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立成a ,王娜娜b
西北大学 a.艺术学院 b.文化遗产学院,西安 710127
摘要:随着国内设计产业、设计学的迅速发展,设计史在设计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凸显,成为设计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单元,以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的形式分析和研究国内设计史现状与进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441条核心期刊论文数据为样本,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数据分析软件,构建和分析国内设计史研究知识图谱,从文献数据的总体发文趋势、主题、引频、关键词、研究机构、高产作者等方面,对国内设计史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分析。近年来,国内设计学界围绕设计史研究成果显著,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设计史基本理论与研究范式、设计史的学科转向和设计史研究的中国主体性等方面,中国设计史的书写和主体性是国内设计史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设计史;知识图谱;计量分析;中国设计史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omestic Design History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
ZONG Lichenga , WANG Nanab
a. Art School b.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design industry and design science,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design history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design science have become more prominent, and the design histo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unit in the field research of design science. Thu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omestic design history with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and the knowledge graph. Taking the data of 441 core journal papers collected in CNKI database as a sample, constructing the research knowledge graph of domestic design history via CiteSpace bibliometric data analysis software, and analy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omestic design history in terms of overall publication trends, topics, citations, keyword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highly productive authors from literature data.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design academi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design history, and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the bas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paradigms of design history, the 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on of design history, and the Chinese subjectivity of design history research. Besides, the writing and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design history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design history.
Key words: design history; knowledge graph; bibliometric analysis; Chinese design history
国内设计学的教育和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过 40 年的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期间,经欧美日等留学归国人员的引入,国内逐步建立起初步的设计学教育,其中以德国留学归国的柳冠中、美国留学归国的王受之等为代表,他们积极倡导和推广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中国设计学教育的雏形,并在中国设计学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7年,教育部在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中设立了艺术设计学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设计艺术专业本科教育[1],标志着国内设计学发展进入崭新阶段。这一时期,国内设计学在设计历史与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以工艺美术史为主,如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1985 年)。