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组织机构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贺州学院设计学院
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院工业设计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设计学院
大会主题
人类通过设计将头脑中抽象的“理想之境”转化为现实,进而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升自身生活、工作及社会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与科学始终相伴相生。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多模态、智能传感、空间计算等技术的广泛介入,设计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传统的设计理论、方法、架构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设计研究者与实践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定义“设计是什么?设计之路要走向何方?”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赋能设计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性创新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厘清中华造物思想的源流,梳理中华设计美学的脉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设计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和实践方法,是当代设计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必将为推动世界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平行论坛
(10月20日08:30—12:00)
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专家作为本论坛发起人,与主办方共同策划邀请了来自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的9位专家,作以下精彩报告:
报告一 | 立象尽意:国家形象的亚运美学视觉叙事 |
报告摘要 | 国家形象是一个蕴涵着多维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国家形象设计是文化传统、文化创新和文化意识表征聚合的形象化并实现意义叙事、传达、传播和认同的过程。以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为实案,明晰全球视野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格局与视角,从文化自信的现实维度探究精神内核和美学意蕴,以跨文化的智性活动展现亚运美学设计,凝聚人类体育精神、人与自然和谐、东方与世界的视觉对话,表达人类共通情感的生命叙事。 |
报告二 | 锦绣·辉煌——南华彝绣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
报告摘要 | 敦煌,千年古韵的沉淀之地,壁画中的色彩与线条,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明珠,熠熠生辉。彝绣,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诉说着古老而深邃的民族故事。当彝绣遇上敦煌,不仅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更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共鸣。东南大学建校122周年暨学术年之际,千年敦煌与千年彝绣,跨越时空在百廿学府东南大学相遇。 以非遗为名,与传承与创新对话。项目团队考察了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壁画和造像,提炼了飞天、鹿王、器乐、山水、花草等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形象,又结合彝绣独特的材料、针法、色彩和造型,进行了焕然一新的艺术再创造。通过“我把敦煌绣给你看”展览,以敦煌壁画艺术精品中的传统纹样为蓝本,用国家非遗彝族刺绣技艺来呈现,激发年轻学子到西部乡村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城镇化发展中积极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用创新为发展赋能添彩。这是科学技术与文化遗产的碰撞与交融。 项目团队致力于为南华彝族绣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提供切实、可行、高效的实践思路,为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创新型转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团队依托“校校地企”协同帮扶模式,帮助了乡村109位残疾人稳岗就业。 |
报告三 | 一个一直在改变名称的专业——科技至上主义之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讨论 |
报告摘要 | 今天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在其并不长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变换名称,调整着其定义的描述,内容涵盖的范围边界也不断调整,甚至至今都存在模糊的不确定性,平面、传达、符号、创意、媒介、商业、艺术…纠缠期间,面对这种调整的事实也需研究背后的成因。科技的发展无疑是以上变化的重要推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是使得科技至上主义甚嚣尘上,而此时更需冷静,避免“信息茧房”的发生,更加关注“人文”的重要。我们需要探讨在面对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在全面使用AI技术后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理念与体系的重新建构问题,与科技发展的速度相比,这是非常紧迫的命题。 |
报告四 | 迁移与变体——传统造物的再造 |
报告摘要 | 每一种文明都建立在历史的总和之上,没有脱离时代的设计,也没有脱离民族文化根源的设计。设计总是受到时代、政治、经济、阶级、习俗、技术等等的影响,也同时创造着历史,在延续与变革中,我们依赖于传统的营养,也努力挣脱束缚,向未来迈进。我们在延续性渐变的文化中缓慢前行,也在交错多元的路径中升降起伏。当代的我们看似与传统已渐行渐远,实际上却如此依赖于传统文化的脐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藏,我们越是走近她,越觉得她无穷无尽,璀璨光辉。回看中国古老文明与传统造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希望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去寻找东方的根脉,形成与当代的对话。 课题以传统造物(原设计)为出发点,通过调研、分析、梳理和总结,了解“原设计”的存在方式、社会背景、材料工艺、审美观、价值观等,以传统造物智慧为基础,以当代设计视角进行“再设计”,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的语境下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脉,延续故事,在变革中寻找新的可能性,通过解构素材、变化风格、变异符号、嫁接新技术等手段,进行尝试,探索形式语言,从传承到创承,挖掘文化意义,开发传统文化的当代设计应用场景。 |
报告五 | 文字诗学——作为写作的中国文字设计 |
