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做到文质彬彬当然最好,如不能,则宁愿质胜文,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而不要文胜质,通篇空有华丽辞藻而不见实实在在的内容。
刘惔和王濛,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清谈家,两个人惺惺相惜,过从甚密。有一回刘惔去王濛家里做客,王濛的儿子在旁边听他们聊天。等刘惔告辞走了,小孩儿就问王濛:“你们俩说话,谁讲得更好?”王濛说:“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王濛这句话,评的虽然是清谈,但对写文章来说,也颇有镜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必有一长,或有“韶音令辞”,文采飞扬、句句锦绣、字字珠玑;或能“往辄破的”,言之有物、发之有向、击之有力——总不能内容空洞如寒士之囊、语言干瘪如上古之木,那就不是写文章了。
不同文体,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因为文要“载道”,所以“往辄破的”要比“韶音令辞”更重要。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能够做到文质彬彬当然最好,如不能,则宁愿质胜文,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而不要文胜质,通篇空有华丽辞藻而不见实实在在的内容。
文章要达到“往辄破的”,立意、站位、思想、主张,都要确凿鲜明、直击肯綮、切中要害,让人一目了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下功夫多调研,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了解实情,把握规律。好文章靠的绝不是“磨穿铁砚”而是“踏破铁鞋”。我们看《史记》,感到书里天下纵横、九州共贯,这是因为司马迁早年“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下足了实地考察的功夫。有人不明白“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专注于“给语言打花边”,舍本逐末,道之远矣!
好文章还要善于总结提炼,能够鲜明地提出思想观点。我们看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门见山第一句就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就好比两军对垒,忽然飞出一支鸣镝,先声夺人,把控全局。接着第二句话,明确分析“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干脆果断,明白有力,深得古时候文章讲究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这样的文章,怎么可能达不到“往辄破的”的效果呢?
所以说写文章实际上就是一个务实而求真的过程:参透客观世界,就是在务实;总结提炼观点,就是在求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之道无他,务实求真而已;而文如其人,作文务实求真的人,他的本性也会脚踏实地、有根有据,而不是临空高蹈、虚饰浮华。勉之哉!
作者:冀永义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4年第10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钟鑫
网络编辑:崔天琪
监制:宋明晏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