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共赏 | 何佳:《基于“西兰卡普”艺术特征的非遗手作开发途径探析》

文摘   文化   2024-08-13 08:01   河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基于“西兰卡普”艺术特征的非遗手作开发途径探析

何佳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 210037

摘要:“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织锦手工艺的代表。在文化变迁背景之下,西兰卡普织锦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在介绍西兰卡普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开发非遗手作的设想。即以艺术体验课程及文创手作产品的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拓展公众参与度,并带动当地经济及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社会美育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织锦;非遗手作;开发途径


Exploration on Development Approaches for Intangible Hand Works Based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Xilankapu"


HE Jia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Xilankapu"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brocade handicraft of Tujia nationality, of which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s facing the era test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change.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tion on the historic cultur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Xilankapu" this article analyses its development dilemma faced by,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intangible hand works, i. e. , in the forms of the art experience courses and hand works of cultural innovation to made the culture heritage more popular in, public, exp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public cultural cause,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contributes to the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Xilankapu; Tujia brocade; intangible hand works; development approach

当下有2种趋势值得关注,一方面,体验经济已初见雏形,可以预见,未来数十年,对“体验”的塑造将成为继农业、工业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4类经济形态的主导方向。有研究报告表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由消费商品转移到消费体验,这一趋势在千禧一代中尤为明显,据相关数据统计,有将近72%的当代年轻人更喜欢消费体验性项目;另一方面,“手作”已成为当下中国设计最热的概念。面向个人的手作活动在体验经济和共享经济的新模式下十分活跃[1] 
作为一种造物的身体行为或用手完成的工作,手作脱胎于传统手工艺,但并不强调技艺的复杂和精致程度,带有当代都市的文化特征。因手作更具业余化、多元化,且有典型的体验性特征,成为非遗拓展公众参与体系的新渠道,在非遗传承、艺术教育、文化服务、旅游经济方面均具有发挥重要作用的潜能。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手作产业如何助力“西兰卡普”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实践路径与现实价值如何,成为文中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西兰卡普的历史渊源及境遇分析
HISTORY

“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特指土家族女性使用传统木质腰机织造而成的一种打花铺盖,是土家族传统织锦手工艺的代表,至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西兰卡普源于土司时期非常著名的“溪峒布”,清“改土归流”后,在满汉文化的影响下,土家族传统的生活服饰中逐渐衍生出一种名为“十铺八盖”生活饰品,并不断发展繁荣成为“西兰卡普”。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而西兰卡普纹样符号作为民间理想观念的载体,便成为了土家族“书写”真情实感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感的“文字”,同时还成为承担土家人执行人生礼仪活动的仪式工具,具有重要的民俗功能,在诸多场合得到使用,如在土家族人婚礼陪嫁用品、新生儿的被面、婴儿摇篮的遮挡及丧葬用品中也常用西兰卡普。

建国后至今,“西兰卡普”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已成为当今土家族纺织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只能在龙山县的酉水上游洗车河流域可寻觅到它的踪迹。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民族文化艺术逐渐被汉民族同化,西兰卡普作为生活服饰的实用功能逐渐被取代,只有少数村落的老人还穿着民族特色的服装,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俗;二是大批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来养家,使从事织锦的人员迅速减少,传承人出现断代,再加上都市文化给年轻人带来了观念的冲击,他们因认识不到民族传统工艺的价值,因而导致年轻群体不再以传统的手工艺为荣,进一步加快了“西兰卡普”的衰落速度。

如今,在非遗保护的政策背景下,“西兰卡普”也在探索中寻找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一方面是以“非遗”身份被博物馆保存;另一方面借旅游业以民族工艺品的面目来重新定义[2] 即打造具有土家特色的手工艺商品来实现商业途径的文化再生产。然而,这些创新的产品普遍存在品类有限、生活实用度低及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却缺乏时尚感的特点,导致产品难以被市场接受,尤其是很难得到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群体的青睐。就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年轻人对包括“西兰卡普”在内的民族传统工艺的关注度并不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及探索,提出解决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基于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文化特征及服务设计的思路,可以充分发挥手工艺“实践性”特征,开拓手作型产品的“新”形式,或可使文化遗产走进更多的大众视野,拓展公众参与度,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西兰卡普织锦的艺术文化特征