报告摘要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超级符号”,中国文字设计也应成为传播中华现代文明的“超级符号”。基于中国文字设计教学与实践的多年积累,《文字诗学》项目汇集了以“激进的位置”作为写作的新文字设计,这是一种对现代主义以来在空间中的文字排版秩序的再思考。通过“经营位置”而形成形式与内容的重新编织,文本与话语被串联与并置出新的表意装置,文字设计因此从线性的“语境”转为了非线性的“织体”。《文字诗学》致力于探索表意文字的多维系统与流动性,推动将汉字作为艺术设计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风格的基础训练,从生生不息的汉字大地上,去重新生长出一种中国文字设计的自主性,完成从拉丁文字设计的移植现代性到中国文字设计的生长当代性的转变——“回到根本性,回答时代性”。《文字诗学》是一次中国文字设计的自觉,一个重新定义文字设计的探索,一次融合文字设计与文本艺术的实验,从关键概念、模式语言与路径方法等方面,推动新一代设计师们将创作重点,从原先局限的形式语言转移到更有力量的内容写作上去,从而实现一种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能量。 |
报告六 | 视觉设计的力量 |
报告摘要 | 视觉传达设计正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科技”的洗礼,新技术的诞生总是以旧工具和被旧工具局限规训的人被无情地代谢为代价。要想不被新技术替代,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发挥出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驱动性,而创造力就是这一驱动力的核心。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使命,这种创造性当然表现在专业的创作能力上,以应对艺术与设计职业发展的需求;也同样表现在面对未来充满各种不确定的日常生活中,能积极能动地去求新求异求变。 本报告以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设计实验与设计实践为例,探索“不变的内核”与“多变的视觉”的视觉设计本质。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工具客体,回到本源的设计思考,用人的主体性去创造与掌控,借助科技的力量,从而获得更大的视觉设计自由。 |
报告七 | 技术哲学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及其发展 |
报告摘要 |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专业,在与社会文化的高度融合中获得专业的价值和意义。视觉传达设计推崇多元审美和个性表达,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度的人文特征和艺术色彩;另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又极为倚重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依托和借助技术工具和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与符号表达。在数智时代,传播媒介和技术工具的持续发展与不断革新,逐步消解了专业的边界,改变了专业的创作理念、流程、工具与方法等。在专业的范畴之内进行探讨,专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专业运行的底层逻辑在哪?何为变革,“以变应变”?何为坚守,“以不变应万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作审慎的思考和判断。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创造方法的哲学,仅对“技术”的发展之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古往今来,技术哲学中有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与我们当下的境况何曾相识。从技术本质论、技术价值论、技术方法论、技术发展模式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和思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或许会对我们有新的帮助与启迪。 |
报告八 | 文化基因图谱设计研究:文旅融合时代传统与当下的视觉转译 |
报告摘要 | 文化基因图谱,是传统文化设计符号的当代视觉转译成果。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与类目分析,梳理出一系列具有当代文创价值的设计概念,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的视觉可视化,形成具有高-中-低对级信息量的视觉素材库。文化基因图谱可叠加各种流行风格,形成衍生图谱,可用于文创产品的开发,将极大提升文创设计开发效率,有效地避免水平良莠不齐和规范性不足等问题。 报告将介绍文化基因图谱设计的概念与边界、理论框架,目的意义、程序与方法、研究内容与重点。辨析文化基因图谱与文旅品牌VIS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阐述文化基因图谱在文创衍生中的作用。结合北京交通大学在圆明园、颐和园、北京动物园、大同古城、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等国内有影响力的项目实践,让听众全面了解文化基因图谱的概况及其应用案例,并思考在文旅融合背景和新文创时代,文化基因图谱设计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 |
报告九 | 数智时代,青年设计师的设计升维与自我表达 |
报告摘要 | 研究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视觉设计实践的相互促进与完善,更加重视在此过程中智能化辅助设计生成的社会价值、文化影响以及伦理考量。 在“理论”内核的教学环境下聚焦视觉设计的原理研究,在过程中涉及到历史、方法、审美的梳理和思考,并将创新性生产力要素与数智时代相关知识体系与生产力的迭代模式,渐进式地通过数字资源的分享与交流,数字技术的更新与整合,强调数智时代语境下视觉设计以“数据映射新时代新发展语境下的社会形态”,并探讨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构建智能驱动下新的语境与联系。同时强调“问题导向”的思维观察法,收集并整合全球命运共同体下的环境与社会特征数据,探寻更加系统完善的智能化设计方法论同时,关注伦理和文化多样性,以达成优质的数字艺术形态生成与数字视觉内容产出。 洞察潜在的创新机会,链接智能网联、量子技术、大数据、大模型等前沿新兴科技、新媒体、新介质和新材料。以感官外化信息本体在高维层面的认知过程。为数智时代下的人机共生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本次大会期间将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涵盖设计学全专业方向的作品展览,邀请全国各地的高校共同参与,展示各大高校近年来优秀的教学转化成果!
举办时间:2024年10月18-20日
举办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大会注册
1. 报名参会
欢迎扫码填写报名回执
2.会务费
2024年10月8日前注册:1500元/人
现场注册:1800元/人
学生:900元/人
会务费包括:会议期间的用餐费、资料费、会务用品等。
汇款及开票提示:柜台或网银汇款时请备注上收票人姓名+开票单位+设计与科学发展大会;统一开具会议费发票,发票为电子票。
注:住宿费及差旅费自理。
3.缴费方式
1)银行汇款
收款单位:重庆红智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银行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渝高支行
账号:108802941586(行号:104653004623)
2)扫码缴费
(一般参会代表缴费通道)
(学生参会代表缴费通道)
4.开会地址
南京丰大国际大酒店(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北新区城南河路89号)
5.住宿安排
因会展旺季,会议酒店房间数量不足,预订酒店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酒店预定咨询请联系:18577086371(庞小姐)
6.会务组联系方式
电话:023-68792836
邮箱:designresearch@126.com
网站:www.designresearchj.com
会务人员:欧阳编辑、罗编辑、刘编辑、陈编辑
2024设计科学与发展大会微信群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加入大会微信群!本群为2024设计与科学发展大会交流通知群,欢迎大家分享学术信息,请勿进群打广告或发布其他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内容,发布即刻踢出!谢谢配合与理解!
如无法扫码加入会议群,请添加会务组欧阳老师微信:Estelle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