在工业设计学科方面,以王受之的 《世界现代设计史》和何人可的《工业设计史》为主。2011 年,国务院颁布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育学科目录》,设计学从艺术学门类下升格为设计学学科门类,标志着中国设计学从工艺美术(1993 年)、艺术设计(1997年)正式进入设计学(2011年),国内的设计学设计史教学和研究也迈入新的篇章[2]。国内设计学研究起步较晚,设计学教育体系源自国外发达国家,早期有日本传入的图案学、图像学和欧美传入的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因此早期的设计史研究多以国外设计史学家所建构的研究对象、路径、模式、观点和方法为蓝本。当然,国外设计史研究模式与方法也在不断演变的西方设计史书写以编年体和英雄史观为基本模式,以乔纳森·伍德姆的《20世纪的设计》为代表,标志着西方设计史研究进入大众关注层面,这本书更加关注的是设计对日常生活、社会关系、经济消费的影响[3]。另外,2015年,维克多·马格林出版的《世界设计史》则将设计史研究的视角放大至全球地域和诸多领域。鉴于此,文中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章为研究对象,应用大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使用 CiteSpace和数据挖掘工具,对国内设计史研究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梳理国内的设计史研究现状,以期对国内的设计史研究提供参考,提升国内设计史研究的总体水平,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设计史知识体系。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国内规模最大、更新率最高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具有内容庞大、文献丰富、资料详实等优势,能够确保所获取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4]。在检索策略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所查找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按照 “主题=设计史,OR题名=设计史,OR关键词=设计史, OR 摘要=设计史”为检索条件,对主体、关键词、摘要进行精准匹配,题名模糊匹配进行检索,排除会议、报纸等其他类别资料,在资料来源类别中勾选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类,总共检索到725篇期刊文献,剔除无关文献,最终获得441条期刊文献数据。文中将以这441条文献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综述、计量分析、图谱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工具方面,CiteSpace是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的文献定量分析工具[5] ,使用 CiteSpace 5.8.R2 软件建立数据图谱,分析国内设计史研究现状与进展,主要分析文献数据的发文数量、时间、学科总体趋势,对文献数据的主题、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等建立可视化图谱,分析国内设计史研究主体特征,梳理相关研究点的联系脉络,挖掘国内设计史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
CNKI 数据库检索的结果显示,与设计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自1993年出现以来,截至2021年9 月在核心期刊刊登的相关论文共计725篇,其年度变化分布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国内设计史研究在核 心期刊的发文量从2004年之后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1993 年第 1 篇关于设计史的文章发表,至 2002 年,年均发文数为3.4篇;2003—2012年为高速增长期,年均发文量为18.1篇;2013年至今,年均发文量为28篇,保持较高发文量。从核心期刊论文的总体发表情况来看,国内设计史研究自2003年之后持续升温,2013年为历史峰值,之后持续保持较高态势,表明设计史研究已经成为国内设计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内关于设计史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装饰》(占比 32.5%)、《包装工程》(占比7.5%)、《美术观察》(占比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占比5%)和《艺术百家》(占比 5%)。刊载国内设计史研究的核心期刊主要是高校学报和科研院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主办的学术期刊,这类学报在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同时本校又设立设计学相关专业,对推动国内设计史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装饰》和《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专门开设了民俗民艺、史论空间、艺术史等相关栏目板块,清华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也是国内设计史研究的重要阵地,为推动和深化国内设计史研究的重要力量。从期刊总体学科分布来看,专业的设计学核心期刊几乎没有,设计学核心期刊论文主要发表于艺术类、美术类等综合期刊上,见表1。
自国内第一篇关于设计史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以来,国内的设计史系统性研究不过20年的历史,随着国内设计史研究的持续深入,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研究机构。根据知网检索的核心期刊论文情况,对检索数据进行处理,高产作者情况见表2,研究机构统计见表3。从表2和表3可知,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张黎(12篇),其他几位高产作者有周志(7篇)、李立新(6篇)、祝帅(6篇)、赵泉泉(6篇)、李砚祖(5篇)等。
