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共赏 | 张博:《情境制造下乡村创意集市的介入路径研究》

文摘   文化   2024-07-16 08:00   河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情境制造下乡村创意集市的介入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 Path of Rural Creative Bazaar Under Situational Manufacturing
张博,周文晔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南京 210023

 摘要:
在艺术振兴乡村的文化活动背景下,以湖头村创意集市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集市小生态形象操作策略的介入路径,以期有效达成乡村特色文化和生活的设计运用。在情境制造与空间构建的视角下切入,结合乡村文脉理论和社区建筑群肌理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村庄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等维度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文化特征和典型元素的梳理归纳,探索创意集市的空间组织建构逻辑,着力分析情境场域意义与传播策略。基于乡村建设实践中以活化湖头村人文风貌的创意集市为落脚点,逐步形成理性逻辑视角,提炼出修复而非重建、生活而非展示,特色而非标准、拓展而非守旧等情境制造下的介入路径策略,拉近集市空间与村民、游客之间的距离,做到特色凝聚具象化,以拓宽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前沿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

情境制造;乡村创意集市;空间建构;介入路径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对今日城镇乡村发展而言,乡村文脉与特色的传 承、发展不只是外在表现的建设问题,它要求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所反省和创造,寻找新时代下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价值。

  2021 年 普 利 兹 克 奖 得 主 安 妮·拉 卡 顿(Anne Lacaton)和让·菲利普·瓦萨尔(Jean-Philippe Vassal)在采访中提出“我们在尼日尔学到的就是如何在建筑中制造情境和创造空间,任何东西都可以变得有趣,只要它有用、适合、并与制造情境的方式相契合”。这里的情境指的是设计过程中创设的动态情感氛围,与情景不同,情境更蕴含了多重相关因素和相互交织的关系。在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本应起到文化集聚作用的形象建设似乎已被具象化凝固了,充斥着大量不讲比例、不讲尺度、更不讲搭配的粉墙黛瓦马头墙,这就导致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嵌套了大批量伪形式化工程,很多项目迎合的是外来旅游的城市人群,却忽略了本地村民的认同与使用。近期,受邀于东华大学和宁海县岔路镇联合举办的艺术振兴乡村活动,笔者对浙江宁海岔路湖头村进行持续关注,结合区位和闲置 场地研究,在与村委工作人员沟通后,将靠近水渠与村口的一块较为核心的地段规划为创意市集予以研究。文中通过对村落文脉与资源进行梳理,对空间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关于湖头村情境重塑与空间路径的介入研究,希望为中国当下乡村建设拓宽研究途径。
一、湖头村的多维度解读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决策部署的推进下,展开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宜居、宜业作为其核心,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环境设计的指导思想。乡村环境设计不是对文化要素的简单挖掘,而是要注重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炼出被村民接受和认可的部分,并力求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和乡村的整体发展[1] 。工作具体到各个村落则需以差异性来凸显其个性特色,通过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等维度深度解读(见表 1),来为情境制造的构思 提供素材内容。


(一)生态

  宁海县作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可见其地理人文之重要性,湖头村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位于浙西低山丘陵区,在岔路镇东北方向,北靠纱帽山、后山等群山,湖水绕村而流环于田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村落风貌古朴秀丽,林木葱郁且富有生气。然而随着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社会转型影响,还不能够利用自身发展优势自足供血的村庄呈现出个别区域衰败、公共资源闲置、自然景观荒废等问题。自发建筑布局的不规律,使得街巷中产生了许多不规整的空间节点,尽管这些空间大都被忽视,呈现杂草丛生的状态,但其较低限制的开放性也成为了对设计师颇具吸引力的改造场所。


(二)形态
  整个村域约 3 km²,地缘特征舒展蜿蜒呈自然形态,十余条主干街巷纵横交错。村内主要由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及生产建筑组建构成,最大规模的建筑群多为村民一至三层的砖木自建房,高矮不一,部分房屋经过二次翻新且有乱搭乱建的情况,新老建筑间风格差异较大,个体的自建带来乡村小环境轮廓的随机性,但乡民们传承下来相对统一的生活经验又使得整体处于传统和谐的乡土地域氛围之中。整体来看,湖头村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老宅、街道、祠堂呈现出原始的江南村落肌理,但也存在无人修葺的破败房屋、公共空间占用、停车位的缺失等一系列不适应现代生活环境的问题,对街巷的形态外貌有着较大影响,因自发建筑形成的废弃空地,缺乏了人与生态的交流而变得呆板生硬。据此不合理现状,可根据空间环境的新旧程度和价值做出不同的战略调整,介入真正契合湖头村风貌的公共艺术。

