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将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奋力谱写建设教育强国的北京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3次考察调研北京教育系统,34次给北京市大中小学回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首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首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育人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首都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新时代首都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立德树人工作构建新格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全国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高标准建设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点集萃”等系列网络教学栏目,在线学习超过650万人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出台《关于推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建设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怀柔区5个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建立200余个沉浸式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等文化育人品牌。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狠抓课间15分钟和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北京市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近3年逐年攀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具备1项艺术爱好,形成了贯穿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实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初步构建起家校社医协同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协同运行工作机制,破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基础研究,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发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34所高校、185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数量、科研综合实力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等在全国领先。前瞻性布局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高质量建设大学科技园和良乡、沙河大学城,持续提升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在京高校共汇聚两院院士36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000余人,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积极建设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园区,7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教育供给水平达到新高度。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供2—3岁普惠托位1.14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近3年新增中小学学位超11万个,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70%。率先构建中小学通学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体系,惠及全市1.6万名学生。优化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应对学龄人口高峰前瞻性布局,支持在京高校融入“三城一区”建设和农业中关村发展,初步完成环京地区市属高校校区规划。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5位教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85个教师团队入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大面积、大比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选取25所试点学校和8家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在京高校和中小学与近2700所境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12个、项目达81个,发布“留学北京”10项便利措施,助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教育评价改革谱写新篇章。构建“双减”北京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由营利转为非营利、备案改审核工作,创制20余个配套文件,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超8成,校内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6%以上。持续推进中高考改革平稳落地,优化中考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公平公正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着力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分类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财政拨款机制,开展评估“会诊”,引导市属高校内涵式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推动首都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推动首都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始终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打好党的政治建设攻坚战,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规划、财政、资源等优先保障教育需要。持续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加强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充分调动各级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健全风险防控与责任体系,创建并高效运行市级维稳工作专班机制,强化校地协同,连续35年实现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总体稳定。
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推动首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首都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注重释放“四个中心”育人效能,激活京华大地鲜活课堂,强化传统课堂科技赋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体育中考改革撬动学生全员运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将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作为推动首都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首都教育坚持以改革创新添活力增动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刻把握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大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注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引进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京合作办学,有效利用世界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努力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推动首都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国家战略实施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首都教育坚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特别是理工农医类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推进前瞻性、颠覆性强的基础研究突破项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进行集智攻关,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首都教育的支撑力贡献力。
持续推动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着力塑造立德树人新生态新格局。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大课堂鲜活资源,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平稳推进体育评价改革、“一校一品”教学改革,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持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持续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高质量校园文化育人矩阵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培养体系,建立更加包容高效的育人新载体和录取途径。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稳定高考平均录取率和高考录取结构为目标,“一校一策”形成高校招生规模动态补充机制。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支持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首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大力促进产教融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统筹推进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等平台建设,完善科研组织新模式,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聚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首都教育综合改革,持续优化良好教育生态。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以课程创新为核心推动基础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双减”改革,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提高基础教育育人水平。构建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特殊教育普及普惠、优质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强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推进“留学北京”工作,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开展“1+N”人工智能教育,深化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建设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高地。
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优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做好教师荣休工作,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4年第11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林苗苗
网络编辑:徐涛
监制:宋明晏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