通过对国内设计史研究的主要机构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见表 3),国内设计史研究发文最多的机构是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的发文量排名第2,这2所院校是国内设计史研究的重要机构,其他发文量较多的机构还有中国美术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东南大学、江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从这些机构的分布地域和学科结构来看,国内设计史研究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浙江等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研究机构的二级学院有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机电学院、设计与建筑学院等,涉及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艺术史论等专业。
关键词是研究文献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主题凝练,高频关键词一般是研究主题内容的焦点,对国内设计史文献数据的关键词统计分析,将有助于人们分析、理解和发掘相关研究内容,进一步揭示国内设计史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见图2。
根据CiteSpace数据分析基本原理,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节点大小直接体现的是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从图2可知,围绕“设计史”这一最大节点,形成了众多相互联系的设计史研究关系网络。在这些知识场域中,形成了以设计史、包豪斯、现代设计、设计为主的 4 个主要知识关系网络。可以按照知识网络结构,分析和查找出多支共识性知识图景,如设计史-包豪斯功能主义-德国设计-现代主义-历史地位-灯具设计关系网络,又如设计史-设计-古代设计-民族风格-器以载道,再如设计史-现代设计-佩夫斯纳-设计研究-设计学-马格林-史学家等。这些知识网络反映了国内 1993—2021年期间国内设计史研究的主体内容,构成了国内设计史研究的基本轮廓和网络结构,见表5。
为了更好地分析国内设计史研究热点的网络结构,对文献数据的关键词构建了聚类分析。目前国内 的设计史研究领域形成了164个聚类群,见图3。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聚类信息,发现国内的设计史研究主要围绕#0设计史、#1包豪斯、#2现代设计、#3设计、#4 功能主义、#5城市空间、#6主体性、#7书籍设计、#8价值立场、#9民族元素等10个聚类群展开,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国内围绕“设计史”知识场域形成的大量研究成果。从目前所聚类的关键词可知,国内设计史研究关键词呈现3个方面的态势:围绕“设计史”聚类群形成了设计、中国设计、古代设计、叙事、室内设计、艺术设计、女性主义等知识族群;围绕“包豪斯”聚类群形成了平面设计、德国设计、功能主义、设计教育等知识族群;围绕“现代设计”聚类群形成了佩夫斯纳、设计研究、设计学、马格林等知识族群,这三类知识族群是目前国内设计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中国设计史学科理论体系。从聚类态势上来看,设计史-设计-中国设计-主体性等这一聚类方向将会成为未来的主要研究前沿和演进态势。
根据前文关于国内设计史研究的发文趋势、高影响力论文、关键词数据分析,可以获知国内目前的设计史研究主要聚焦于:设计史、现代设计史、包豪斯、平面设计、现代设计、中国现代设计、艺术设计史、设计批评、古代设计、设计研究等10个热点主题。在梳理国内设计史文献总体发展基础之上,结合上述10个热点主题,归纳出当前国内设计史主要从设计史基本理论与研究范式、设计史研究的学科转向和设计史研究的中国主体3个方面进行研究。
1. 设计史在设计学研究中的定位
近年来,关于设计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在设计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从表4所列举的高影响力论文情况可以看出,设计学界对设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理论边界、研究路径、方法、范式和系统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张宗登在研究设计学基本属性和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设计学元理论由设计史、设计批评和设计实践3个层级构成,设计史研究应该以“史料”和 “史作”为基础,融入史学家的思想与观点,能够启发设计实践的同时,又为设计批评提供佐证[2] 。李砚祖在梳理1830—1970年英国设计史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对国家形象建构及民族文化认同的解读,提出设计史的身份意识观点,认为英国设计的身份意识和政府的设计意识完美地实现了设计与国家的双赢[8]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设计史在设计学研究中的定位和身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祝帅认为设计学的学科属性以实践应用为主,设计史研究对设计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不容否定,但设计史研究的“边缘”才是常态[9] ,这其实反映了设计史研究的主体到底是设计史还是设计的历史之争。马格林《世界设计史》的面世是设计史研究历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引起了国内设计史学界关于中国设计史学科理论构建的极大热情。周志认为马格林的《世界设计史》搭建了一座设计史的“乌托邦”,这是一座连接设计历史、理论、批评与实践研究的建筑物,勾画出了一幅设计史研究的未来蓝图[10] ,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内设计史研究视角的扩展。国内一段时间以“民族风格、明式家具、古代、传统”为研究关键词(见图5)的中国设计史学科体系构建,在面向西方设计学界所构建的世界设计文明视角下的设计史体系中并没有话语权。
