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共赏 | 蔺淑菡:《上海主城区高架桥下空间治理研究》

文摘   文化   2024-09-24 09:15   河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上海主城区高架桥下空间治理研究

蔺淑菡,唐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摘要:城市建设已经步入存量更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上海主城区高架桥底部空间为例,重点盘活闲置空间、废弃空间、负面空间等点状小微空间。分析上海主城区高架桥底部空间的特点及潜在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研究,为高架桥底部空间的治理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高架桥底部空间受地理位置、规模大小、空间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空间功能及业态单一、立地条件差、地域文化缺失、权属混乱后续维护困难等问题。高架桥空间治理应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从空间营造、文化传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参与、责任归属等方面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审视。 

关键词:城市更新;高架桥;桥下空间;空间治理;上海


Space Governance Beneath Viaduct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Shanghai

LIN Shuhan, TANG Zh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Urban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tock renewal. Taking the space beneath the viaduct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e work aims to revitalize the underutilized, abandoned, and negative spaces, as well as other small and micro-spa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 space beneath the viaduct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Shanghai are analyzed. Then,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its governance and construction by incorporating exemplary case studies from both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 It is observed that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scale, spatial form, etc., influence the space beneath the viaduct while presenting challenges like limited space functionality and format diversity, unfavorable site conditions, absence of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ownership ambiguity, and subsequent maintenance difficulties. Therefor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during space governance while examining aspects such as space construction practices, cultural preservation, economic benefits, ecological advantages,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ownership throughout the entire life cycle.


Key words: urban renewal; viaducts; space beneath the viaduct; space governance; Shanghai


  截至2018年,我国高架桥的总长度超过30万km,位于世界前列。截至 2022 年,我国公路桥梁数量 103.32 万座,其中特大桥 8 816 座,大桥 15.96 万座[1] 大量高架底部空间始终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黑暗的桥下空间会导致废品堆积,滋生犯罪,损害市容市貌,浪费空间资源,使街区丧失生机活力,引发诸多不利于城市发展的问题。2021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2] 中提出启动桥下空间品质提升工作。高架桥底部空间作为城市中大量存在的空闲空间,具有很大的使用潜力和改造重塑的可能性。本文以上海主城区为例,通过对上海高架桥底部空间现状研究,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提出合理的桥下空间治理策略,以期提升城市形象,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一、高架桥底部空间现状
The current situation










(一)
高架桥底部空间特点分析



通过具体分析高架桥分布地理位置和形态,找出其特点,以便更好地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在人流量越大、经济越繁荣的地区,需要面积越大的空间,满足商业活动和人们的交往活动。本研究将高架桥所处地理位置分为三类(见表1)。



  第二,高架桥的形态会影响其底部空间的面积大小和空间形态,从而影响空间利用率。高架桥形态大致有以下三种分类[3] (见表2)。高架桥底部空间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类型,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所运用的设计方法和营造的功能都不尽相同。





















(二)
高架桥底部空间现状分析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超大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交通路网密集。截至2020年上海市公路桥、高架桥、城市桥梁等桥洞共计3.2万个[6] 。上海桥下空间资源丰富,仅上海市中心城范围内的高架桥总长就达到 300 km。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上海主城区(包括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虹口区、普陀区、杨浦区、 浦东新区(川沙以西)、宝山区(宝山以南)、闵行区等部分高架桥为研究区域,探究高架桥底部空间的治理方案和未来可能性。经调研发现,高架桥的建设形成大量难以通过常规方式利用的土地。上海高架桥底部空间80%为简单绿化,30%为交通设施如地铁站、公交车站、人行天桥等,20%为设备用房,10%存在美化设计[7] , 在造成土地浪费的同时,还破坏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 桥下空间功能及业态单一 