(三)业态
  湖头村业务经营的模式以自给为主,村里种植作物有茶叶、水稻、玉米等,村民多为工匠,且养殖鸡、鸭、猪等家禽,一定程度上满足村民日常需求。村内的传统美食在周边小有名气,但现有的养生状元糕点作坊、 “三夸”麦饼餐馆等商户还处于商居共存的状态,作坊设备较老旧。庭院内一侧为工作区,另一侧为生活区,虽然这样加深了邻里互动,但私家作坊工作的规模布局难以打开更广阔的商业市场,品牌效应也不易得到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湖头村拥有省级非遗项目——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传承人,以葛招龙为首组 建起古建筑修复团队,用传统木作手艺制作全榫卯工艺、可拆卸的古戏台,其承载着宁海独特的乡风民俗,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创意集市”的产业振兴计划,将对进一步推广古戏台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文态

  历史文脉对村民而言,“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2] ”。湖头村是东晋道教学家、医学家葛洪后裔的最大聚居地之一,拥有众多历史遗存,葛洪结庐炼丹的遗迹和祭祀供奉的场所传承至今,其道家养生文化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古村名片,并衍生有根据《抱朴子内篇》所创编的葛洪十二式养生术,陈列医药、文化、军事等功绩的葛洪文化馆。还规划了中医药科普园、中医养生文化培训中心、艾草小街,创建葛洪养生小镇推动湖头村养生文化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创意集市的空间建构

  《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乡村集市被称为 “农村大集”,一般指乡民们在某个固定地点进行集中的初级贸易,是商品交易的一种活动,并常常伴随着宗教、庆典、民俗等系列活动。受到城镇化人口流动性的影响及购物生活方式的转变,以供应农副产品和日用商品的传统集市走向衰落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体验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注重服务体验所带来的多层次感官印象,因此创意集市的规划宗旨是在汲取湖头村民俗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小型生态营建,并在业态特色的基础上开发一系列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使创意集市达成延续湖头村乡村文脉、承载城乡记忆载体的所在地。

(一)场地分析

  创意集市位于湖头村的南中心区域(见图 1),内圈辐射范围皆为居民住宅区,人口聚拢条件好,自村口穿过水渠,向西约百米可接近该区块,基地呈丁字形态,占地 2 100 m²,地势平坦开阔,植被杂草多、植株少,使得未来迁移工作较为便利,有些许建筑垃圾堆放在场地周围,尚未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制约机制。入口处无明显遮挡并具备明确的场域感,场地周边以三层及以下的新旧民居建筑围合,巷道交接四通八达,继续向西北则联通百草园及文化礼堂,可以形成很好的特色文化联动,适宜根据岔路镇“打造葛洪养生福地,创建岔路养生小镇”目标营建悠闲、低碳的公共艺术氛围,使人徒步集市置身于“乡村艺术馆”之中感受其特有的魅力。

  创意集市的空间组织建构需要完整地阅读场地周围环境,在梳理乡村人文历史底蕴和精神诉求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空间策略分析。场地建筑群肌理代表着建筑与村落、周边公共空间与街巷之间的体量和尺度关系,无论是取景还是遮挡需求,集市场地都应该被当作周边建筑和街巷的延续处理,其结构框架的设计也直接影响采光、通风等问题(场地总平面图见图 2)。根据前期的业态梳理,将湖头村创意集市定位为综合类交流展示,它既有商业性质的产销交易,也包含非商业性质的养生文化推广,还具有民俗才艺、科普教育等多重作用。


(二)集市建构

  集市的物理空间建构主要由空间、设施与图像等构成,在集市场所和展示活动的布局、面积、技术参数等一系列条件下进行。为了达成空间中乡村情境体验的目的,使创意集市能以一个良好的记忆载体呈现,就需要深入探讨空间情境模型。关于这一点,美国 Michigan州立大学M.I.N.D实验室牟炜民教授认为情境表征中的空间维度是最重要的,其“组织的特点是以一个三维参照系为组织框架,并以观察者为中心,观察者的上/下、前/后和左/右三个维度构成参照系的三个轴[3] ”。在空间情境模型中,三维参照系空间组织内边界和序列的概念一直在设计学科中被密切关注,这也成为集市构建中需要探明的重要议题