ART CULTURE











(一)
西兰卡普的文化生态特征

文化生态是“一种文化生长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总和,即文化生存的环境”[3] 就西兰卡普织锦而言,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 种地域性的文化内容,因此研究传统工艺时,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人际关系、文化习俗、社会发展等联系起来。湘西土家族位于区分南北中国的北纬 30°地理纬线上,处于湘、鄂、渝、黔交界,这里江河纵横、山峦重叠,地形多样是其基本特征。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其居住环境较为封闭,文化交流闭塞,民风淳朴且文化信仰浓厚。土家人的服饰生产多自给自足,不仅使织锦在几千年的历程中较稳定地流传下来,而且形成了土家女儿心灵手巧的特点。正如溪州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溪州女儿最聪明,丝挑被最有名。四十八勾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4] 西兰卡普作为民俗传统手工艺,在人们的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得以传承,其背后不仅寄托着土家人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也体现着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态,在这种文化生态里形成了“养女不织花,只当没养她[5] ”的人文观念,融进了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并代代相传。











(二)
西兰卡普的织造工艺特征

西兰卡普织锦制作工艺独特,最大的特点是“通经断纬”和反面挑织的织造方法[6] 土家族人以棉纱为经线,以丝线为纬线。将经线理好后拉直,经线主要起支撑和加固的作用,织布时按图案需要断掉表面的色纬,即剪断纬线后进行挑制。整个过程中将织物反面朝上,“通经断纬”的方法从反面看上去全是线头,外行很难领会,内行人也是全靠织造经验或是照着图样数纱定格来完成。有经验的制造艺人还可以不受图案和色彩的限制,灵活改变配色和图案,从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在早期有限的生活条件下,聪慧勤劳的土家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制造出原始机器,用经纬交织的手工技艺,创造了西兰卡普这一独具民族魅力的织锦艺术。同时,土家族人采用天然植物提取染料进行染色,不仅颜色鲜丽有光泽,带有草本的芬芳,还能长久保存。这样的工艺智慧与生态美学是现代化机器织造所无法做到的。[7] 











(三)
西兰卡普的图案特征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土家人将自己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各自抽象的符号纹样织在西兰卡普上,形成了一部可穿戴的图案史书。

各时期的典型图案有“窝毕”(五代),指“小蛇”,是土家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神龛花”(唐末),为了表达对神龛上“天地君亲师”和历代祖先的敬意;“福禄寿喜”“老鼠嫁女”“土王一颗印”(清“改土归流”后),是基于吉祥文字和吉祥纹样,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除了随时代变化的纹样外,还有些纹样是约定俗成的,它们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信仰。如“勾纹”是土家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何纹样,有单八勾花、双八勾花、十二勾花、二十四勾花、四十八勾花等[8] ,勾勾相连,层层递进,不同的勾花具有不同的语义。其中的 “四十八勾花”,就是对土家族远古蛙图腾的抽象化表现。土家人认为蛙具有多子、避邪、驱疫的象征意义,于是将祈福求子的愿望融进蛙纹之中,通过集体意识的渗透深入每个社会个体的意识之中,从而成为这种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符号纹样[9] 。还有比较常见的二方连续花纹,土家人称为“猴子手”,图案呈几何锥状,大多用作织锦的边缘装饰,这种图案的形成,缘于生活在大山的猴子与依山而居的土家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将其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图案来表现,富有自然的生活意趣。其他还有如“太阳花”(土家语称“八角香”),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与敬仰。

还有一些图案源于民间传说,比如“台台花”,由水波、菱形纹和小船3部分构成。相传人类曾经毁灭于洪荒之年,为了延续人类,布所和冗妮兄妹被迫成亲繁衍了后人。土家人为了纪念这2位祖先,就将他们奉为傩公傩母。“台台花”就是这个故事的符号化描摹,水波代表洪水,菱形纹代表布所和冗妮,小船代表葫芦。民间将织有“台台花”的儿童盖裙视为儿童的“保护神”,不仅抽象地体现了土家人对传说的想象和描摹,也寄托了土家人对子孙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是精神世界的本真表达。

三、西兰卡普手作艺术开发途径探析
EXPLOITATION

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过保护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文化的挖掘、整理、恢复、传承上,对非遗手工艺当代发展的方式也多局限于创新产品形态上。笔者认为,不论手工艺形态如何,都植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从生活中来,还应回归生活中去,即使当下“西兰卡普”的生活实用性已不再有,但还是可以继续发挥其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实践性,以此来拓展公众的参与体系,发展、传播、分享文化的价值。特别是在体验经济环境下,消费方式逐渐从单个产品本身转向生成实践过程的消费,甚至消费体验比消费本身更重要。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特拉维· 卡特和托马斯·季洛维奇研究发现,购买体验比购买产品更让人高兴,它能让人产生更大的满足感[10] 作为一种已经和现代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的“活化”手工艺,新兴的手作形式和手工创作者的加入,可以使民间手工艺在都市土壤中焕发生机。在民族传统工艺中增加这种体验互动,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浸入特定环境,感受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在外界环境中获得体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消费者主动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通过“亲手制作”获得体验。