虽然高架桥满足了城市现代化和交通出行的便利度,但高架桥以其体量巨大、跨度长、纵横交错将城市分割成不同区块,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原有活力丧失[8] 。上海大量高架桥下空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原本可以为民众服务的公共空间变成大量空旷的停车场、走不进去的绿地景观、没有照明的游乐场所,最终演变成只是为了利用而利用的“任务”,并没有思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能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即使是已经被开发利用的高架桥下空间,各个城市的空间利用也都相对保守。上海现有的桥下空间,利用最多的空间形式以市政绿化和开放式停车为主。综合来讲,目前桥下空间功能及形式单一,亟须开发更多样的功能和丰富的形式,以实现桥下空间的复合利用,将人与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区域活力,真正将高架桥融入城市生活。


2. 地域文化缺失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就现代城市文明,时代的个性化和地方差异会在不同的城市留下不同的痕迹与烙印,形成地方特色。高架桥和桥下空间孤立于城市建设中,不能与周边环境相融合。高架桥对城市文明文脉延续的粗暴割裂,造成的文化认同缺失,是广大设计师们亟待优化的问题[4] 


3. 桥下立地条件差 


高架桥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本身形象就与自然环境相悖,同时高架桥下空间常年日照匮乏,立地条件差,绿化种植难度大。上海高架桥底部空间大多数采用垂直绿化方式,或选用耐阴植物,除此之外,并未进一步改善空间环境。桥下空间的噪音和尾气问题也未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4. 权属混乱、后续维护困难 


目前,我国对高架桥底部空间的归属还未有明确的定论,很多都存在同一片空间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由此便造成在推进桥下空间改造时,没有主要负责人员, 难以协调。即使项目推进建成后,其维护运营也存在很大问题。例如,上海龙阳路路段部分高架桥下空间存在种植绿植后无人维护,土地裸露,野草已经长到一人高。同时还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设施出现老化损坏情况,却没有专门的人员处理,最后又成为脏乱的空闲空间。


二、上海主城区高架桥底部空间治理模式 Governance model










(一)
空间营造多样化



 1. 加拿大多伦多The Bentway公共空间 

  The Bentway 项目位于加拿大多伦多 Gardiner 高速公路下方空间,占地面积约2.8万m2 ,设计师将原本分散割裂的空间重新联系起来,改变了功能单一的既有设施并建立新的公共体验。在本项目中设计师不仅赋予了桥下空间新的功能,同时也考虑到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从场地本身获得线索(见图1)。


  首先,设计团队鼓励社区的人们都参与到设计中,为新空间赋予高度的灵活性和功能性,使其能够承载和容纳市民的创意与文化;其次,设计师重视城市文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加拿大的冰雪传统,保留了220 m 长的冬季冰道(见图2a);再次,设计师赋予了多样功能,原本废弃的桥下空间成为了当地居民社交娱乐的公共空间,例如,乐队表演(见图2b),灯光秀等(见图2c),许多富有创意的功能都在此实现;最后,在此项目中重视自然可持续发展,使桥下空间与自然环境更加融洽。


2. 澳大利亚墨尔本Sky-Rail社区活动公园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Sky-Rail社区活动公园是位于高架铁轨下方空闲空间的运动娱乐场所(见图 3a)。在设计中通过场地颜色和图案突出了社区形象(见图 3b),活跃了原本沉闷的空间,创造了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Sky-Rail社区活动公园项目将高架桥和铁路下方的空间改造成了一处提供公共参与和娱乐的空间。设计师利用色彩和图案(见图 3c) 展现了当地社区的独特魅力,从而表达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培养社区联系和地方自豪感。该项目通过塑造新功能、新形象、对当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探索,以及不断延伸的空间将整个街区连接起来,使Sky-Rail社区活动公园成为真正有人使用,真正改善当地环境,培养社区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活动场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交往活动的有利环境。Sky-Rail社区活动公园整治措施,见图4。












(二)
开创桥下空间新业态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Mecidiyekoy广场占地面积约为 8 000 m2 ,位于繁华喧闹的城市密集区的高架桥下方。汽车的尾气和噪音的污染困扰着这片空间,对于这片空间的功能规划始终在当地政府的重要改造计划之内,政府希望创造一个更宜人的环境并成为孕育和展示当代艺术的空间,该广场建筑整治措施见图5。设计师在高架桥下设计了两座商业建筑:一座艺术展览馆 (见图6a)及一座书店(见图6b),其商业形式见表3。在本项目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到高架桥下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建造封闭式建筑的设计方案(见图 6c),且建筑既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又产生了经济效益,使原本冰冷的空间成为了具有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场所,同时使周边地区重现活力,重新拾起了被遗忘多年的文化。