  如果把集市分解为多个个体摊位来组序,就需要在轴线组织中先做到如松紧、开合等有序节奏和引导,然后完整地考虑上下纵横之间的空间序列,注重空间层次和时间轴的叠加。根据周边建筑群肌理的疏密及逻辑关联分析,集市构造应充分考虑地形、密度、高度、光感等因素,成为周边民居空间的延续处理,表现形式就是围合与通透的变化(从平面上看是图底关系,从立面上看是穿插关系,从透视上看则是凹凸关系),要注重“研究和建立平面与边界之间的几何变化关系,量化二者的对应关系[4] ”。设计需要基准边界尺寸,根据业态内容定位环境平面功能和基本的单元布局,来梳理文化形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方法。集市的序列空间构成可借用城市景观的轴线组织建立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以节点小品、轴线巷景及活动广场进行有机联系;对序列空间的关系描述需要交叉使用多种视角参照来分别观察,即使用者视角、视点视角及鸟瞰视角;作为设计师方案一般习惯使用鸟瞰视角作为序列规划的总体把控,但单一视角会忽略使用者和视点视角的小情境建构,而真正唤起记忆中乡土文化的是清晨的鸟鸣、溪边的垂钓、门口的晒场这些细节刻画的心理意识。在记忆建构中设计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受众通过不断积累记忆建构的意义内涵,这一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等环境中进行[5] 。空间情境模型的设计异常复杂,再介入到具有丰富主题的创意集市中则更需多个专业学科交叉共同作用,涵盖市场调研、产品服务、品牌形象等一系列因素,笔者认为这还能给乡村建设带来新的突破点,以此契机打造乡村创意集市新平台,创建一种新业态


三、情境制造与介入路径

  如果简单地把创意集市当成是一门面对外地游客的“生意”,那就变成了乡村旅游经济下一场粗糙的商业包装,现代人追求的乡村生活体验是需要从乡野民居、农事生产、村庄民俗等一系列具有“当地感”特色文化中获取,而正是通过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的解读,才可以深入探讨在创意集市空间中如何制造一个又一个令人向往的情境片段,并通过村民的另一种劳作方式给游客带来真实体验,达成双向满意的乡村文化认同。创意集市建构过程中需介入乡村生活的实际问题,“从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过去的建造传统中寻找新的当代样式[6] ,找准情境制造的载体,要把握修复而非重建、生活而非展示,并始终关注特色文化及新技术渠道的运用。


(一)修复而非重建
  创意集市情境制造的前提是先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如同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一般,贝聿铭表示:“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整体规划——如何整合卢浮宫。”表面上看,玻璃金字塔是以最轻量化的体态介入卢浮宫,实际上除了作为改建后的主入口,更围绕地下中心庭院修复形成U型流线与整个博物馆和谐共生。虽然集市的搭建是个体的全新建造,但它脱离不了周围乡土环境的哺育,张雷事务所改建的桐庐先锋云夕图书馆也很好地佐证了“修复而非重建”观点,设计改建后的图书馆保存了房屋原本的结构和空间秩序,依然可以看见土坯墙、榫卯木构、小青瓦屋顶等乡村原本的建筑特色,能察觉到的“新”改变的只有由侧高窗所带来漂浮的屋顶、透空木格栅及没有侵略性的局部平台等,这些修复让空间非常协调融合,兼具延续和发展性,并承担着作为村庄记忆载体的功能。将一个荒废闲置的空地转变成人气聚集的活动中心,片面地追求翻新和做旧都难以做出真正优质的、能够展示 “文化自觉”[7] 地域性风貌的设计,找寻乡村文脉的氛围感知是将新集市融入公共环境中的关键,所言修复并非简单指向感官化的物质环境元素,而是还原湖头村文脉精神的情境制造,将衰败的场地修复还原到温暖的健康状态,使创意集市能以大家心目中隐约残存的记忆载体形式呈现出来,在汲取乡土文脉和经验的基础上达成新旧共生。

(二)生活而非展示 
  建筑师所精心构造的空间设计,往往更加个人化,而无法面对生活的考验[8] 。创意集市情境制造的目标是营造出真善美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无法否认人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营销设计刻意包装之后展示出来的结果,这些包装营销针对性满足着大众对产品的各种高级、时尚、绿色等期许想象,但欲望是难填的沟壑,高速发展的社会使大多数人陷入焦虑。相对外来者出于审美情怀的保护,原住民出于经济目的的发展更加具有伦理上的合法性[8] 。如果打着乡村旅游文化的幌子吸引人们到集市来看到的还是刻意装扮后的小商品市场,恐怕再多的形式和风格都难以掩盖集市本身的苍白。景德镇陶溪川陶瓷创意集市上提出了“为生活造”的口号,为大量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分享作品的场所,他们并不是历经岁月打磨的手作人,作品的成熟度和精致性有所欠缺,但每个作品就是代表每个人的故事,新奇、原创、个性成为了他们乃至集市的代名词,蜂拥而至的游客们并不完全是出于购物的目的,而是在生活的游走间发掘未知的惊喜。设计师需要营造的是热闹、淳朴、人情的真场景,应该让原住民率先达成本土认同与归属感,自然地将家庭作坊“搬” 到创意集市,如往日一般在地劳作与生活,游客才能没有压力地自由行走,慢慢感受乡村的生活节奏。这种生活介入既是挖掘传统生活文化的情境制造,又是盘活村内荒废公共空间的营造谋略。