2. 设计史研究基本范式
前文设计史核心期刊论文、主题、关键词数据分析,国内设计史研究基本范式在争论中逐渐形成,各种设计史研究方法论、路径、视角和观点层出不穷。李立新在探讨分析了中外设计史所处场域和语境的差别之后,认为中国设计史研究应该以“长时段”的纵向历史研究为主,“短时段”的横向设计历史发展研究为辅, 注重史料的收集、实证与阐释,综合应用多学科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构建横纵交叉的设计史研究范式[11] 。吴文治以长信宫灯书写文本个案为例,探讨分析了古代设计史学科范式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从考古文献、历史文化史实为基础,以跨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在不同场域的不同研究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古代设计史研究范式[12] 。这其实反映了设计学学科本身跨学科的基本特点,区别于美术史、艺术史对经典作品、代表性人物的解读与分析,国内设计史研究基本模式逐渐显现。张黎在对当下国际设计史研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马格林《世界设计史》书写模式与叙事模式的分析,提出设计史叙事应注重纵向与横向的沟通、互动与影响研究,避免设计史叙事仅在时间与地域两个维度上的简单叠加[13] 。张娇则更进一步,提出设计史叙事基本范式应该在历史向度、美学向度、设计向度、人物向度、技术向度的基础上,分析和发掘设计的内在动因与逻辑,从而构建整体上的设计演化规律[14] 。国内的设计史研究基本范式呈现了西学东渐的态势,在不断学习、吸收和发展过程中,正在形成与西方的精英式叙事方式不同,构建基于社会史、文化史的设计史研究范式。
1. 传统设计史的基本书写
全球范围内的第一本现代设计史著作是曾任英国美术史协会主席的佩夫斯纳所著的《现代运动的先锋》,其开创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另外一位设计史研究的先驱吉迪恩也是美术史学家,其代表作是《机械化的决定作用》。佩夫斯纳的突出贡献在将设计史从社会美术史的研究中独立出来作为专项研究,在其带领下影响了一大批国际著名的美术史学家,并形成了设计类型史研究领域。吉迪恩的突出贡献在强调设计史研究的文化属性,他在设计史研究中强调科技与工业的进步对设计的重要影响,因此佩夫斯纳和吉迪恩被公认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史学家[15] 。设计史研究的基础和前缘来自美术史,在佩夫斯纳和吉迪恩所构建的设计史研究之前,美术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已经相对完善,如森珀最早在美术史研究中引入了进化论思想,形成了唯物主义美学史观,因此,设计史的研究和书写模式不可避免地对艺术史和美术史进行了模仿。同时,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于 19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与手工业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就为工艺美术史的发展奠定了肥沃的土壤,至此之后的各类艺术流派、艺术运动、设计运动是艺术史、美术史、设计史发展的基础,这是西方设计史发展的基本背景和书写模式。根据国内研究关键词聚类和共现分析可知,国内设计史研究的发展模式与西方基本保持一致,在前 2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从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书写模式方面高度一致,但在进入第3阶段之后,国内设计史研究范式逐渐成熟,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书写模式和叙事方式方面与西方并驾齐驱。
2. 国内设计史研究的学科转向
国内的设计史研究已经进入到崭新阶段,在将近 20年“西学东渐”的基础上,国内的设计史学家对设计史学科属性和基本特征做了全新的理解。周博认为中国设计史研究应该建立自己的经典叙述语境,并将现代设计史研究与古代的历史、艺术、文化相联系,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研究途径,重视设计史研究的全球视角[3] 。祝帅在《论设计研究的“学科间性”》中认为,设计研究要强调和突出交叉学科的基本属性,并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在设计史论证中,在不同设计史研究语境中应用不同对策[9] ,这也是近10年来国内设计史运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与近现代设计史进行研究的趋势。杨先艺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理论基本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设计理论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艺术设计运动、现代设计运动及中国设计学派的更迭[1] ,这四个阶段也标志着国内设计史研究的基本转向,中国设计史系统构建自工艺美术史以来,经过艺术设计史、设计艺术史,最终形成中国设计史相关理论。李立新认为设计史的人类学研究倾向非常切合设计学基本特征,认为设计史研究应该重视田野调查,设计史研究已进入转折时代[11] 。诸多设计学者提出自己的设计史研究视角、论述路径和基本模式,可以看到,国内目前的设计史研究已经从以往的传统工艺美术史、艺术设计史、工业设计史转向更为宏大、系统、多元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以单一研究对象、编年体叙述为主的书写和研究模式,转向以宏观视角叙事、以设计伦理为导向、以史料为依据,结合社会史、文化史背景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史书写与研究。同时,纵观全球设计史学界,面向全球化理论基础与视角的世界设计史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焦点,《中国设计史》 (20卷)是国内设计史研究学科转向的代表,也是国内设计史学界构建中国设计学、中国设计史系统架构的重要成果。
1. 书写中国设计史