(三)
全民参与



  北京天宁寺高架桥下空间位于西城区二环路西便门与广安门之间,面积约3 900 m2 。改造前,天宁寺桥下空间难以满足周边老旧小区对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的需求。设计团队多次对周边居民开展需求调研(见表4)。并依据调研结果设置了综合运动场地、趣味设施、公共服务区等功能(见图 7)。在改造过程中解决了周边居民因噪音产生的担忧[9] 同时多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了天宁寺高架桥下空间改造更新(见表5),其整改措施见图8。




三、上海高架桥底部空间治理试点项目分析 Project analysis

  上海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更新项目位于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东北部,毗邻苏州河,中环立交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占地面积约 3.5 万 m2。在改造前此处桥下空间功能属性单一,并未真正地服务于市民,其主要用途为市政抢险车停靠处和临时停车场。苏州河中环高架桥周边居民区密集,在改造前,设计师首先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对附近居民进行了调研。在后续设计过程中,桥下空间的功能包括了运动场地、公共绿地、苏州河休闲驿站等。设计师以“动物园”为设计方向,分别以火烈鸟、猎豹、斑马为主题[10] ,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北部的粉色“火烈鸟”区域为室外体育场(见图9a);东南方位的区域以“斑马”为主题,颜色以黑白为主(见图 9b),其中包含足球场、斑马景观公园和公共停车场;“猎豹”主题位于西南方位,以黄色为主题色(见图 9c),体育服务中心、篮球场、足球场和猎豹景观绿化公园等功能包含其中,其空间更新措施见图10。



  此项目桥下空间的责任分配和建设运营分属政府和体育公司两个不同主体,使桥下空间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展开改造更新工作。在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公共活动场所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还将原本灰暗的街区焕然一新。

四、上海高架桥底部空间治理策略 
Governance policies


  高架桥底部空间的设计、利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反映着城市的宜居程度和管理水平。从2015年,上海市规定桥下空间只能用于绿化、停放车辆等单一功能到2021年桥下空间功能多样化,设计方法多元化的转变,上海针对高架桥底部空间的治理做出了相应努力,但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上海主城区高架桥底部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治理策略。












(一)
空间营造新模式



 1. 功能多样化 


  桥下空间改造应赋予多样化的功能,活跃街区氛围,使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目前,虽然上海高架桥底部空间已经开始引入部分功能,但对市民的使用需求来说,功能仍然单薄,空间整体的规划与营造仍然不足。虽然桥下空间的统一规划设计省时省力,却导致功能开发单一,设计形式基本采用统一模板,景观形象单调乏味,总体缺乏趣味性和想象力。与国外多种功能和活动的桥下空间相比,目前我国桥下空间功能开发偏向于保守,许多城市都对桥下空间功能利用做出非常严格的规定,严格控制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探索开发新功能的空间很小。未来,城市管理者必须要对桥下空间功能开发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11] 积极复制推广优秀案例和主动探索桥下空间功能开发的新途径。例如,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实现服务升级,功能迭代,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 


2. 文化传承 


  在对高架桥底部空间治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吸收所属空间的历史、民俗和艺术等文化要素,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并将其利用到桥下空间中,创造具有浓郁文化品位的空间环境场所。在上海高架桥底部空间的营造中,可以将白玉兰、弄堂、江南园林等元素运用到桥下空间中,开展独特的传统文化活动。从而反映上海的人文精神内涵,体现其历史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加强桥下空间的层次感及意境的营造[12]  。 