笔者认为,对“西兰卡普”非遗手作的开发,可从3 个途径进行,融于在地文旅的非遗手作体验;基于织造技艺的手作工具开发;基于图案特色的衍生态手作产品开发,见图1。











(一)
融于在地文旅非遗手作体验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趋势和需求逐步上升,已初步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新格局。将传统手工艺的展演融于在地文旅项目中,组织当地民间艺人面向游客开展参与式的手工艺体验服务,通过改变过去以参观及纪念品销售的文旅模式,逐渐转变为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消费,进而活化并激发出民族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力。游客旅游的心理通常是求新、求异和求知,而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反映了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原真性的特点,是游客在旅游中寻找“异样”体验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当游客在手工艺品的原产地亲眼看到,甚至亲手制作手工艺品时,获得这种文化的体验就会更加深刻。有学者认为:“手工艺品是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标识符号,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清晰地印在游客个体脑海里。”[11] 
  作为当前社会文化的热点,当下中国已建起了数十家非遗的体验型示范基地,如山西美和居酿醋、南京云锦研究所、苏州刺绣研究所、扬州玉器厂等,都做得风生水起。非遗刘氏竹编在2019年就开展了200多场次竹编手作活动。在云南建水紫陶也专门为游客提供手作体验的作坊,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并带走紫陶作品。大理白族扎染村的传承人段树坤夫妇于2015年建起白族扎染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设扎染体验课程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扎染产品的销售收入[12] 。以上案例都是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参考价值。

  西兰卡普织锦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乡土性、地域性和观赏价值的特色手工艺,已成为土家族地区旅游展演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在西兰卡普织锦工艺创新展示和活态传承的实践中,可以借鉴以上成功经验,打造体验型土家族观光生态村,借助具有浓郁土家风情的旅游景点,建立小型活态民俗展示馆或西兰卡普手工艺制作体验馆,以展演形式演绎织锦的织造过程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参观土家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不仅可以体验西兰卡普织造技艺,还可向当地人学习,体验到从制作原料到染色、图案编织的整个步骤,进而制作一些简单的编织产品带回家。通过“主动参与”和“亲手制作”的互动过程,人们会收获一份独特而愉悦的旅游体验,带回家的不仅是一份学习民族传统方法制作的工艺品,而且是一份难忘的回忆和经历,这与购买普通的纪念品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运用动态的、沉浸式的传承形式将“旅游纪念”从单纯对“物” 的消费,转移为对特色手工艺“文化”的切身体验[13]一种古老的技艺加上有历史感的地方文化,必定有它独特的故事和讲究,在文化空间氛围下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主动了解民族文化知识。合理利用好西兰卡普资源,把它转化为当地的产业竞争力,通过人人参与、分享传统、释放创造力,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还能使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的当地民众主动接触外来文化,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形成文化自觉,进而选择自身 文化的合理发展方向,见图2。











(二)
基于织造技艺手作工具开发

  通过文化旅游体验和传播西兰卡普的方式,虽然能够让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不过易受时空因素,因此可以转换思路,依据西兰卡普的工艺原理,开发设计简易型织机工具和材料,将西兰卡普织造技艺带到土家族以外的区域。目前市场上虽还没有西兰卡普的简易织机,但已有其他类型的桌面小型织机,如日本生产的 SAORI 脚踏式便携手织机、CLOVER 桌面织布机、Kromski 纺车等,只需要几分钟简单的讲解或演示,不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学会,人们亲手制作一件手织布餐垫或小挂毯,体验到传统手织布工艺的乐趣,见图3。

  国内近些年也有此类桌面织机的研发成果,如巨鹿手织汉锦传承人刘晨曦带领大学生团队,根据汉锦织造工艺自主改良设计了一款小型桌面织机,专为手工爱好者、大中小学生研发,简单易学,初学者能快速掌握,而且免安装。这款织机可以编织30 cm以内大小的织物,4片综手动提综装置可以独立移动,既可以实现不平衡编织结构(例如1/3或3/1的斜纹编织),也可以双重编织(例如两层编织和双重宽度编织)。体验者可从亲手织就的围巾、杯垫、茶席中体会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见图 4。另一款桌面织布机也是根据传统织布工艺改良而成的,用硬质实木配合不锈钢螺钉组成,可以织造幅面39 cm以内的布,总共可以穿过114条经线(114 羽),体验者可以购买不同颜色的毛线或者棉线,织出绚丽多彩的织物,如围巾、手帕、餐垫等,见图5。