(三)特色而非标准

  如果沿用标准摊位的普通展示模式,那这些富有情境、各有特色的传统和技艺将被无情淹没,设计师需要在深度理解使用需求,领悟传播目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级、分片、分类型地介入研究。通过对湖头村生态与文脉的解读,从情境制造来介入研究,将原先只能存在家庭作坊式的产品制造转化为适合集市中搭建适用的制造场景,并且从不同属性的行业进行差异化分析。例如设计开放的景观摊位,将百草园采摘来的中草药利用展示和演示的手段与游客互动,辨别如青蒿、乌梅、石榴皮各有什么特征、功效等,这里的情境可以从科普、野趣、采摘等项目的介入带来多层次花园体验,在设计中便可明确这样的情境目标,以采光大棚、立体绿化、科普乐园等进行设计深化;针对养生状元糕点的 特色,售卖除了注重工坊的形象,还使游客在享用美食之余了解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可以参与定制化口味、形象、包装等系列服务。情境的介入可以从烹饪技艺、 养生食理等视角介入带来特色体验,注重传统图案的背景塑造,设定室内传统居家式摊位增加嗅觉体验,利用菜盘、蒸笼等独特材质和形态的器具进行设计深化。依托省级非遗——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在创意集市中打造一座室内外一体化的小小非遗工匠体验坊,让游客参与其中的一部分木作体验场景,如同日本星峠村的“空屋计划”,超过三千人的持续雕刻创作努力让屋龄200年的“豆腐店”重获新生,利用大地艺术节的观光旅游改变了当地社区人口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深入互动将精湛的戏台建造技艺影响力显著扩大,这里的情境介入可从雕刻、打磨、拼装的视角切入设计,并利用戏台场景、木作机械、工具墙等形态情境予以设计表达。


(四)拓展而非守旧

  空间情境模型规划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拓宽推广渠道。酒香也怕巷子深,乡村集市中精彩搭建的特色文化生活需要吸引外地人为目标客户,在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帮助下,打通集市的线上与线下链接,打造形象、事件、口碑等营销优质信息予以传播,从而达成产业振兴的经济目标。无论是短视频、云现场还是直播带货,相比传统商业集市抑或网上购物更具有体验性、社交性、分享性等优势特点。以火遍全球的李子柒为例,通过真实、纯朴的美食短视频创作呈现出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意境,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故事,满足人们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视频创作中没有看到明显的商业行为,但她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功能毋庸置疑。人们在视频中看不到的场景背后是道具制作、灯光背景、高处俯拍、剪辑特效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要达成集市的线上与线下同步运营,则需要在设计中预留直播平台空间、设备接口、产品演示等布置内容,从而建构完整的空间情境模型。乡村集市的建设背负着产业振兴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体验将会更加紧密,不能只守某一种传播推广方式,应该积极跟随趋势,拥抱新技术、新思维所带来的红利。


四、结语

  在情境制造路径介入的驱动下,将乡村在地化元素融入空间建构中,从研究一个个鲜活的情境体验中去寻求答案,在策划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元素叠加形式是易变且趋向次要的,情境制造的空间体验感更能将物与人联系在一起。结合时代特征和具体场地问题,让设计在时空发展中拥有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关键[9] 。此次研究既有狭义的空间新旧转换,也有乡村内核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及业态内容的转换再生,探明小生态改建之间的优化关系,借助医药、养生、手工艺等悠久历史传承,设计衍生、引发、拓展到以点带面,激发创意集市的凝聚力,期许湖头村能够焕发新的活力



今天因为你的分享,让我元气满满!


END



工业 工程 设计

官方网站:designresearchj.com

邮箱:designresearch@126.com

编辑部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

长按

关注

设计研究DESIGN
《工业 工程 设计》创刊于2019年,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主管,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与实践成果,设计行业的研创成果。
 最新文章