近20年来,中国设计教育、设计实践、设计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前几辈设计学者的不断努力,中国设计学逐步形成了设计文化自信[16] 。随着西方设计史学界对中国文化的逐渐认识和了解,国际设计史学界对中国设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梅格斯平面设计史》《世界设计史》等著作中的中国设计文化介绍显著增多。早期以高居瀚为代表,以艺术史视角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进行研究,以雷德侯、柯律格为代表的第2代西方艺术史学家,将中国早期的艺术史研究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物质文化方面,而中国早期的设计史研究在西方设计史领域很少有涉及,这反映了艺术史、设计史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在新一代的西方设计史学家中,以马格林为代表,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的器物设计、近现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设计文化。受国际设计史学界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中国设计史在近30年的研究中,已经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通过中国视角,对西方设计史、设计文化、设计现象的解读是中国设计史学者进行跨文化交流、推动中外设计史研究对话、树立中国设计学研究的必然。中国设计史的书写主体主要在中国设计史学者身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史学者和设计史研究机构在国际上发表重要成果。书写中国设计史至少包含了2层含义:一是对中国设计史的全面、系统、科学研究;二是以中国视角、研究路径和模式,对西方设计史的系统解读和研究,这2块是目前国内设计史研究的趋势。
2. 中国设计史研究主题
目前中国设计史研究的热点,从研究主题上来看,主要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主题、中国设计史理论体系构建两大领域。吴海燕[17] 和周武忠[18] 提出东方设计学相关概念和外延,积极研究和构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属性的中国设计文化领域;邹其昌[19] 认为中国设计思想史源自“考工记”,开创了中华考工学相关理论体系,对中国设计思想发展史做了系统梳理;胡洁提出敦煌设计形态学,以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与实践为主,构建多学科、多领域、跨文化的设计学研究;李立新[20] 从设计学学科基本属性、内涵与结构等方面, 通过分析中外设计学发展的不同语境,认为中国设计学、中国设计史的源头为《考工记》。从研究机构方面来看,根据检索文献数据分析,国内设计史研究机构以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清华大学在设计史研究主题方面集中于设计史基本理论、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史、中国现代设计、西方设计史等;南京艺术学院在设计史研究主题方面集中于设计史理论、中国古代设计史、西方设计史、近现代中国设计史等。目前,国内设计史学界对中国设计史研究内容、领域、方法、范式和理论做了积极探索[21] ,如沈榆创始和主持的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中国近现代设计文献研究中心专注于中国近现代设计史料收集和研究,黄厚石则集 中对民国时期、延安时期的设计史进行系统研究等。
回顾国内设计史的研究历程,通过CiteSpace对国内设计史研究文献数据进行图谱绘制和解析,从设计史总体刊文数量、时间与期刊分布、高产作者与高影响力论文情况、研究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研究热点与主题演进等方面入手,对国内设计史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整体情况进行了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通过总揽式地论述设计史研究发展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推动国内设计史研究提供参考。总体而言,国内设计史研究时间 较短,国内设计史研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3个10年期阶段,目前正处于第3阶段,因此,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前两阶段,对国内设计史学研究影响较大。在研究对象方面,较多集中于包豪斯、工业革命、工业 设计等内容;在研究路径方面,较多采用西方精英式叙述方式;在研究模式方面,较多采用艺术史、美术史为样本。令人可喜的是,在设计史研究的第3阶段,也就是目前国内的设计史研究中,诸多的设计史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本土文化和基于中国视角的西方设计史方面,并在前期基础上,开创了许多科学、系统的设计史研究路径与方法。
在研究视角方面,突破了以往设计史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和艺术史、美术史传统,正在构建基于多学科、宽视角、实证性、史论性、多元叙事的设计史研究和书写视角,从全球史的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外设计交流、传播的历史是一大趋势;在研究方法方面,基于前辈学者的不断努力,国际先进设计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已经在国内设计史研究方面应用成熟,根据中国设计史的现实情况,国内设计史研究方法开始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特征,如方晓风提出国内设计史研究的一般范式,李立新认为应该去田野寻找生活的设计历史等。至此,国内设计史研究进入了崭新阶段,构建中国设计史学科体系、模式与国际话语权是当下国内设计史学的另一大趋势。
工业 工程 设计
官方网站:designresearchj.com
邮箱:designresearch@126.com
编辑部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
长按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