  参照以上的小型桌面织机的设计制造,西兰卡普织锦工艺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研发设计,改良传统的大型织机,简化织造工序,让西兰卡普这项神秘精美的织锦工艺走出土家族,让更多人学习、体验。学者邱春林认为:“一个社会形态里可共享的技术越多,手工艺人成才的机会自然越大,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也越小”[14]。西兰卡普技艺应该采取相应的推广措施, 在手作中让更多人体验土家织锦的技艺,进而对西兰卡普织锦的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增强对其保护的意识,这对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
基于图案特色衍生态手作产品
  传统艺术原始的生存状态为“本生态”,此为传承与创新的基础,而在本生态的基础上再进行发展变异,即为“衍生态”。衍生态产品既继承了本体的符号意义,又以创意来凸显独特性,成为兼具实用、美感和民族情怀的物品,也是实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探索的一种途径。
  与前 2 类基于西兰卡普工艺开发的手作类型不同,这类衍生态产品的开发是运用符号化的方式对西兰卡普传统纹样图案进行转化,因此可以实现形式多样化。西兰卡普的配色规律及纹样构成都是设计元素,可以尝试借用或融合其他手工技艺,找到新的设计突破点,如将西兰卡普图案与钩针编织相结合,钩针编织是通过绕线、挂线、钩线等手法加以变化无穷的针数设置进行花样设计,钩针编织技艺对材料最大的要求便是柔软有韧性,各种毛线、纱线、棉草、布条等都可使用;钩针编织色彩搭配自由,可以根据需要随处随时加入不同颜色的线材进行编织,与西兰卡普的特点极为吻合,且已有的材料种类十分丰富,因此将西兰卡普图案结合钩针编织进行手作的可实现性很强。通过对 “西兰卡普”织锦的配色规律及纹样构成结构的分析,可以提取出具有特色的视觉符号,用钩针编织的方法可以创造出各种非常精美的手作品。

  比起西兰卡普原有复杂的加工工艺,手作衍生品可以选用较为便捷的材料,实现在家可以手工制作。以下案例是一位学生的实践,分别采用玉线、拼豆和乐高3种材料,通过对西兰卡普配色和图案特征的分析设计的手作品,简单易学,利于传播。玉线是中国结线材的一种,设计者通过对西兰卡普色彩搭配进行分析,在转化运用中对这些基本图案特征进行继承设计,采用缠绕的方式应用在白陶坯花瓶装饰和手镯、项链首饰上,同时强调现代审美,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西兰卡普”式的手作品,见图6。

  除了编织类手作外,组装类的手作近年来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如模型拼装、拼图等。拼豆是国际益智玩具,形状有1 300多种,有着无限的创意空间,自己动脑动手,可以拼插出变化无穷的造型,令人爱不释手,被称为“魔术塑料积木”。

  仔细观察西兰卡普原有的纹样,会发现有种像素图的视觉效果,因此,完全可以尝试采用与拼豆和乐高玩具结合的方法,开发有特色的西兰卡普玩具类手作文创产品。通过将西兰卡普纹样及主要色彩应用在拼豆和乐高上,使这一民族符号与受欢迎程度较高的玩具进行有趣结合,这种参与式互动有利于西兰卡普的广泛传播。消费者购买模式化的产品部件,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整合,在动手去做的过程中添加自己的喜好和创意,以达到个性化的效果。无论是赠送亲友还是自己保留,其都是一件有特色的礼物,见图7。

  西兰卡普织锦题材丰富,寓意美好,图案多用吉祥隐喻、借物言志、以音谐音等图案语言去表达土家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讴歌。将这些美好的图案通过个性化的现代手作转化出来,虽然并非原汁原味的西兰卡普工艺,也失去了“本真性”,但笔者认为客观上有益于拓展西兰卡普公众认知度,可作为另一种传播和传承方式。尤其是应用在青少年和儿童游戏体验中,以简单的图形、寓教于乐的动手体验对民族图案产生初步认知和了解。不同于消费者直接购买的文创衍生产 品,此类型手作开发的重点是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材料。可以采用视频、步骤图、在线资源等方式为体验者 提供工艺学习资料。
四、结语
CONCLUSION

从实践与体验的角度,将西兰卡普这项非遗手工 艺的艺术特征与当代手作的实践性相结合,通过探索 3 种实践途径,一方面试图帮助西兰普卡找到一条适应文旅发展的路径,挖掘手作的文化服务潜力,实现民族手工艺资源与当代手作产业,乃至文创产业建设的紧密对接;另一方面,寄望西兰卡普以手作文创衍生品的形式走出土家族生活的崇山峻岭,探索非遗手作实现社会美育的途径,有助于手作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并结合民族文化与素质教育,提升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非遗保护由政策性保护传承向自觉传播和传承的转变,响应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


今天因为你的分享,让我元气满满!


END



工业 工程 设计

官方网站:designresearchj.com

邮箱:designresearch@126.com

编辑部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

长按

关注

设计研究DESIGN
《工业 工程 设计》创刊于2019年,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主管,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与实践成果,设计行业的研创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