3. 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因此在对高架桥底部空间治理过程中,同时也要兼顾到生态效益。高架桥的建设本身就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而桥下空间作为高架桥的衍生空间,一直以来作为城市中空闲的人造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区别,成为了自然环境中难以抚平的伤疤。通过对桥下空间的良好治理,尽力减轻高架桥对生态产生的影响,弱化城市高架桥作为现代化人造产物的突兀感。在治理过程中,尽量通过自然手段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干预,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如种植可净化灰尘尾气的绿植、丰富植物群落层次、设置植物防护缓冲带,形成雨水自然渗透等良性循环;同时也允许使用对自然环境危害较小的人为手段,帮助实现高架桥底部空间生态效益的提升,如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布置围挡,特别是完善排水和灌溉设施,减少地面扬尘[13] ,最终通过完善桥下空间的景观营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改造材料的选择中,要选择对环境影响小,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或是将废弃垃圾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例如,再生混凝土骨料、再生玻璃、再生木材等,实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
新业态提升经济效益



  一直以来高架桥底部空间得不到改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启动资金不足及改造后的桥下空间并不能带来收益,连带之后的改造工作也因为资金问题一直搁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桥下空间建设成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又可以满足民众需求的城市活动空间。增加商业功能和经营活动:咖啡店、书店、服装店等。例如,日本高架桥底部空间的利用功能丰富多样,在日本市中心京急本线的高架下建成了一座旅馆,并且会经常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招揽了大批游客,成为了当地的著名游览场所。由此可见,高架桥底部空间的潜力和改造价值十分巨大,不限于无收益的公共活动空间,还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益之一。因此,设计师要充分利用和把握高架桥底部空间,让原本空闲的空间在活跃街区氛围、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提升街区商业价值。











(三)
治理与营造机制创新


 
1. 社区共建和社会参与

  高架桥底部空间的改造利用最终还是人来使用,那么市民的参与和建议对于桥下空间的改造来说至关重要。在建设桥下空间过程中,构建政府,社会和群众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新模式,积极向民众征询意见,通过社交媒体、张贴告示、社区组织会议等方式参与到项目中,在制定桥下空间功能开发与治理的政策制度过程中,坚持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常与民众交流,邀请民众现场体验,落实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形成人人参与的桥下空间“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氛围。例如,上海 2018—2019 年举办了“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活动,邀请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团队对特定的路桥下空间、轨道交通高架桥下空间、跨河桥梁下桥孔空间与桥下空间更新改造进行设计,并要求结合专家和公众意见进行吸收和深化[14] 。这些做法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群策群力,形成了独特的治理视角和治理方案,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2. 责任分配和空间归属

  长期以来,城市中高架桥下空间的空间定义并不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认定不够清晰,常成为城市管理“真空”或者“边缘”地带。许多城市桥下空间权属不清晰,市政部门、规划部门和交通部门对桥下空间治理思维不尽相同,相互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城市桥下空间管理常面临责任不明或者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窘境。因此,在注重对桥下空间的设计营造的同时,也要加强相关管理部门对桥下空间治理的管理和服务意识。在大多数城市中,桥下空间权责混乱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它的潜在价值还未得到真正挖掘和释放。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协调共管的新格局,明确责任划分和归属,为桥下空间功能开发与治理提供法规依据;可以积极鼓励民众参与自治,建立民众自治组织,互相监督,共同维护桥下空间。

 

五、结语 
Conclusion

  城市高架桥底部空间,作为城市化的衍生空间,对于它的利用和改造是目前城市建设的趋势。高架桥底部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治理,无论是对社会、生态、经济还是人类本身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一直在不断探索新方法,出台相应政策及进行试点改造,例如苏州河长宁区段高架桥下的“糖苏河”项目,以景观装置营造出趣味性的小型户外活动空间,成为周边居民和路人可游可憩的微空间。本文在研究上海市主城区高架桥底部空间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国外成功实施的设计案例和治理经验,对国内桥下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此为城市高架桥底部空间建设提供参考,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性基础。

今天因为你的分享,让我元气满满!



END



工业 工程 设计

官方网站:designresearchj.com

邮箱:designresearch@126.com

编辑部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

长按

关注


设计研究DESIGN
《工业 工程 设计》创刊于2019年,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主管,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与实践成果,设计行业的研创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