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政治价值。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结合中国实际、瞄准时代需要、基于国际形势,科学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明确了新时代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思路与实践路径,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规律和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六力”的首次提出,科学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质。“六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推进教育战略的全面实施,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本体论。增强思政引领力是凝聚人心的工程。要求通过教育联结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做到学有所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教育教学中把道理讲透,将思政课同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困惑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思想问题,为学生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培养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是实现人才涌现的基本途径。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把冰冷的知识转化成有温度的知识,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队伍。教育的根本指向在于人才培育。人才竞争力,一方面是对内的竞争力,即每一个人通过教育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持续深入地开展生涯教育,培育学生的认知、合作、职业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外的竞争力,需要通过教育把握前沿科学技术、思想价值、文化知识等,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最终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教育强国必然对科技创新发展构成强力支撑。科技的发展、创新、创造有其自身规律。这既需要具备基础科学知识、素养和意识,也需要纵深推进创新创造,形成更多高精尖的产品、技术,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在此基础上培育大批创新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教育促进科学普及、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通过科创教育,在高等院校推动科技创新,尤其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式创新。通过教育科研的有机融合,使广大青年学生站在科技前沿,认准和把握前沿科学问题,不断探索取得创新性成就,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民生保障力关涉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教育规模巨大,关涉千家万户的希望和未来。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要充分关注人民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教育公益性,提升教育可及性,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教育发展不仅是单一自身体系的发展,而且是多体系的协同发展。与教育相关的主要有三个体系,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每个教育体系都拥有自身的时空划分、资源优势和能力条件,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学习、成长与进步是不同教育体系协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教育经验和世界通行做法,学校教育发挥主阵地作用,学生的基本教育需求应该在学校得到满足。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一生构成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与传统美德教育方面。社会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教育发挥社会协同力,使学校教育成为主阵地、家庭教育成为支撑地、社会教育成为辅助地,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筹推进的教育强国建设体系。教育强国建设不仅要有人民的认同,还要有国际的认同。国际认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对全球重要教育议题具有发言权和影响力,我国教育经验被世界借鉴吸纳。另一方面,我国成为世界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国,通过留学生群体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国际理解、民心相通,展示我国教育的内在吸引力,形成教育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五对“重大关系”是对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的科学认识,充分体现了建成教育强国的艰巨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当前我国正瞄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纵深推进。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工程”,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育要为国家战略服务,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通过教育既要推进学习型大国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实施,也要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教育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作为回应人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需求转变的基本抓手。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促进优质均衡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导向,发挥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基点的奠基作用。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推进不同高校分类发展,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龙头”的牵引作用。教育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发展创新创造规律。当今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呈现“指数级”“爆炸式”特征,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要把知识学习作为教育的基本着力点,作为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目标。同时,克服片面地强调成绩的学习和教育方式,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协同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协调的发展,是有强有弱的协同推进,既有高的标准要求,又有底线标准兜底。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要开齐开足课程,开发深度学习、思维拓展、素质培育的个性化课程,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使人人都能够获得充足的教育。社会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舞台,要把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社会发展愈来愈多样化差异化,将会不断出现新的行业、产业和工作岗位。这就需要精准判断社会走势,改革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模式等,使培养的各类人才在社会中有用武之地。在教育体系中要增加高质量生涯教育内容,为每个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指明科学道路,使得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和个人需要,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从而为终身成长奠基。教育强国建设必然要求有步骤有次序地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和形成精准化的教育治理制度,做到良治善治。教育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育活力。首先,体现为激发个人的活力,赋予教育者教育教学与管理自主权,教育者能够基于所在学校、班级和学生实际作出科学的教育决策;其次,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正确的教育决策能够充分保障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保障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机统一的发展体系;最后,明确不同教育主体的边界、不同教育组织的职责,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形成教育发展的内生活力。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质量名列前茅,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基于我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等,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机制、家庭教育改进、社会教育治理、教育内容设定等领域必然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理论、教育道路、教育制度,也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此基础上,要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国际教育经验,解决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教育质量。要兼容并蓄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基础上促进民心相通、文化融通,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强调建成教育强国要实施“五大战略”,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论。立德树人工程的关键在于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要牢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导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要基于教育、科技、人才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关系,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高质量协同教育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然要求提高教育的普惠性,让人民接受可以负担的教育,增强教育获得感,让教育强国建设的成果辐射到千家万户,惠及每一个人;要提高教育的可及性,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使学生享有公平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教育结果达到公平的状态;要提高教育的便捷性,形成人人易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高水平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强国必先强师,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基础支撑,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根据时代发展、学科创新、学生需要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内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优化强师惠师政策举措;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好教师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建成教育强国需要开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以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制度设计、资源配置、教育教学、监测评价机制改进教育。要总结好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尤其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相结合,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相结合,推进文化教育、知识教育、技术教育综合发展,以“走出去”推进民心相通。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重要报告议程的设置设立,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作者: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4年第11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梁齐勇
网络编辑:徐涛
监制:宋明晏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