、文化人才等融入海淀文化建设,服务人才培养、丰富文化生活,激发城市活力,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突出先进技术运用,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场景、试验田、首发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抓好国家级、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能级和集聚水平,吸引头部企业落户,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商旅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品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标志性的海淀文旅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消费,强化技术、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培育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打造市民文化消费打卡地。坚持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与消费的互促,积极拓展新型消费业态,引导音乐节、艺术节、户外演出等业态健康发展,打造圆明园、“清河之洲”等沉浸式夜游场景。海淀区高层次人才、年轻就业群体、青年学生群体集聚,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巩固拓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健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规划建设区域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文体设施品质,鼓励进行便利化改造,推动文体设施进社区园区、进商圈公园,打造更多聚人气、增活力的文化新空间。丰富公共文化内容供给,支持打造市民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赛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网络化平台搭建和智能化服务应用为支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便利化供给。拓展文化空间载体。实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打造文化新地标。结合城市更新实施文化空间专项计划,打造产城人文景融合的“城市文化客厅”。大力发展园林文化、滨水文化、山地文化、园区文化,打造高品质、多样化文化精品空间,增添城市文化魅力。增强城市公园的文化服务功能,鼓励城市公园依法依规植入文化体验、配套服务、展览展示、自然科普、活动赛事等多元业态。强化现代科技运用,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彰显城市温度和品质。实施品质书店计划,建设书香海淀。盘活文博资源,促进博物馆主题、形式、内容多样化,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用好科技资源优势,做好文物活化利用文章。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深入挖掘“一村三山五园”资源,提升选题策划和创作组织能力。加强舞台剧、影视剧、小说、诗歌、绘画等各门类文艺创作,着力打造体现海淀气质、彰显时代精神、引领文化潮流的精品力作,创新开展中关村开学季、大学生AI艺术季、中关村舞剧展演季等品牌文化活动,提升海淀青春活力和文化品位。推动与城市特色、产业优势相符的国家级、市级文化活动平台常驻海淀。打造“海淀有礼”城市伴手礼。实施品牌提升计划,构建覆盖文化地标、精品创作、文化活动、城市礼物等多层次的城市文化品牌矩阵。作者:齐慧超,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储勇
网络编辑:崔天琪
监制:宋明晏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